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博物館「女醫生」:20餘年巧手縫補 曾修復慈禧龍袍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現場。童笑雨攝

中新網杭州5月18日電 題:絲綢博物館女「醫生」:20餘年巧手縫補 曾修復慈禧龍袍

作者:童笑雨

「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光靜心不行,還要體力。」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下稱「中絲博」),樓淑琦戴著老花鏡,彎著腰,拿著小磁塊,壓在桌上的明代絲織品文物上,做著平整工作。這一環節,她已進行了很多天。

慈禧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童笑雨 攝

作為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依託單位,中絲博承擔了中國各博物館大量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探訪這一紡織品文物「醫院」。

慈禧綠縐綢平金繡福字女袷衣。童笑雨 攝

在修復室的工作檯旁,坐著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與手套、手裡拿著鑷子或針線的修復師,清一色為「女天團」。從事修復工作20多年的樓淑琦是其中資歷頗深的一位。

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現場。童笑雨 攝

她修復的文物達百件,其中就有清東陵慈禧陵的文物。

一件是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另一件是綠縐綢平金繡福字女袷衣,均為慈禧入殮所用。

樓淑琦和同事在進行平整工作。童笑雨 攝

因在鏡框中保存時間過長,它們被河北清東陵文物管理處送到中絲博時,服裝變形和纖維糟朽情況極為嚴重。糟朽即為朽爛。

「那件寫滿『福』字的袷衣,裝飾帶、花邊很多都脫散了。」樓淑琦回憶道,尤其是袷衣的袖口,經線斷了只有緯線,拿在手上,變成了一綹一綹,像玉米須一樣凌亂;衣服上的「福」字,金線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

因為衣服分裡外兩層,樓淑琦需要將面料和襯裡分別進行修復;糟朽嚴重,縫的時候力度不能太大;絲線凌亂,就一根一根理直;「福」字金線脫落嚴重,就按照原來的針線走向,細心縫補。

同古籍修復一般,紡織品文物修復也需「修舊如舊」,過多的縫補會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有些文物,是脆的,針紮下去就一個窟窿。」樓淑琦說。

針對脆弱糟朽的紡織品,她選用了由中絲博和浙江理工大學聯合研發的縐絲紗。修復時,在文物下墊一塊背襯,上面蓋一塊縐絲紗,把文物夾在兩者中間,再沿著文物破損邊緣縫補。

「這就好像漢堡一樣。」樓淑琦笑著說,帶「福」字的袷衣袖口,就是這麼修復的。

然而這樣的操作,特別費眼睛。因為縐絲紗薄如蟬翼,透光度極好。有時縫補久了,根本感覺不到紗的存在,得藉助燈光,在某個特定的角度下才能看到。

樓淑琦平均一年換一副老花眼鏡,從周一站到周五,腿會腫得一壓一個坑,「女天團」基本一周要做一次理療,從而緩解肩膀、頸椎上的酸痛。

「這不是一個『修身』的職業,更多還是要耐力。一件衣服修復4個月是家常便飯。」樓淑琦說,有時遇到的文物很脆弱,一碰就碎,根本不敢用力;碎成一塊一塊的紡織品文物,甚至看不出形制,需要查閱大量資料。

