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辛辛苦苦在外打拼多年,有了自己的公司,買了房子,車子,經濟條件好了,把孩子從他奶奶身邊接過來上學,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給孩子最好的,還託關係上了重點中學,卻發現孩子不良習慣太多,產生厭學情緒。
學都不想上了,這怎麼行?於是,嚴加管教,甚至是打罵,但無濟於事。
一說他,他就振振有詞:
「你們從前都沒有管過我,現在又憑什麼來管我?」
孩子依然頑劣,逼得狠了,還常常以離家出走,自殺等手段相威脅。父母為此陷入焦慮,拿孩子沒辦法,痛苦萬分。
這就是早期沒有親自撫養,孩子和父母沒有形成依戀的情感關係,父母沒有親自撫養,也就沒有獲得牽制孩子的心理資本,等你在孩子大了再想管他時,已經晚了,他不會也不想聽你的管教。
依戀是人在出生時對身邊某一穩定撫養人專一的依賴與眷戀,不願其離開的情感現象。
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說過,他小時候很頑劣,就喜歡惡作劇,以虐待別人為樂。
他的師傅以歷史上的聖主明君的事例來規勸他,但他聽不進去,因為他從小就是在所有人的寵溺中長大,性格驕橫,任性。
有一次,溥儀打算在賞給太監的蛋糕中放入一些鐵砂,好讓太監把牙崩掉,乳母王焦氏笑著告訴溥儀:崩壞了牙就吃不了飯了,吃不了飯可不行,人就會死的。溥儀央求道:我就想看一次他崩牙,王焦氏說:那就放綠豆吧,不要放鐵砂,綠豆也挺逗樂。你如果不聽我的話,那我就走了。溥儀慌忙抱住道:你別走,我聽你的。
溥儀說:她是唯一曾讓我想起別人也是人的人,不但我有牙,別人也有,我的不能咬鐵砂,別人的也不能……乳母被趕走後,我身邊就再也沒有一個通&34;的人。
當時在皇宮中,所有的太監都害怕他,他沒有任何的親人和朋友,唯一讓他感受到愛的,就是從小撫養他長大的乳母王焦氏。
不識字,沒有什麼文化,說不出什麼聖主明君大道理的王焦氏是唯一能勸說溥儀的人,她說的話溥儀之所以會聽,王焦氏靠的是情感,因為溥儀從心理上依戀她。
這種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關係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即使以後孩子如何頑劣,總會在心裡給這個撫養人留出一塊不一樣的空間。
依戀是媽媽或其他撫養人獲得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的資本。
如果沒有這一撫養過程和依戀現象,撫養人就很難支配和控制孩子的心理,進而也就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接受其要求和觀念。
依戀情感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於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戀時期的陪伴時間有多少。
成年人什麼時候最脆弱?就是生病或遭遇人生低谷時,會不自覺的想要來自父母的安慰,哪怕只是聽到媽媽的一句話,吃一口媽媽做的飯。
待在媽媽身邊,是人最放鬆的時候,心情放鬆了,心境自然就好了,心境好了,再大的心傷也會得到撫慰,人就會又有了重新開始的勇氣。
很多人在外漂泊久了,想家的念頭會越來越強烈,「小時候的味道」,「葉落歸根」就是許多成年人的心結,這就是依戀的潛意識。
依戀情結是一對一的,只產生於撫養人。
如果媽媽剛生下孩子,因為工作原因就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或是姥姥家撫養,那這孩子就和奶奶或姥姥有依戀關係,孩子和她們親,對媽媽的親情就淡漠,懷胎十月不如撫養一年的情感。
這和人的生命早期的發育特點有關。
人屬於不完全發育分娩,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選擇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讓臀部變窄,於是女性的產道寬度受限,如果發育時間過長,嬰兒的頭會越來越大,分娩死亡成了女性的一大風險。而如果早點兒生產,嬰兒的大腦和頭部都還比較小,也比較柔軟,這位母親就更有機會渡過難關,未來也可能再生下更多孩子。於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又譯「天擇」或「自然淘汰」)就讓生產開始提前,所以剛出生的嬰兒是大腦發育不成熟的。
越是低等的動物,出生時一般都可以自理,會自己找吃的,甚至可以走路。
