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胡照相」美化蔣介石 蔣家照登國際攝影展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1954年,一幅拍攝於蔣介石和二孫孝武在士林官邸下西洋跳棋的照片,獲選國際攝影展覽人像第一獎。這不是因為它來自臺灣的「第一家庭」,應是其中自然流露的祖孫同樂親情。

  這幅照片的作者胡崇賢不僅從事新聞攝影,更進而以相機代替畫筆,完成許多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1957年入選臺灣第4次美展,1969年獲得臺「教育部」文藝攝影獎。1971年9月1日起,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攝影個展,頗獲好評。胡崇賢認為攝影要訣貴乎真善美,拍攝的風景、人物畫面,力求像國畫般的富有詩情畫意。攝影大師郎靜山對此亦讚賞有加。

  「胡照相」美化蔣介石

  1976年4月11日,郎靜山在「亞洲影藝協會攝影展覽」揭幕典禮中,頒贈胡崇賢以攝影榮譽博士學位獎狀,表揚他多年來追隨蔣介石從事攝影工作的特殊貢獻。胡崇賢追求攝影的藝術境界,獲得張大千共鳴,也把攝影當畫作,題詩寫意。

  1980年12月,張大千寓所「摩耶精舍」梅花盛開。胡崇賢受邀到精舍賞梅,並攝影多幅回贈。張大千非常欣賞,在一幀梅花照片上書題:「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崇賢此製得之矣。」次年同月,張大千又請胡崇賢到精舍為梅花攝影,並在一張精緻的梅花盆景照上題詩:「酒力欺朝寒,潮紅上妝面。桃李滿同時,輸了春風半。摩耶精舍盆供,崇賢攝製。」

  臺灣本土畫家李梅樹的畫作,有一幅蔣介石與夫人坐在藤椅上,神情愉悅地閱覽書籍的油畫,編號100號,一直置放於位在臺北縣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儲藏室。蔣夫人過世後,才適時掛出來展覽,表達追思。據李梅樹二子李景光回憶,1976年蔣介石逝世一周年,政府籌劃在臺北中山紀念館舉辦紀念展,其父受邀而作此畫。

  李梅樹系以胡崇賢拍攝的黑白生活照為本,加上藝術創作,將蔣介石伉儷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蔣夫人的體態、膚色、質感及表情最為生動。紀念展結束後,臺北中山紀念館要求贈送典藏,但李梅樹不願割愛。可見,這幅蔣家畫對李梅樹的重要意義。這張黑白照,是1948年4月26日蔣介石夫婦接受美國懷特公司訪問時,在士林官邸花園攝下的生活照。胡崇賢精選作為油畫底本,乃在傳達伉儷情深的深意。

  蔣介石與李梅樹的因緣,可以追溯到1946年10月,蔣介石伉儷從南京飛到臺灣視察,同時參加慶祝臺灣光復一周年活動。臺灣光復之初,也是畫家的楊三郎擔任行政長官公署諮議,為了推展美術及獎勵後進,與郭雪湖向當局建議籌辦「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獲準,作品分國畫、西畫、雕塑三部門。1946年10月22日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第一屆美術展,李梅樹應聘為審查委員,並以「星期日」、「斜躺的裸女」等多件油畫參展。蔣介石夫婦於10月21日抵臺,25日上午出席在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的光復周年大典,對3千位民眾代表講演後,又到會堂外向10萬民眾致詞。其參觀全省美展應即此時。

  據當時報載,他們夫婦很欣賞郭雪湖、李梅樹、陳澄波及範天送的作品。蔣夫人對李梅樹的「星期日」畫作甚感興趣。蔣氏伉儷回南京後,行政長官陳儀派人到三峽,以20萬舊臺幣購得「星期日」油畫,由專人送至南京。李梅樹紀念館內,另有一幅「斜躺的裸女」作品,相當醒目,近似西班牙大師哥雅(GOYA)的裸女畫風。李家後代透露,蔣介石夫婦當年參觀美展時,那幅裸女畫也在參展之列。蔣在畫前佇足欣賞許久,但沒買下,是因為「夫人反對」。至於反對原因則不得而知。

  另外,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也珍藏一幅李梅樹的油畫作品,即1943年11月蔣介石主席夫婦連袂出席開羅會議時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等4人的合影。同樣是由胡崇賢提供黑白照片,其實也就是他的經典作品。這幅油畫系李梅樹於1971年10月,為祝賀蔣介石85歲誕辰而繪,兼具有表達對蔣介石為光復臺灣所作努力與貢獻之歷史意義。將歷史與藝術結合,價值不同凡響。

