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西安鐘樓漫詠》
離城百裡已聞鍾,遙望古樓穿碧穹。秦漢風雲遺夢裡,晉唐故事砌牆中。
騷人苦讀難垂史,佳麗輕描易入宮。試問王侯誰健在,功名哪個不成空?
西安與我而言一直都充滿著嚮往,作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地方。今天遊走於這座城市,為大家介紹西安標誌性的建築——鐘樓。鐘樓位於西安古城區的正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在西安眾多名勝古蹟中,鐘樓也是最光彩奪目的那一個。
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一開始建立在廣濟街口,和鼓樓是相對應的。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六年,為了適應古城的發展,將這座鐘樓整體搬遷至此。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底座是用青磚和白灰構建而成,外形整體為方形。自地面至樓頂總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下部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樓體為木質兩層,高27米。應用了唐宋建築的法則,又有明代建築技術的革新,整體呈典型明代重簷三滴水建築藝術風格。下層為一重屋簷,上層有兩重屋簷,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鬥拱鑿景彩繪,四周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鬥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簷三滴水攢尖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簷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鬥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簷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渾然一體。
既名「鐘樓」,其上的「鍾」就不可不提。鐘樓一開始懸掛的並不是這口大鐘,而是鑄造於唐代的一口名為「景雲鍾」的大鐘。景雲鍾鑄成於唐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鍾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裡,一直為西大街廣濟街口的皇家道觀景龍觀(後改稱迎祥觀)所用。在2000年景雲鍾還登上過中國郵票,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西安鐘樓受到妥善保護,每逢五一和國慶節日,鐘樓都成為遊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臺。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登臨鐘樓。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臺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杆,翻修了全部門窗。
西安鐘樓是中國現存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鐘樓。明代西安是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西安鐘樓都居中國同類建築之首。
如果這篇文章讓您閱讀愉快,別忘了點讚、關注、收藏、轉發哦,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