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2021-01-15 澎湃新聞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見習記者 韋毅 圖

「我還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要找到熱愛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不愛是堅守不了的。」52歲的馬如高說,他還想再收一個徒弟。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

「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近日,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上海博物館(下稱「上博」)現有的修復師為最早一批修復師的第三、四代傳承人。雖然文物修復門類齊全,涵蓋了青銅、陶瓷、古籍等,但修復師僅有16位。

一箱碎木頭拼出蓮葉龍紋寶座

上海龍吳路與百色路的交匯口,一處紅色院牆內,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下稱「文保中心」)就在這裡。

8月25日,澎湃新聞記者走進文保中心6樓的古家具修復室,馬如高戴著白色口罩,面前擺放著一座木質鎮墓獸,他一手扶著鹿角,一手拿著小木刷子,細掃上面的灰塵。

這座來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鎮墓獸有許多「傷口」,獸身多處磕碰,許多裂開的小縫隙,漆色剝落。馬如高拿出一罐「黑漿糊」為它「療傷」——用刷子蘸少許,給獸身上的每道小傷口塗抹。

這罐「黑漿糊」是生漆。「裡面是乳白色的,遇到空氣氧化,表面一層就變黑了。」馬如高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生漆是漆樹上長出來的,漆色自然光鮮,也很牢固,不容易褪色,用來修復古家具再適合不過。

馬如高說,補好色後還需要用瓦灰「磨蹭」,這是做舊,「顏色可以補起來,但不是補好了就行,原工藝是什麼樣,還得恢復那時候的味道,做舊是為了更加貼近歷史的氣息。」

修復室的一角放著一箱細碎的零部件,馬如高說這些都是寶貝。這讓他回憶起曾經修復的最難的一件文物——清代紫檀木雕刻而成的蓮葉龍紋寶座。為了修復這件文物,他足足花了8個月。

「當時在庫房堆放著一箱碎掉的木頭,長長短短。並不是按照照片或者圖紙,拼接起來就行,家具缺的部件都是不規則的,得在零部件裡找,一個個按照雕刻的花紋或者木頭的紋理對起來。」馬如高說,缺失的部件得自己做,先用石膏打樣,再用木頭雕刻,儘量找到跟原木相同的木料。寶座上的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凡拐角處他用刀遲緩,不能有重複刀痕。完工後打磨寶座毛刺,用了三種不同型號的砂紙。

如今,這張蓮葉龍紋寶座擺放在上博家具陳列室,座屜呈月牙形,後背正中部位以碩大的蓮葉為飾,葉脈清晰,上刻「壽」字,蓮葉上方雕一正面龍,蓮葉下端雕蛟龍出水圖樣,蓮葉兩側圍屏均作纏枝蓮鏤空圍欄,十分精美。

「我們這個行業苦、髒,留不住人」

工作檯上,馬如高又拎出一袋黃魚乾——這是古老相傳的家具膠水,將幹黃魚鰾用溫水悶軟,放入鍋裡熬製魚膠,粘結榫頭既牢靠又環保。

馬如高說,自己喜歡老的東西,不容易過時,「時常和我愛人出門,她總會笑我,說我像個小偷。因為我總是邊走邊逛,看到路邊或者小區裡,誰扔了個木頭出來,都會上前瞧一瞧。有些古家具缺少的部分,很難找到匹配的原木,或者補上去的總少了點舊味,這種被人扔出來的有時正好契合那個味道。」

馬如高是江蘇鹽城人。他19歲開始學家具製作,做了十年木工。1991年,他來到上海,憑著一副好手藝,做起了裝潢生意。1994年,馬如高作為「好手」被招錄進上博,主要負責修復古家具,特別是清代家具,「當時一共只有3個人,兩年內要完成100多件文物的修復工作,在1996年12月份,我們總算趕出來了。那段時間,基本都泡在工作室裡。」

因為有著純熟過硬的木工技術,不僅上博,現在整個上海文博系統,只要涉及到木器修復,都會找馬如高幫忙。工作忙起來,他著實想有人分擔,更重要的是,這門手藝急需傳承。他坦言,想招一個徒弟並不容易,「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高學歷,不愛學手藝。上海這座城市發展很快,我們這個行業苦、髒,留不住人。」

2008年,馬如高收了一個徒弟,但沒想到,只教了一個星期基本功,徒弟突然「消失」了,「後來才知道原因,他參加同學聚會,被同學嘲笑是做木匠,再加上天天鋸木頭、刨木料,工作實在辛苦,所以放棄了。」

