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物修復師屈指可數 和您一起走近「時光匠人」

2021-02-08 廈門網

  -王怡蘋在修復山水扇面。華僑大學學生供圖

  ▲王怡蘋的簡易工作檯。

  -工作檯上的專業修復工具及部分試色紙。

  -被蟲蛀的破損扇面要修復可不容易。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 記者 張婧瑋)最近,「託畫心」成了一個熱詞,文物修復技藝和修復師們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在廈門,文物修復師算得上是「珍寶」了,從業人數只有個位數,華僑大學的王怡蘋就是其中的一位。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的她,常常會去故宮參觀,談起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傅們,她肅然起敬:「比如鐘錶修復師,他們最厲害的是能讓那些古老的零部件再次運轉起來,讓它們『活過來』。」在她看來,使每一件古老文物恢復原本的生命力,就是修復師最大的使命。

  每次修復持續幾小時 專注做同一個步驟

  王怡蘋2012年進入華僑大學任教,併兼職文物修復工作至今。記者近日見到她時,她剛參加完一場學術報告會。當天從凌晨3點就起床工作的她,略顯疲憊。但聊起文物修復,她的興致又來了。

  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贏得一片叫好之聲。得知自己所在的學校也有一位老師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華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們也嘗試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文物修復場景,以王怡蘋為主要人物,紀錄片就叫《我在華大修文物》。「我也是今天才看到成片,你剛好趕上了。」她對記者說。

  在紀錄片中,王怡蘋手上正在修復的文物是一件犀角和一幅扇面。做修復工作時,她通常只會出現在兩個地方――文物修復工作室和四端文物館內一張向陽的小桌子,在工作桌兩三米半徑範圍內,自成一方小天地。鏡頭中的修復過程一步接一步,還有同期聲講解,而在鏡頭外,王怡蘋每次的修復工作都要持續好幾個小時,專注做同一個步驟。

  紀錄片不超過20分鐘,卻足以令學校師生甚至更多人關注到文物修復這個職業,關注到身邊這些的「時光匠人」。

  修復臺上擺放各種材料工具,在夕陽餘暉下頗有時空感

  最初,記者和王怡蘋約見在華僑大學的一家咖啡廳,但聊到修復細節時,她總覺得差點什麼。當記者提到託畫心工序的相關問題時,她決定帶記者去她的工作室,讓記者更為直觀地感受一下。

  她邊走邊介紹,以命紙託畫心是中國書畫修復中很重要的工序,無論裱畫還是修復都涉及到「紙託」,須選用廣平薄軟的好命紙和非化學性的自製糊。「這樣至少可以使被修復或重新裱褙的字畫再延續100年的壽命。」王怡蘋說。

  在四端文物館特展室的東南角,記者見到了王怡蘋的修復工作檯,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格外有時空感。一張小長桌上面擺放著檯燈、溫度溼度計、常用的礦石顏料、試色紙、鎮尺等材料工具,旁邊的架子上放著竹片、鑷子、裝有花椒水(做除蟲劑用)的噴霧瓶等。「今年廈門秋冬的天氣很適宜做修復,晴天多,光線就能保證,空氣乾燥,修復環境的溼度就好控制。」王怡蘋說。

  在向記者一一介紹桌上的工具用途時,王怡蘋看到前兩天修復的紫砂壺蓋,她順手拿起,接著原先的步驟又開始修復起來。「我忍不住,看到能修的就會拿過來修兩下。」她笑著說。

  用磨砂紙磨平了部分黏合處的凸起後,她心滿意足地開始修復書畫類文物的講解。

  文物修復工作雖辛苦,但因為熱愛「停不下來」

  據介紹,書畫修復是一項十分複雜的技藝,洗、揭、補、託,是古畫修復最核心的幾道大工序,細分的話還有二十多道小工序,環環相扣。

  王怡蘋拿出最近在修的扇面,向記者講述了它的來歷――由美籍華人杜祖貽捐贈,是盧子樞先生在1929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因蟲蛀而千瘡百孔的扇面,已失去往日神採。「這幅還不算嚴重,只有蟲蛀,大約29個蛀洞,沒有黴斑。」王怡蘋診斷了這幅作品的「病情」。