現在她們修復的,大部分是其它博物館送過來的文物。館藏的紡織品文物,樓淑琦說「這輩子、下輩子都做不完」。

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現場。童笑雨 攝

因墓中出土的絲綢大多穿在墓主人身上,出土時味道很大,難免會留存一些有害物質。一上工作檯,「女天團」就要做好層層防護,口罩、白大褂、手套,一樣也不能少。

採訪樓淑琦時正是上午。短短幾小時的工作,她的手心就全是汗水。

明年,她60歲了,就要退休了。回顧20多年的古代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生涯,她說,唯有對文物的熱愛,才能堅持下來。「幾千年文明,需要修復保護的東西太多,能修的人太少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重慶境內發現的唯一龍袍:或是大夏國皇帝遺物
    「專家判斷,這些絲織袍服很可能是明玉珍的龍袍。這一大堆破爛被送進博物館時,混雜有大量泥巴和腐爛物,散發出濃烈刺鼻臭味。」  搶救 修復龍袍耗時半年多  重慶市博物館緊急成立了一個3人修復小組,趙芸就是其中之一。已經離世的趙芸在一篇文章中回憶:  這些破爛絲織綢緞在地下長眠了600多年,出土後又遭遇損毀,又臭又髒。
  • 臺中唯一縫補衣服男性:修補衣物守著小鋪40餘年
    臺中市唯一由男性縫補衣服老工夫,64歲的蕭修平見證中區興衰,雖然現在很少人願意再花錢修補衣物,但他還是守著「上海榮記」方寸小鋪,40多年來靠著好眼力讓衣物回春,現在還沒老花眼,打趣可能天生就要吃這行飯。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 妙手還光華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熙攘熱鬧截然相反,這裡靜得仿佛空氣凝固一般。「感覺像在做手術」,記者對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王淑娟打趣道。她笑著回應說:「在這裡修復的文物出土於全國各地,修復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檢查『病害』。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像醫生,只不過患者都是古老的紡織文物。」為文物進行消毒、除塵清潔、平整……文物修復前有大量的準備工作。王淑娟說:「團隊秉持『科學診斷、精準治療』的修復理念。
  • 新年裡 期待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包包展
    2018-02-03 08: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黎 通訊員 王靜 王平紅黑幾何圖案棉質小提包,20世紀初困擾中國絲綢博物館很多年的一個問題,總算定了下來。2月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照例在春節前發布了新年幾個重大展覽和活動,而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博物館的簡稱,有了統一標準:國絲館。這件事對於記者來說,也是比較困惑的,究竟是絲博?中絲博?每次都很模糊。
  • 7月31日-10月7日可到香港歷史博物館看清朝宮廷服飾展
    》》》廣州去香港最便捷的4種方法介紹》》》香港都有哪些博物館?香港十大特色博物館參觀攻略   門票:20元  據香港《明報》報導,清朝雖已過去逾百年,餘韻猶在,當時服飾更別具風格。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31日)起舉行香港歷來最大型清朝宮廷服飾展覽,展出逾130件故宮服飾精品,有三成展品更屬首次展出,包括昔日慈禧太后所穿的高逾4寸「花盆底鞋」,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曾穿著的禮服等。  展故宮逾130館藏三成首展出  香港康文署與故宮博物院合辦的「國採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清朝歷代帝後服飾共冶一爐。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邀你聆聽「絲」之語
    今年春節,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過了個十足的「文博年」。大年初一,他專程前往上海玻璃博物館參觀考察,並拜會了館長。大年初二,他張羅起了新書。這門傳統的織造技藝通過電視屏幕驚豔了世界,也讓不少人記住了這座坐落於西子湖畔的絲綢紡織服飾專題博物館。春節期間,這臺複製了國寶的漢代織機和復原後的錦護臂在織造館裡與觀眾面對面。漢服節、旗袍日、女紅傳習館,已成為中國絲綢博物館每年的品牌活動,在古老的織機上,在五色的絲線中,中國傳統絲織技藝在女孩們的巧手間、在漢服達人的走秀中得以普及、傳承和發展。
  • 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
    蘇州絲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向市民介紹黑緞地漁樵耕讀條幅錦的獨特之處。  昨天(3月9日)上午,「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共展出清代織錦珍品52件。據悉,這是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也是臺灣收藏的清代絲織品文物第一次在蘇展覽。  織錦代表著中國傳統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這批清代織錦珍品,在20世紀初期由河南博物館收藏,並按照當時的文物分類編為「月字號」。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周天子就曾提出「列鼎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九鼎儼然成為了天子、權力的象徵。因此後世流傳著「楚王問鼎」「問鼎中原」這樣的典故。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他規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印章稱為玉璽,皇帝步行專用道路稱為御道,皇帝的車馬奔馳的道路稱為馳道等。