  蔣家照登國際攝影展

  1954年3月22日,臺「國民大會」進行第二任「總統選舉」,蔣介石以1507票高票當選。全體「國代」只有兩位未出席,一是他本人,另一人為產婦。他對於代表們冒雨踴躍出席投票且「多有從醫院中擔架到會者」的情形,殊表感動。同一天,他在一幅和二孫孝武在士林官邸下西洋跳棋的照片上題詞:「崇賢同志獲選1953年國際攝影展覽人像第一獎紀念」。

  這是由美國舊金山記者協會主辦的獎項。一張平常生活照之所以獲得評審青睞,不會是因為它來自臺灣的「第一家庭」,應為其中自然流露的祖孫同樂親情。公餘居家的蔣介石,一點也沒有顯現「元首」的貴氣,就如一般家庭裡的爺爺,慈靄愉悅地和子孫玩樂。胡崇賢精選這幅官邸生活照參展,事前是否呈報獲準,不得而知。但選在蔣介石連任成功之日才呈獻,自有慶賀含意。而蔣介石亦欣然題詞志念,可知對「胡照相」參展作法是滿意而肯定的。

  這張獲獎作品,是胡崇賢於1950年4月9日拍攝的照片。看似平常的下棋畫面,傳達訊息卻是蔣家與尋常百姓家作一樣的消遣娛樂。是日,蔣介石在日記中也記載:「正午,與孫輩及親友聚餐、玩棋2小時以外,終日皆修此稿。連昨晚修起,至今晚足有7小時之久,可謂用力矣。」