他說,進上博前,自己還曾有三個徒弟,但後來都轉行了,「他們說發展空間不大,現在都自己做生意,當起了老闆。」

為什麼要堅持學手藝?馬如高對此很篤定,「古語有言,荒田餓不死手藝人」。他回憶說,自己年輕時,跟著村裡的一位老木工師傅學了三年,頭兩年都是在幹粗活,沒有工錢,師傅要求非常嚴格,農忙的時候還得幫忙,「利用中午,師傅休息的時候我們不休息,自己偷師,鑽研。」

進入上博,馬如高起初不敢下手。1995年,他修復了一把明代的交椅,在當時能拍賣到50萬美元,聽到手裡擺弄的木頭價值不菲,「不敢碰,碰壞了我怎麼賠得起。」為此,他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認為能夠接觸到文物是自己的榮幸,而能夠修復它們更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先別想它值多少錢,先把自己的活做到位。」他說。

大到自己家的家具,小到孩子的玩具手槍,馬如高都親手製作。他已修復了292件明清家具。自豪的同時,他有些擔憂,「我還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要找到熱愛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不愛是堅守不了的。」

大學生學藝從鋸木頭開始

儘管三個徒弟做起了老闆,一個不辭而別,馬如高的另一個徒弟賈濤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年是他在上博學藝的第6年。

8月26日下午,上博在浦東的另一個文物修復室,賈濤正在用石膏打樣,然後找木頭雕刻龍鬚。這間工作室並不大,中間放著一張清代的平頭案,案身四周布滿雕刻圖案。這是賈濤參與修復的第一件文物。

旁邊一架木櫃三層抽屜拉開,修復工具琳琅滿目,有錘子、棕刷以及耪(耪用來將木頭的毛細孔磨平,更加服帖)等。從原件拍照、清洗、做修複方案,到尋找補配零部件、雕刻、打磨,再到做舊、打蠟等,賈濤對這十多道工序熟練在心。但做起來,他依然會不時瞄一眼師傅。

「學校裡學的是理論,但在這兒還得從鋸木頭開始。」大專時,賈濤學的便是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到了本科,他繼續學習了中國書畫。因為在學校表現突出,畢業後被推薦到上博。

在拿著木頭練習的日子,整整兩年時間,賈濤要做的就是「刨平鋸直」,而要做到這四個字,就得日復一日地練。基本功過了之後,才能開始從旁協助師傅,但離自己單獨修復文物還遠著,「指甲受傷,手起泡,這都不算什麼傷。」

賈濤的手機裡存著各種木料的照片,有自己拿大紅酸枝做的小凳子,有在豫園的小店裡淘來的手串。說起鑑別木材的真偽,他滔滔不絕。

他坦言,起初和同學說自己在上博鋸木頭,也有人開他玩笑。但他很認真地告訴他們,自己是和古代的藝術品打交道,「這是文物修復」。至於為何能夠堅持學藝,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有興趣,否則再大的毅力也堅持不了,「房子,車子這些不是我的追求,我喜歡歷史」。

目前上博僅有16位文物修復師

「早在1958年,上博便設有文物修復工場。」文保中心主任吳來明8月31日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江南一帶有一批傳統的修復師,有公家的,也有些是古董商自己的修復師,實力非常強。這批修復師傳承有序,工藝精細,在1959年先後支援河南、北京、安徽等地的博物館,甚至去到海外。

目前,上博現有的修復師為最早一批修復師的第三、四代傳承人。雖然文物修復門類齊全,涵蓋了青銅、陶瓷、古籍等,但修復師僅有16位。

「可以說,一輩修復好手剛剛退休,的確有一些青黃不接。」吳來明稱,

不少文物修復師儘管畢業於上海工藝美院的相關專業,但進上博後還是得跟著老師傅學習手藝。從最基礎的做工具開始,到親自上手修復文物,通常都需要3年的時間打基礎,「上博採取的是拜師制,學藝8年才能出師,意味著可以獨立修復東西。除了要具有動手能力,更多需要個人對各種材質的熟識,以及修復技巧的精熟。」

吳來明說,修復工作要善於動手,這份差事在古代稱為「工」。近十年來,各地博物館開始重視文物修復,並有意識培養這方面人才,而「大量缺失」依然是事實,待修復的文物數量與幹活的人差距一直較大。