  • 香港歷史博物館將展故宮服飾精品 三成首次展出
    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31日)起舉行香港歷來最大型清朝宮廷服飾展覽,展出逾130件故宮服飾精品,有三成展品更屬首次展出,包括昔日慈禧太后所穿的高逾4寸「花盆底鞋」,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曾穿著的禮服等。
  • 來自大自然的色彩 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亮相中國絲綢博物館
    此時的玉皇山下,一場別樣的色彩盛典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進行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歷史學者、天染染色匠人、染色藝術家相聚於此,共同展望擁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挖掘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歷史文化,並把這些歷史和天然的色彩,用於裝飾和美化人們今天的生活。這便是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現場。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當時,大英博物館裡只有日本和英國修復師,他們沒有任何修復、裝裱中國古畫的經驗。由於這次演示,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衛·M·威爾遜和東方部主任羅森當即力邀邱錦仙留下,在平山鬱夫東方古畫修復室專門負責修復館藏的中國古畫。邱錦仙接受了這份工作。 兩年後,邱錦仙面臨是否回上海博物館的抉擇。
  •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2018年02月06日 15:54:33來源:每日商報  世界第一套3D列印婚紗  商報訊(通訊員 樓航燕 記者 潘婷婷)近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就博物館的標準簡稱,及2018年重要展覽和活動進行了發布。
  • 十年時尚回顧展、乾隆色譜、絲綢之路上的動植物 2021年中國絲綢...
    胡漢之間:唐代絲路紡織服飾展 展覽時間: 2021年4月16日-6月20日展覽地點: 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二樓配合2021年「國絲漢服節」,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甘肅省博物館聯袂策劃和展出。
  • 做不了皇帝,但可以買他穿過的龍袍,最貴1400萬,龍袍拍賣榜
    這種「皇帝用過」的效應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名人效應」,但是名人千千萬,從古至今,名人不可勝數,而皇帝確是實實在在可以數的過來的,在中國5000餘年的歷史之中,能算作皇帝的不足600人。似乎難以想像,不過,還真可以,這種貼身之物,就是龍袍。尤其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清朝皇帝的龍袍,清朝統治了275年,理論上來說每年皇帝都是要穿新龍袍的,而皇帝的衣服自然不下幾百幾千件,所以理論上來說,清朝皇帝服用過的龍袍應該在幾萬至幾十萬件之多,能留存至今的也應該是不少的。
  • 「慈禧和田玉」的前世今生,為何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
    話說中國地質博物館新館眾多陳列的奇石玉器中,有這麼一塊看似並不起眼的巨石,靜靜的佇立在藏館外,如果沒人告訴你,誰能想到這塊不起眼的玉石來歷有多麼非同一般,而且是作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身份存在的。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說到清朝末年,慈禧臨終下旨尋玉棺的一段故事了。
  • 龍袍上到底繡有幾條龍
    因此,很多傳說都說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龍,那事實是不是如此呢?大連現代博物館與北京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過一次《清代帝王生活側影展》。在眾多展品中,一件嘉慶帝的龍袍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人們在現場展示的嘉慶帝龍袍上,怎麼數都只有八條龍。有民間說法稱皇帝可以算上一條龍,可是北京藝術博物館的T作人員否定了這一說法。
  • 曼谷旅遊的小眾景點,充滿本地特色的絲綢博物館
    他將泰國傳統絲綢推向國際市場,成為泰國著名的海外精細手工業。吉姆湯普森品牌也成為高品質泰國絲綢的代名詞。自然,「金·湯普森之家」是泰國的一家絲綢博物館,它展示了泰國傳統絲綢手工業和許多美麗的泰國絲綢產品的製造過程。除各類展品外,博物館還安排一男一女工作人員現場演示繅絲現場。事實上,博物館是金·湯普森在曼谷的故居。
  • 皇帝的龍袍髒了破了怎麼辦?宮裡的處理方式:直接銷毀,絕不清洗
    比如紂王的酒池肉林,慈禧洗澡一次要用掉幾十條上好毛巾等等。而帝王的用品更是萬裡挑一,象徵帝王身份的像玉璽、龍椅、座駕等等,哪個不是上乘之物。今天小編要說的是皇帝的衣服——龍袍!龍袍據說,如果龍袍髒了以後,根本就不會繼續使用,不存在用第二次,所以也不會去清洗龍袍,更別說像老百姓一樣洗洗還能穿很久。
  • 女醫生自稱被上級性侵20餘次 警方曾通報系男女不正當關係
    鄉鎮女醫生高某某自稱被上級強姦20餘次。警方曾通報,雙方系不正當男女關係。女醫生申訴,23日稱已獲重新立案。市公安局民警表示,「這事正忙著」。河南一名女醫生舉報稱,遭醫院一副院長強暴並報警。這名女醫生叫高蒿(化名),今年27歲,老家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