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我們會想起故宮博物院;提起上海,我們會想起東方明珠;提起武漢,我們會想起黃鶴樓;提起成都,我們會想起武侯祠;提起西安,我們會想起鐘樓……
西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包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以及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這些名勝古蹟享譽中外,為廣大遊客所熟知。為何偏偏是鐘樓,成為了西安的象徵呢?
鐘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的交匯處,從地圖上來看,它屬於西安市的中心位置。其實,鐘樓最初並非在這裡,而是在今天西大街廣濟街口。我們就從頭說起吧。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於南京。由於南京過於偏南,不利於對北方地區的管理和控制,朝廷裡有人主張將都城遷移到西安。朱元璋有些心動,還派了皇太子朱標前往西安,實地考察西安的情況,看西安是否適宜建設都城。朱標完成了任務,並繪製了一張西安地圖,進獻給朱元璋,建議遷都。
然而,由於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年老體衰,遷都的事情最終擱置下來,不了了之。倒是鐘樓,已經按照皇家建築級別修建完成,立於西安的中心位置,成為明朝西安的標誌性建築。
那一年,是1384年。
鐘樓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建築,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樓體高約36米,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鬥栱支撐。每一層樓都裝飾有鬥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特別是使用了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使得這棟建築顯得氣派威嚴,有如故宮博物院裡的三大殿。
既然是鐘樓,裡面當然有鍾。最初,鐘樓裡面懸掛的大鐘來頭非常大,是唐朝鑄造的景雲鍾。景雲鍾高2米,直徑達1.5米,重達1萬多斤,上面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的銘文。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鍾」。1953年,景雲鐘被送到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國寶級文物被珍藏起來,並進入禁止出境展覽名單。
明朝時期,西安雖然沒有被作為都城,但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鐘樓所處的位置,不再是城市的中心,顯得偏西北了。明朝萬曆時期,1582年,在陝西監察御史龔懋賢的主持下,鐘樓向東搬遷了約1000米,被整體遷移到今天的位置,再次成為西安的中心。鐘樓東遷後,龔懋賢進京述職。在離開西安前,龔懋賢登上鐘樓,感慨萬千後親筆撰寫了《鐘樓東遷歌》石碑。如今這塊石碑還保留在鐘樓裡。
在今天,用現代工具整體搬遷一棟建築,並不是什麼難事。可在缺乏現代工具的明朝,這樣的工程難度很大。由此可見,古人還是很有智慧和能力的。
西安鐘樓歷經600多年的風吹雨打,見證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至今依然完好無損,是中國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鐘樓。那麼,西安鐘樓有沒有經過維修呢?有的。
清朝時期,西安鐘樓經過兩次大規模整修,時間分別是1740年和1840年。1740年大修後,陝西巡撫張楷書寫了一篇《重修西安鐘樓記》石碑。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對鐘樓進行了一次翻修,留下了一方碑刻。
1956年8月6日,西安鐘樓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西安鐘樓像一位睿智的歷史老人,坐落在西安市的中心,沉默地面對著車水馬龍的繁華大街,迎來送往行色匆匆的人們……
【參考資料:《西安鐘樓的前世今生》《鐘樓:穿透歷史的鐘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