師資缺乏是人才培養的一大難題。他舉例說,高等教育一級學科的考古、科技史等專業,也會涵蓋文物保護,但均為理論。大學畢業生即便專業「對口」,在學校裡也難有機會實踐訓練。

「全國在幹修復這個工作的也就是3000人左右。國家政策已經足夠重視了,關鍵是頂層設計,從國家到地方再到單位,是否真正重視文物保護。」吳來明表示,近十年來,文物保護行業才產生了數十個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如今傳統修復還需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進步是必須的,引進儀器設備的同時,手藝也必須得到傳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大英博物館邱錦仙工作的東方古書畫修復室想近距離接觸一下邱錦仙大師及她的工作環境是件不容易的事。邱錦仙是英國大英博物館高級古書畫修復師。這行業很「小眾」,卻有很多國家政要專門去見她。提起她的名字,中國人了解的並不多,西方人知道的卻不少。
  • 對話|季崇建:文物修復人才培養有著一個很大的斷裂層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修復高研班在山東博興博物館參觀考察,右一為季崇建澎湃新聞:去年底的上海視覺學院中國文物鑑定與修復高級研修班選擇了山東古佛像之旅,想先請你介紹一下這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中國文物鑑定與修復高研班的背景情況。
  • 煙臺博物館萬餘件文物急需修復 被蟲咬破壞(圖)
    但是,這些文物的狀況相當嚴峻。「目前急需要修復的文物就有一萬餘件,如果將他們送出去修,不僅要看人家的臉色,還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李華傑告訴記者。  為了配合博物館新館開館的展覽工作,市博物館2010年曾花費335萬元將142件館藏「國寶」送到北京、南京、安徽和上海四地五家博物館進行整修。而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其中不少文物依然處於「排隊」待修狀態。
  • 北京這家民間修復室不斷接到博物館「訂單」,文物可享受「上門問診」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供圖 王海欣攝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漆木器文物修復室裡,一塊塊雲居寺藏清代木經板整齊地碼放在囊匣內。修復師白富剛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塊,邊展示邊講解著修復的要領。該中心負責人鄭燕鵬介紹,目前和修復室有合作的博物館達到了120餘家。
  • 文物修復保護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前不久,上海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以「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社會化服務規範」為題,就文物修復行業規範和制度建設舉辦學術性會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在國家的支持下拔地而起,紛紛落成。硬體起來了,軟體方面自然不能相形見絀。館藏裡的文物需要保存和整理,要修復、要陳列。他們開始籌建文物保護修復機構,聘請有技術、有資歷的老專家做顧問、開設培訓班、申請經費購買設備。文物修復在10年前是一個「冷門」行業,現在忽然火起來了,成了顯學,形成了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熱鬧場面。
  • 數字中國:山東博物館最多,四川文物最多,上海門票最貴
    如果說圖書館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代表,那麼博物館就是歷史代表,而且是活的歷史。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截止2017年底,中國共有4721個博物館,從業人員105079人,文物藏品36623080件/套,年參觀人次達到了97172萬人次,實現門票總收入990512.4萬元。由於中國的大多數博物館分散在全國各地,成為每個地區的活歷史,所以盤點各地區的博物館數據不失為了解一個地區人文歷史的窗口。
  • 《最愛故鄉味》會用開水洗古畫的中國匠人帶上海美食去大英博物館
    古畫修復師邱錦仙,水洗中國畫嚇壞外國人從1985年來到英國倫敦,中國古畫修復師邱錦仙已經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0多年,她是第一個把中國傳統修復技藝帶到海外的古畫修復師,也是第一個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中國人
  • 廈門文物修復師屈指可數 和您一起走近「時光匠人」
    -被蟲蛀的破損扇面要修復可不容易。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 記者 張婧瑋)最近,「託畫心」成了一個熱詞,文物修復技藝和修復師們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在廈門,文物修復師算得上是「珍寶」了,從業人數只有個位數,華僑大學的王怡蘋就是其中的一位。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的她,常常會去故宮參觀,談起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傅們,她肅然起敬:「比如鐘錶修復師,他們最厲害的是能讓那些古老的零部件再次運轉起來,讓它們『活過來』。」在她看來,使每一件古老文物恢復原本的生命力,就是修復師最大的使命。
  • 熱烈祝賀莫愁中專文物修復教師團隊榮獲建鄴區「最美教師」團隊!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校許繼香、陶雲、陳雪妮、周鑫新、許存地、秦德斌、王靜藝、唐薇、陳浩洋、方欣、沈穎睿、王妲珈等教師組成的文物修復教師團隊在第四屆建鄴最美教師評選活動中榮獲「最美教師」團隊榮譽稱號。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陰秀根告訴記者,古籍的修復時長在於其破損程度,幾天到幾個月時間不等,但是無論時間長短,修復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陰秀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讓古老的文字、泛黃的紙張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美其美。圖為陰秀根(左)與徒弟在對一幅破損的清雍正時期書法作品進行檢查。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 妙手還光華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熙攘熱鬧截然相反,這裡靜得仿佛空氣凝固一般。不僅如此,修復紡織品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需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大多數修復師也因此患上了頸椎病、肩周炎這樣的職業病。「有時出土的文物散發著惡臭,這也需要慢慢適應。」王淑娟說。如此說來,文物修復可真是個苦差事。王淑娟淡淡一笑,「只要足夠專注就不會覺得苦。」她說,這份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來,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熱愛,有好態度才能去談技術。