而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在剛出生時,由於大腦發育還不完全,所以不能自主活動,不能自主進食,能做出的反應也很少,他不能抬頭,不能翻身,甚至吃奶打嗝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在最初的生命早期,嬰兒是最無能也最無助的,這意味著他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等等生理需求只能依賴撫養人。
這時侯的嬰兒只有兩種本事,就是哭和吸吮反應。
當嬰兒覺得不舒服時,他只能通過放聲大哭吸引別人的注意來改變他的痛苦狀態,這時主要撫養人媽媽會過來出現在他身邊,並根據嬰兒的情況及時做出反應。
如果嬰兒餓了,媽媽溫柔的抱起嬰兒,輕聲的和他說話,在媽媽溫暖的懷裡,給他餵奶。
如果嬰兒困了,媽媽抱著他,輕柔的搖晃,嘴裡哼著搖籃曲哄他睡覺。
如果嬰兒拉屎撒尿了,媽媽拿來溫水,乾淨的毛巾和尿布,仔仔細細的給他弄乾淨,再撲上爽身粉,換上乾淨的尿布,嬰兒才能讓下身保持舒服狀態。
如果排除以上因素,那就是嬰兒感到難受了,老是一個姿勢躺著,後背一直被壓著,血液不循環,肯定難受。媽媽給他換個姿勢,用手溫柔的撫摸,或者抱起嬰兒,柔聲哄著,逗他說話,撓痒痒,玩遊戲。孩子舒服了,自然就會平靜下來。
在這些日復一日的互動中,嬰兒慢慢熟悉媽媽的氣味,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臉,為了更加贏得媽媽的注意力,他學會以笑臉回應媽媽,學會將自己的反應和媽媽的行為相互配合,學會了基本的與人的交往規則。
每天這些似乎不太重要的行為順序,在嬰兒和媽媽的生活中不斷的重複發生,在孩子大概4個月時,孩子就會通過氣味認人,半年左右,他會通過人的臉和聲音識別撫養人,他會拒絕陌生人抱他,給他餵奶,會認人,這就是人最初的心理現象,也就是依戀情結。
所以爸爸們也要參與撫養孩子的事情,有空的時候就多抱抱孩子,逗逗孩子,讓孩子也熟悉你的味道,你的聲音,你的臉,要不然孩子大了親近媽媽比親近你更多。
當嬰兒的所有生命需求得到滿足後,他所有的快樂體驗都來自於媽媽,他感受到了保護、愛和安全,嬰兒對媽媽產生依戀情結,媽媽辛苦的付出獲得了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的資本,真正從心理上獲得孩子的控制力。
經常更換撫養人和撫養關係,不利於嬰兒的情感教育。
比如請保姆,比如今天忙,就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明天就送到姥姥家,甚至是別的親戚朋友家裡。
撫養人更換過於頻繁,撫養環境改變,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情緒緊張,哭鬧,拒絕進食,出現易怒,敵對,封閉自己,怪異表現等。
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家庭親人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幼兒園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幼兒園裡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遊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回應和滿足時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於他們的心理發展,迫使一些孩子發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後果。再好的老師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
所以入園一般要求3歲以上,這時候的孩子一般來說已經脫離母嬰關係的依賴和依戀階段。他們已經能夠忍受短時間的母親不在身邊的陪護,同時有了一定的學習認知的需求,因此這個年齡階段進入幼兒園是比較合適的。
奶奶或姥姥雖然也愛孩子,但隔代教育一般都是無原則的溺愛,有什麼好吃的先餵孩子,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孩子一哭就無條件滿足,讓孩子養成驕橫,任性,自私的性格。
孩子離開熟悉的奶奶或姥姥,還有小夥伴和從小熟悉的環境來到父母身邊,對他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心理上的不適應和孤獨感,行為上就表現出不合作和逆反,要不沉默寡言,要不就調皮搗蛋,一些性格缺陷就暴露出來。
等父母接回來發現問題制止的時候,孩子只會認為父母管教太嚴,不自由,有強烈逆反心理,爸爸媽媽還不如奶奶或姥姥好,孩子又怎麼會聽父母的話呢?