  修復從去除背託、清洗畫心開始。要把舊的託裱揭掉,需要按整體環境的溼度和紙張的纖維吸收水分飽和度,一遍一遍以噴壺給稀釋的蒸餾水,等「託」和「畫心」纖維完全浸潤、收縮比相仿,糊也鬆散後,再用工具(如鑷子、各式竹片)開始一層層分離,揭到只剩畫心。

  王怡蘋說,此幅扇面因為原託紙很厚,在第一環節就需下不少功夫。後續還有補畫、全色等步驟,每一項都是需要大量調試、精工細作的手藝活。「雖然扇面不大,但完全修復好至少要花費8至10個月。」

  最終,這些不復當年神採的珍貴書畫,經過修復師的修補與裝裱,將脫落的色層填充到位,都會重泛昔日光澤。「把一件文物恢復到原來的風採,回賦它們生命力,這是修復師的使命和責任。」王怡蘋說,儘管她常將「辛苦」掛在嘴邊,但手上永遠停不下來。「可能真的是太愛了,不然不會堅持做這麼久,還想永遠做下去。」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文物修復其實是「多方會診」!文物「醫生」揭秘兵馬俑修復的故事
    可你知道嗎,它們之所以能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文物醫生」也有妙手回春的能力!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埋在地下兩千多年的秦俑又「復活」了。現在呈現在你眼前的文物,在出土之前,其實都是殘缺的,要把它組合完整,難度不小。文物的修復,其實就是和古人「對話」。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幾位紡織品修復師正專注地伏在工作檯上,用於固定文物的磁鐵片在手中拿起落下,時而發出輕輕的「嗒嗒」聲。在她們的巧手縫補間,時光如同倒轉一般,千年文物得以「化腐朽為神奇」。量身定製,文物修復學問大乍一看,修復師「全副武裝」,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手套,工作檯旁還架著如手術燈般的照明設備。
  • 陝西文物修復大師 穿越時空對話稀世珍寶
    做舊是修復的最後一步,需要修復師用精湛的技藝讓修補的地方看上去天衣無縫,因此塑型、雕刻和做舊,非常考驗修復師的美術功底。通常情況下,一件小型青銅器的修復周期在半個月左右,遇到鏽蝕、殘缺嚴重的修復時間更長。工作中的宋俊榮不怎麼說話,回答問題時她會下意識停止手上的工作。「你不能一邊聊天一邊工作嗎?」「絕對不行,修文物必須全情投入,關鍵地方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 「夫妻搭檔」修文物: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文物修復師在大眾的眼中是一份神秘的職業,他們用薪火相傳的修復技藝,讓眾多稀世珍寶「復活」於世,連結起古與今兩個時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文保中心,有一對80後「夫妻搭檔」——趙曉龍和張曉瓏。十年來,這對同名、同齡、同修文物的年輕匠人用青春打磨修復技藝,在傳統手工中注入高科技,讓文物的修復效率和精準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 走進省圖,揭秘海南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
    如果你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你一定能夠感受到這些修復文物古籍的師父們在耐心地投入到修復工作時那平凡的偉大 而這樣平凡的偉大其實也就在我們的身邊邵陽 攝他,黃文鋒就是海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主人是海南省圖書館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也是目前海南唯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書醫」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到海南省圖書館帶你走近古籍修復走近這位古籍修復師
  • 臺胞擬在廈設「文物銀行」 保存不可修復文物
    林靜嫻攝(資料圖)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8月24日,思明區文旅局舉辦了一場周末·文物遊活動,邀請廈門的文物宣導志願者為青少年介紹轄區內文物背後的故事。這次活動中對於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辦公室主任周芷茹而言是一次成果展示,此前,她參與培訓了一批廈門文物宣導志願者。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 文物修復保護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認清並承認這一現實,已成為文物修復技藝傳承和制度建設的必要前提。那麼,當下文物修複製度建設為什麼具有迫切性呢?我認為與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都有關係。目前,我們做文物保護與10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善,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國家經濟發展了、民族富強了,從戰略高度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振興手工技藝、提倡文化「走出去」、讓文物成為活化石,為民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滋養。
  • 「毀容式」文物修復 西班牙牧羊少女秒變川普
    她的眼睛和嘴巴變成了三個歪歪斜斜的洞,鼻子只剩了鼻頭,整個臉就像在一個光滑的圓球上面戳了三個窟窿,十分猙獰。 此圖一出,眾多網友紛紛留評,對這種「毀容式」文物修復表示譴責和惋惜。