  據說,當時是在沈昌煥要求下,由胡崇賢精選這一張,而獲許可參展的,沒想到成為兼具歷史與藝術雙重意義的官邸生活照。

相關焦點

  • 體驗蔣家早餐巴士扮靈車 蔣介石靈柩招大批遊客
    據臺灣媒體報導,應蔣家後人要求,今年9月,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靈柩將在臺北五指山軍方公墓「入土為安」。靈還未移,精明的島內旅遊業者卻早已盯著其中的商機,迫不及待地打起了「移靈牌」,甚至有業者計劃把旅遊巴士布置成靈車來吸引觀光客。
  • 蔣介石宋美齡的臺灣生活:男愛照相 女愛西餐
    [摘要]這本傳記用文化景觀為依託來講述人物並揭秘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全過程,書中除了首次揭露了蔣介石的34處行館外,還揭露了蔣介石與張學良的最後會見。本文摘自《蔣介石後傳:蔣介石臺灣26年政治地理》,師永剛著這本傳記用文化景觀為依託來講述人物並揭秘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全過程,書中除了首次揭露了蔣介石的34處行館外,還揭露了蔣介石與張學良的最後會見,「蔣介石親自接待張學良到行館書齋,會面並以茶點款待。茶敘中,老蔣除問張學良的身體狀況,讀些什麼書、和哪些人往來,要他多讀大學與傳知錄外,還是抱怨西安事變影響太大。」
  • 蔣介石的長孫蔣孝文,本是蔣家接班人,為何會癱瘓在床?
    他是蔣經國的長子,蔣介石的長孫。從小就養成了目中無人,好逸惡勞的壞毛病。留學美國期間,因為謊報鑽石失竊,企圖向保險公司騙取巨額賠償,被美國驅逐出境。這位花花太歲就是蔣孝文。 蔣孝文1935年12月出生於蘇聯,是蔣經國與蘇聯妻子蔣方良(原名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的長子,蔣介石的長孫。
  • 蔣介石後代倒苦水,告訴你蔣家後人為啥不再搞政治
    原標題:蔣介石後代倒苦水,告訴你蔣家後人為啥不再搞政治 蔣友柏是蔣家第四代帥哥,蔣孝勇的長子。 他13歲隨父移民加拿大,18歲進入紐約大學,24歲回臺灣創業,27歲建立自己的設計公司。 商業談判時,有人問他,你為啥不從政呢?
  • 「臺獨」向蔣介石陵寢潑漆蔣家後人「非常痛心」 國民黨主席的回應...
    有「獨派」團體將紅漆潑灑在蔣介石棺柩上。(圖片來源:臺媒)位於臺灣桃園慈湖的蔣介石陵寢2月28日發生潑漆事件,有「獨派」團體稍早帶著紅色油漆進入陵寢,將紅漆潑灑在棺柩上並叫囂「象徵受難者鮮血的紅漆潑灑在棺柩上」,潑漆過程的影片稍早曝光。
  • 蔣介石江蘇宜興尋根祭祖只見族人不見官(圖)
    車停徐舍河西北首電燈廠附近之廣場,兩分鐘後離車登預泊河旁之遊艇,向都山蕩進發。當時,蔣氏了亭侯墓位於宜興官林區都山以南約2裡。文中記載,蔣介石夫婦大約在當天下午兩點左右到達了亭侯墓地。「官林區長蔣澤雲以及族人蔣耀坤、蔣耀祖等已先行趕到迎接」。蔣、宋二人進獻花圈後,又在墓前並立靜默三分鐘之久。有意思的是,蔣介石此行與地方官員幾無接觸,而只是「根據族人地位予以見面」。
  • 蔣家王朝在臺灣是因為什麼被終結的?
    蔣介石大陸的失敗逃往臺灣,延續了所謂的中華民國,到了現在,臺灣的遮羞布依然是中華民國這個殼子,有的人忍不住會問,為何原本雄踞臺灣的蔣家王朝到了現在卻是凋零的一塌糊塗?蔣介石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蔣家到了臺灣後,從蔣介石到蔣經國再到蔣家第三代的演變。
  • 《南京愚園史話》:胡家花園的前世今生
    《南京愚園史話》這是南京第一本關於清末民初「私家花園」的專著,也是南京第一次為一個「私家花園」立傳。7月21日,南京出版社新書《南京愚園史話》首發式在「胡家花園」清遠堂舉行,該書作者是中華中學退休教師陶起鳴。今年已年過七旬的陶起鳴,是個地地道道的南京老城南人,門東門西,打小他就躥著城牆根下小巷老宅子長大,退休後時間多了,他開始有計劃的搜集整理工作,為這些「老南京」的東西做傳。「南京深厚的文化,愚園豐富的內涵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 臺灣「蔣家王朝」統治是怎樣結束的
    臺灣「蔣家王朝」統治是怎樣結束的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1.18 星期一     1月16日晚,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國民黨候選人敗選。
  • 他是蔣介石的曾孫,他說有他在,蔣家就要再起來!
    | 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  蔣友柏是臺灣最牛設計與創意公司橙果設計創始人,也是蔣介石的曾孫。在這之後,爺爺蔣經國去世,「蔣家王朝」落幕,父親蔣孝勇帶著全家移民加拿大,小小少年有了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心酸,也有了雲端墜落的悲感。