  • 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
    這是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復旦大學傳習所成立五年以來,聘請了古籍修復、木版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方面導師,以「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然而眼下,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告急。
  • 學易經拜師要花多少錢-民間風水高人收徒弟的要求風水師只收一名...
    學易經拜師要花多少錢、風水傳人收徒弟傳授命理玄學周易風布局樓盤辦公室陰陽宅堪輿技能、拜師學風水大概多少錢、易學高人風水師收徒規則、民間風水高人收徒弟的要求、風水師只收一名徒弟;拜師與不拜師的區別:  一、拜師後可以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到真知識,領悟到學習內容的精髓。
  • 去寧波博物館看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的奧秘
    今天起,寧波博物館一樓東特展館將推出「良工守物——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暨姚愛娟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及成果展」。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這是寧波博物館展出的首個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綜合性修復技藝和成果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觀眾離文物近一些。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
  • 老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生之快慰和死之平靜
    四樓的秘密上海自然博物館四樓,通體紅鏽色的雲南祿豐龍的小腦袋快要碰到天花板了。電扇「之故之故」吹,屋子蒸人,底野力和徒弟繆克佳一頭熱汗地裝配著恐龍們的骨架,有時停下來端詳片刻——為即將於2014年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館開館做準備。從老到新,尚未足一甲子。
  • 上海博物館攜手美銀美林修復10件唐宋陶瓷珍品[圖]
    東方網記者曹子琛7月15日報導:全球著名金融機構美銀美林今日宣布,將通過其「全球藝術保護項目」贊助上海博物館修復10件青龍鎮陶瓷文物。這是繼去年成功修復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青銅器「交龍紋鑑」後,雙方再度合作。  此次待修復的唐代長沙窯褐釉瓷拍鼓(腰鼓)、越窯青瓷碗、宋代青白釉洗、龍泉窯長頸瓶等10件文物均出土於上海青浦區青龍村。
  • 中國國家博物館致信羅浮宮館長,願幫助修復巴黎聖母院文物
    資料圖 新華社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設立的首個「文物避難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作為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學術委員會委員,4月16日第一時間致信法國羅浮宮館長兼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學術委員會主席讓·呂克·馬丁內茲,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法國文化遺產界同仁並所有法國人民表示衷心的關切和慰問。王春法在信中寫道:「文化遺產所面臨的人為或自然的侵損於我們這些文博工作者如切膚之痛,作為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成員,我們更感到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 絲綢博物館「女醫生」:20餘年巧手縫補 曾修復慈禧龍袍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下稱「中絲博」),樓淑琦戴著老花鏡,彎著腰,拿著小磁塊,壓在桌上的明代絲織品文物上,做著平整工作。這一環節,她已進行了很多天。慈禧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童笑雨 攝作為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依託單位,中絲博承擔了中國各博物館大量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 上海自然博物館迎百歲老人自製標本回館修復
    8月5日一早,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標本師們就忙碌起來了,他們準備著去迎接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先生親手製作的教學標本們。上個月,他們已經專程赴上海市實驗小學查看了這些標本的現狀,此次超長梅雨季過後,他們又再次上門將這些高齡標本運送到自博館,進行專業的修復和養護。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修復古畫的工作,邱錦仙已經做了47年,單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有近33個年頭。她的一生都在進行著中國古畫的修復和裝裱工作。 搶救中國文物,讓古畫重放光芒邱錦仙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在那裡工作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