還記得嬰兒哭泣時的手是什麼姿勢嗎?他是把大拇指緊緊的握在四指中,這就是一種想要抓住安全感的方式。
怎樣才有安全感?就是熟悉的床,熟悉的家,熟悉的氣味,聲音,人臉,所以穩定的撫養關係很重要。
如果要想讓嬰兒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父母與孩子的交互作用就是最好的刺激。
3歲以前的孩子應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
通過熟悉的爸爸媽媽和家庭環境,孩子的依戀情感得到充分滿足,才會出現知足,安靜,快樂和健康的心理表現,進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和爺爺奶奶等其他親人的親情關係,再到同伴關係,直至和他人的社會交往。
常常聽到有種說法,就是不要孩子一哭就抱,會慣出孩子愛哭粘人的毛病。
不對,1歲以內的孩子之所以哭鬧,都是生理上的痛苦,他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只能以哭的方式尋求媽媽的幫助。
如果媽媽不及時給孩子回應,幫他解除,這種痛苦會一直折磨他,哭的時間長了,會出現抽氣,心臟有抽疼的感覺,孩子的神經系統會記住這種痛苦,孩子就會產生易怒,焦躁的情緒,形成脾氣暴躁的性子。在以後甚至是成年之後的日子裡,一旦遇到點什麼事,心臟就會出現抽疼反應,脾氣一上來,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
相反,如果媽媽及時回應孩子,孩子的痛苦得到緩解,他會很快安靜下來,身心愉快,他就不會出現急脾氣。
所以你看為什麼有的人脾氣暴躁,一點就炸,有的人性子卻平和,穩重?就是源於早期撫養方式是否到位。
說話是人表達自我並與人交流的心理現象,是人通過感知和學習而獲得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出現與發展情況取決於早年情感撫養的程度。
有愛的撫養,一定是有話的,是嘮叨的。
親媽或親奶奶對待孩子的態度就與保姆或幼兒園老師的態度不同,比如:
孩子睡醒後哭了,媽媽趕緊過來:寶寶醒了!哎呦,不哭不哭,媽媽在這呢,來,媽媽抱抱,媽媽抱著我的小寶貝,不哭了哦,沒尿呀,是不是餓了?你真是個小饞貓,這麼快又餓了!等等,反正是一堆的話。
保姆或幼兒園老師可以說照顧孩子的動作熟練,是機械化操作,但是她們對孩子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話。
這段時期,不怕你廢話連篇,就怕你沒話說。媽媽要儘可能對孩子說話,越嘮叨越好,如果還有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照顧孩子,孩子看到的人臉越多,孩子的耳邊經常能聽到各種豐富的愛語聲音,就更容易形成聲音表象,進而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孩子有意發出聲音,被撫養者及時發現,並給他快樂情緒的鼓勵後,孩子就會更加傾向於發出聲音,從而出現與他人的主動互動,不認生,小嘴噼裡啪啦的特別能說。
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處於缺乏言語的背景,極少有機會聽到充滿愛意的聲音,就會在進入幼兒期後不愛出聲,不願表達,會說話的時間也會向後推遲。
良好的言語水平會影響或決定一個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即是否擅長與人交往,是否喜歡合群,這種社會性能力又會影響他今後的社會角色。
人的成長發展有順序和連貫性,每一個階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至關重要,嬰兒與媽媽形成的第一個情感關係就是基礎,有了良好的基礎,才能再發展出隨後更多的良好關係。
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情感反應,一個人又如何被教化?
所以,在生命早期給予孩子良好的心理撫養方式,形成與孩子良好的親情關係,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親自撫養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尤其對媽媽來說,孩子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等等都需要媽媽的細心照顧,但是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看到孩子對你綻放的純淨的笑臉,相信你所有的辛苦,委屈都會煙消雲散,樂在其中。
歡迎大家關注點讚,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我是南方橘子,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做合格父母,陪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