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3 08: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黎 通訊員 王靜 王平
紅黑幾何圖案棉質小提包,20世紀初
困擾中國絲綢博物館很多年的一個問題,總算定了下來。
2月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照例在春節前發布了新年幾個重大展覽和活動,而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博物館的簡稱,有了統一標準:國絲館。
這件事對於記者來說,也是比較困惑的,究竟是絲博?中絲博?每次都很模糊。
對於這件事,館長趙豐也比較崩潰:「『絲博』用得熟,但絲博和蘇州的絲博又會混在一起。」後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給了一個好建議,叫國絲館,博物館理事會的專家也都覺得這個名字更雅,叫法也比較少見。
所以,從今年開始,請大家記住簡稱:國絲館,英文簡稱:NSM。雖然還是有點難記,但是,就跟我們喊中國美術學院一樣,也是從「浙美」到「國美」一路這麼習慣過來的。
好了,下面說更正經的事,就是2018年國絲館的新展覽,記者看了下,基本上可以分為傳統和時尚兩個部分。
時尚,一直是國絲館的氣質,館藏的幾萬件中西方服飾,這兩年都會做成各種小專題,比如去年的蕾絲展,以及比維多利亞的秘密玩得更早的西方內衣展。
今年,館裡先推出的是目前最潮的3D時尚展。世界第一套3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套4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套3D列印婚紗、世界最長3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個3D列印蛋糕、世界第一套3D列印京劇戲服、中國第一件3D列印家具、中國第一個3D鈦合金列印的珠寶系列……從今天開始,將一直展到2月27日。
記者最期待的,也是大部分喜歡買買買的女孩子最期待的展覽——包包展!事實上,這個展覽的原題是《包羅萬象——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的世界》。
真正典型意義上的西方服飾包,從16世紀開始流行,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奢侈品牌及知名設計師的介入,幾百年來,對女人來說,經典款式的包包一直「包治百病」。
國絲館的包包展,將對館藏的西方時裝中的包進行梳理,展示包的品種、功能、藝術特徵及歷史文化背景,再現19至20世紀西方包包的世界。
有包包展,自然也有服飾展,今年,館裡特別選了一個年代——20世紀20年代西方服飾展。
20世紀20年代是整個西方社會的變革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經濟大蕭條還沒有到來,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用《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這個展覽將從近百件20世紀20年代的藏品中甄選精品,展品涉及到服裝、鞋帽包等配飾,呈現「了不起時代」的獨特服飾風情。
「我們要把家底一點點整理出來,曬出來,讓它們活起來,讓大家都看到。」趙豐說。
說完了時尚,再來說傳統。
去年,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展覽,是趙伯沄墓出土絲織品的展覽,今年,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出土的宋代絲織品也要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展了。
2007年初,南京市博物館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的秦淮河畔長幹裡,對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了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長幹寺真身塔地宮遺蹟,並於2008年11月,從北宋長幹寺地宮中發掘出近百幅種類繁多的宋代絲織品,充分展示了北宋時期南京地區高超的織染工藝技術。
這批絲織品中需要保護修復的部分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完成,修復師將按照其歷史原貌重新整理修復文物。最終的保護修復成果將於2018年4月至6月間,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展示館二樓展出。
此外,今年還會有中國刺繡藝術展。
「我們現在看到的刺繡,都是非常當代的刺繡,我們要梳理的是歷史上的刺繡。」趙豐說,史料記載刺繡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人們在青銅器上發現了粘附在上面的繡痕。春秋戰國時期,出土了大量龍、鳳、虎紋刺繡織物;秦漢時期,刺繡技術已經相當高,普遍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去年,國絲館很火的絲博之夜、絲路之夜,今年也會繼續,而且還要開設「時尚之夜」,比如配合3D服飾的3D時尚之夜,還有旗袍之夜、時尚回顧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