  • 蔣介石兒媳蔣方良:家道中落的白俄貴族孤兒,晚年與4張遺照相伴
    雖然剛開始蔣介石看到金髮碧眼的兒媳有些不習慣,但他看到芬娜十分賢惠,頗有中國傳統女人的身影,再加上兩個孩子,所以蔣介石對這個兒媳頗為喜愛,於是就為芬娜起名為「蔣芳娘」。蔣芳娘到了中國之後不斷學習漢語及地方語、改善飲食,並且努力融入中國傳統習俗,所以蔣芳娘也深受婆婆毛福梅的喜愛。
  • 蔣家御林 南京衛士
    看到蔣介石夫婦的出現,張靈甫急忙跑上前,大聲向蔣介石、宋美齡報告:「整編第74師已準備完畢,請委座與夫人指示、檢閱!」蔣介石點了點頭,張靈甫將手中的指揮棒一揮,整編第74師立即在雄壯的軍樂聲中,邁著整齊的正步,以分列式通過檢閱臺。
  • 蔣介石六個孫子,只剩一個系臺灣高官,半輩子沒能踏進蔣家大門
    其實當時蔣介石得到此事的時候非常開心並給孩子起名:孝嚴、孝慈。奇怪的是孩子出生幾個月後,章亞若身亡,百姓也是議論紛紛,此事也無息於此。而當時的蔣經國,為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只能聽從父親的指令,此事再也沒有提及過;為了父親的名聲孩子只能跟隨外婆一起生活,姓也只能跟隨母親。
  • 蔣家父子靈柩將安葬於臺北縣「示範公墓特勳區」
    明年清明前後,先後去世、停靈29年、16年的蔣介石先生和蔣經國先生,將正式安葬於臺北縣五指山軍方「示範公墓特勳區」。蔣家父子作為特殊的政治人物,加上他們去世時留下的「暫不安葬」的特殊安排,聯繫到現時臺灣政局的特殊狀況,安葬一事當然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蔣家後代是如何從政治化、特權化、神秘化到平民化的?
    一、「平民式」的早期蔣家奉化溪口蔣家源自歷史上並不出名的蔣家,早期的蔣家和蔣介石實在沒有過多的奇特之處。浙東北的普通人家 蔣家在奉化縣城西南的溪口。溪口西北方向是四明山,南邊有剡溪。山中盤桓九曲的剡溪在此附近流入錦溪,所以在清末時稱為錦溪村,隸屬於禽孝鄉,1928年改稱溪口鄉,1935年稱為溪口鎮。
  • 【史話】蔣介石被稱為「蔣光頭」,最重要的原因,其實並非頭髮問題
    照片上的蔣介石,當時的年齡大約為30歲,頭髮雖然不是非常茂密、髮際線也靠後,但至少可以看出:蔣介石並非天生不長頭髮的禿子。第一種說法,蔣的光頭、是自己主動剃的。蔣介石幼年父親早逝,其母王夫人將其撫養成人。蔣家世代信佛,王夫人也是虔誠佛教徒。
  • 蔣介石曾孫蔣萬安贏得"立委"選戰 延續蔣家政治香火
    蔣萬安來頭不小,是蔣介石曾孫,蔣經國庶子、前外長蔣孝嚴之子。昨晚(16日)「立委」結果揭曉,蔣萬安宣布贏得臺北市第三選區「立委」,保住家族政治勢力。 蔣萬安強調,他以身為蔣家人為榮,但民眾很清楚他的成長背景,包括他和他的父親,並不是真的在蔣家長大的,他和其他人沒有差別,沒有得到優待。至於外界對蔣家的爭議,他說「蔣家先祖的功過,歷史自有評價」。 「我始終相信,屬於我的標籤,我怎麼撕也撕不掉,但不屬於我的標籤,別人怎麼貼也貼不上來。」蔣萬安說,蔣家第四代的身份,在選舉中既是助力也是阻力,參選一開始他就堅持做自己、平常心以對。
  • 民國時期四大家族之首蔣家,名下的財產有多少?宋美齡留下了這些
    民國時期,有四大家族,分別是蔣、宋、陳、孔,蔣家有天下,宋家有宋氏三姐妹,陳家有黨,孔家有財!這四個家族在當時幾乎掌握著中國所有的財富,但是這一切都是有蔣介石庇護,宋子文是當時宋家的的代表人物,當時宋子文算是那個年代的世界首富了,總共資產將近30億美元,但是令大家好奇的是身為領導人的蔣介石又會有多少資產呢?蔣介石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的奢侈生活"奢侈無度,遊墮日增,而品學一無進步,所謂勤、廉、謙、謹四者,毫不注意實行,德道一落千丈,不可救藥矣!"
  • 到臺灣 去蔣家行館吃美齡早餐
    在臺灣,蔣家早就不是神秘的代名詞了,蔣介石父子生前在臺灣各地所住過的行館已陸續開放,其中「士林官邸」更成為臺北知名的旅遊景點。此外,草山行館和陽明書屋等都在臺北附近,是大陸同胞來臺旅遊時不可錯過的地方之一。「草山行館」也稱陽明山賓館,是蔣介石夫婦來臺後的第一個住處,也是他們每年夏天住得比較多的地方,又叫「夏宮」。
  • 蔣萬安「一戰成名」,蔣家在臺灣中興有望?
    蔣介石和蔣經國恐怕都想不到,國民黨在120年後會淪落至此。同時,他們恐怕也想不到,雖然子孫眾多,但蔣家確確實實已經淡出了臺灣的政壇。但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別說是他,就是他的父親、他的叔叔,都不曾見過蔣介石和蔣經國,但他卻可能成為蔣家唯一一個復興的希望,他就是蔣介石的曾孫、蔣經國的孫子,蔣家庶支的蔣萬安。蔣萬安現任立法委員,並在今年10月成為國民黨中常委。早在11月17日,蔣萬安就一脫成名,並摒棄一貫的儒雅作風,兩次試圖爬上主席臺,因為這個動作,蔣萬安第一次不是因為帥而被推送到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