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在濟南曲水亭街,就有一位鋦藝大師齊石。在他的手裡,破碎的瓷器的生命力重新煥發光輝。
    
    拿到一把待修的瓷器,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構思如何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齊石手中的這把壺在壺柄位置稍微有些裂痕,他決定打造一個紋飾,掩蓋裂痕。
    
    齊石說,構思完成,接下來首先要剪紙樣,將剪裁好的紙樣放到待修補的地方,看看是否協調。確定好後就要將修補的金屬片裁剪好。
    
    齊石告訴記者,鋸瓷第二步就是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以及鋦釘數量和位置。圖為裁剪好後的金屬片淬火,反覆加熱,彎折成需要的形狀。
    
    經過多次淬火的金屬片,正在等待自然冷卻。
    
    金屬片附著壺身後,齊石要用瑪瑙刀反覆擠壓,使其緊貼壺身。
    
    金屬片附著壺身後,齊石要用瑪瑙刀反覆擠壓,使其緊貼壺身,修飾初見成型。接下來,就要在壺身上反覆鍛打,將金屬片進一步藝術再加工。齊石說,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數天甚至十幾天,整個過程全憑手感,這些步驟和細節都與鋦瓷藝人長期積累的經驗息息相關。
    
    鋸瓷所用的工具。
    
    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鋦釘的大小,得根據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損程度來計算。這樣,器物修復後不僅盛水不易漏,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圖為齊石自己打造的鋸釘。
    
    齊石告訴記者,眼前這把壺是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親手所做,拿過來時整個壺已碎成數片。 當時藏主本已不抱希望。
    
    齊石告訴記者,這把壺是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親手所做,當時藏主拿過來時,整個壺已碎成數片。修修補補之間,這把壺重新煥發光輝,在像與不像之間,器物的靈魂得以升華。
    
    齊石所創的紐扣紋飾。
    
    齊石曾經修復的壺蓋。齊石說,現代鋦瓷修復講究既能得修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樣。當鋦子在器物上成為裝飾,與器物融為一體的時候,別有一番韻味。
    
    作為民間絕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門技藝文化藝術,鋸瓷技藝吸引了國內外瓷器收藏愛好者。相聲藝術家郭德綱曾數次與齊石交流鋸瓷技藝,並將所藏瓷器交由齊石修復。
    
    能將鋦藝運用地如此爐火純青,齊先生已經苦心鑽研了二十幾年,齊石說每一件器物都不相同,對於他來說每一次的修復都是一次挑戰,即使經常一坐就是一整日也覺得很有樂趣,他甚至還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自己獨有的花紋。談及繼承人的事宜,齊先生坦言目前正在物色,「最重要的就是要願意繼承傳統文化。」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在濟南曲水亭街,就有一位鋦藝大師齊石。在他的手裡,破碎的瓷器的生命力重新煥發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