  • 揭古籍修復師的日常:耐得住寂寞 每天都如履薄冰
    修復師李英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粘黏在一起的書頁一邊向記者介紹,「幹我們這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靜,否則稍不耐心就把文物損壞了,工作了三十五年,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  聽著李英的介紹,記者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生怕一個不注意會給眼前這本百年前的古書造成損傷。李英正在修復的是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這套藏書總共291部,破損嚴重的有300多冊,經專家鑑定這套書成書於元代。
  • 故宮600歲生日背後,這位匠人默默無聞堅守7000天
    他們就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圖片來源:微博@故宮博物院他們供職於修繕技藝部,是故宮的靈魂所在。其中有一位,因對故宮的卓越貢獻,被稱為:故宮最後一位木匠。和裱糊作就是在頂棚、窗戶或隔扇上糊紙或錦緞。俗稱白堂篦子,下圖中張奉兵在做的就是和裱糊作。這個工作內容很雜也很累,一天下來一口水都沒時間喝。
  • 國圖古籍修復師:第一課學習打漿糊 過敏是組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雋輝/攝在古籍修復師李屹東和潘菲的帶領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七繞八繞才走到了隱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深處的古籍館文獻修復室。這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說話都不自覺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陽光,室內,是年輕的修復師和他們手中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籍。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補天之手、貫蝨之睛」,毫米與千年的歲月都在指尖上,他們與時光為敵,不讓古籍消失在時光長河中;又與時光為友,讓古書保持著時光流淌過的痕跡。古籍修復師54歲張丹玫、48歲趙啟東、36歲胡光耀,三位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
  • 古籍修復師塗洪銘 巧手修補文化記憶
    古籍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和見證。然而,歲月的侵蝕讓它們的生命變得脆弱。那麼,這些變得破爛不堪的「重病號」,要如何治癒呢?近日,記者來到巴中市文物修復裝裱中心,帶您一探古籍修復的過程。
  • 走進文物修復工作室,揭開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之路
    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的明代紙經和清代龍藏木經板吸引了無數觀眾。殘缺修復前殘缺修復後是誰能讓「沉睡」了幾十年的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從蟲蛀、裂隙、糟朽、變形、發黴,到煥然一新……記者走進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室,揭開了這批文物背後長達4年的重生之路。
  • 2019年培訓保姆月嫂,催乳師,育嬰師,護理工,小兒推拿,產康修復,盆骨修復等找廈門福德平家政
    常年開班,隨到隨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廈門市民維修電子產品更方便 全能型的科技產品修復專家的身份亮相
    廈門市民維修電子產品更方便 全能型的科技產品修復專家的身份亮相時間:2019-04-29 13:00   來源:廈門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廈門市民維修電子產品更方便 全能型的科技產品修復專家的身份亮相 廈門網 廈門網訊 (記者 沈偉彬)現今人們的生活已經脫離不開科技產品,這些琳琅滿目的電子產品出現故障的時候
  •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 雲居寺修復文物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因為年代久遠又幾經輾轉,經面上出現了水漬、發黃,經過滅菌殺蟲、經文色牢度測試、汙漬清除、配紙、染色、修補經頁等10餘道修復程序後,經面又恢復乾淨,上面的人物造型也變得更加清晰。」展覽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今天展出的紙經和木經板只是經過修復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一部分,目前雲居寺已修復完成了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
  • 古籍修復師「娘子軍」:紙漿補書機如「熬湯」
    武漢有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有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修復人員,近日,武漢晚報記者走訪了湖北省圖書館(簡稱「省圖」)和武漢市圖書館(簡稱「市圖」),有趣的是,目前武漢在職的古籍修復師們,是一支「娘子軍」。其中,市圖的賀琳還是古籍修複方面的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