最近又看了一遍《少年說》,在家長與孩子的談話中,我看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弊端,同時也看到了優秀的教育理念,真的值得家長們學習。
在其中一期節目當中,一個小姑娘走上天台,吐槽媽媽,說媽媽在家經常告訴她,女孩子要多做家務,要學做飯。
媽媽在地下回答她說,「你不做難道等著以後的老公來給你做嗎?」而小女孩疑惑地問,為什麼就不能讓以後的老公來幫我做這些呢?
然後這位媽媽回答她說,「我能理解寶貝你的心情,但女孩子還是要學會家務,學會做飯,才不會餓肚子。」
雖然最後女孩回答說「好的」,但是從她下臺的表情來看,其實這個答案她並沒有那麼信服。
其實這個女孩子疑惑的是為什么女孩子就應該學會做家務,所以女孩的媽媽回答並沒有讓她特別認同。
其實關於「我為什麼要做家務」的這個問題,另一位媽媽的回答就可以說是堪稱滿分回答,這次問這個問題的是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說在媽媽的」逼迫「下,自己學會了洗碗、燜飯、煮粥、拌涼菜等許多家務活。最後這個男孩說,「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我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嗎?」
男孩的媽媽說:「家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組成部分。」「你將來的另一半,也是千嬌萬寵的,為什麼她要承擔全部的家務呢?」
這個回答不得不說,讓人忍不住叫好。做家務這件事從來無關性別,男孩女孩都要做。這位媽媽沒有說男孩子要承擔一起,也沒有說 要讓女孩子承擔一切。
而且男孩媽媽說,「家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句話,真的值得很多父母回味。孩子的生活絕對不止有學習課本知識這一件事情。孩子更多的是生活在生活裡,而不是課本知識裡。
做家務往小了說,不過是做做飯,洗洗衣服。但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件衣服、一頓飯中體現出來的嗎?
現在有多少孩子二十幾歲了,依然不會用洗衣機,不會做一個簡單的小炒菜,離了父母自己的生活就一團亂麻。當然,這也不過是生活能力上的缺失,只要肯學,這些技能長大後一樣可以學習得很好,
但是,孩子的思維習慣,一旦錯過最佳鍛鍊時期,是長大後無論如何都彌補不了的了。
我們的行為習慣、思考方式其實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長大後想要改變,幾乎很難。就和我們的口味一樣,吃別的也會覺得好吃,但是吃得最幸福的肯定還是小時候喜歡吃的味道。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感恩心
從小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生活上的獨立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感恩心。
孩子從沒做家務,就會認為不就是洗個碗能有過多難,體會不到家裡勞動者的辛苦,並且從來都是父母做家務,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享受可口的飯菜、潔淨的地板、清爽的衣服是父母理所應當為自己做的。
但是孩子從小做家務,知道做家務是一件雖然瑣碎,但是也很勞累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有了一份責任感,眼裡看得到父母的付出。
那麼這樣的孩子在和朋友、和愛人相處的時候,眼裡也能夠看得到別人的付出,懂得感恩。
鍛鍊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家務也是需要規劃的,比如短袖應該怎麼疊,褲子應該怎麼疊,應該怎麼擺放在衣櫃裡才更節省空間,看著還整潔?
一杯水倒在地上,應該是先收拾玻璃碎茬還是先清理水漬?怎麼拿玻璃才會更安全?雖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任何人的思維能力不就是都是從生活中點滴小事當中培養起來的嗎!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小孩子是否有自信心,和環境的培養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當媽媽說,我今天工作有點累了,你今天可以把媽媽把碗刷了,孩子是很樂意的。因為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媽媽需要的,自己也可以幫媽媽做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可以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的。而這種感覺會促使孩子更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孩兩三歲的是時候就可以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不用多累多複雜,就只是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這些小事做起就可以。
那麼家長在培養孩子這這些好習慣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看一看相關繪本,讓孩子通過繪本感受到最家務的快樂。
《小嬰孩寶寶睡前故事書》,幫助孩子從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幫助2-6歲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
除了環境的貼近自然,繪本的主題也都非常符合6歲前的孩子閱讀,都是一些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比如《玩具要回家》、《我會穿衣服》。
10個成長故事,通過不同的角度來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推薦給各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