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裡 期待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包包展

2020-12-11 浙報融媒體

2018-02-03 08: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黎 通訊員 王靜 王平

紅黑幾何圖案棉質小提包,20世紀初

困擾中國絲綢博物館很多年的一個問題,總算定了下來。

2月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照例在春節前發布了新年幾個重大展覽和活動,而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博物館的簡稱,有了統一標準:國絲館。

這件事對於記者來說,也是比較困惑的,究竟是絲博?中絲博?每次都很模糊。

對於這件事,館長趙豐也比較崩潰:「『絲博』用得熟,但絲博和蘇州的絲博又會混在一起。」後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給了一個好建議,叫國絲館,博物館理事會的專家也都覺得這個名字更雅,叫法也比較少見。

所以,從今年開始,請大家記住簡稱:國絲館,英文簡稱:NSM。雖然還是有點難記,但是,就跟我們喊中國美術學院一樣,也是從「浙美」到「國美」一路這麼習慣過來的。

好了,下面說更正經的事,就是2018年國絲館的新展覽,記者看了下,基本上可以分為傳統和時尚兩個部分。

時尚,一直是國絲館的氣質,館藏的幾萬件中西方服飾,這兩年都會做成各種小專題,比如去年的蕾絲展,以及比維多利亞的秘密玩得更早的西方內衣展。

今年,館裡先推出的是目前最潮的3D時尚展。世界第一套3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套4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套3D列印婚紗、世界最長3D列印服裝、世界第一個3D列印蛋糕、世界第一套3D列印京劇戲服、中國第一件3D列印家具、中國第一個3D鈦合金列印的珠寶系列……從今天開始,將一直展到2月27日。

記者最期待的,也是大部分喜歡買買買的女孩子最期待的展覽——包包展!事實上,這個展覽的原題是《包羅萬象——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的世界》。

真正典型意義上的西方服飾包,從16世紀開始流行,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奢侈品牌及知名設計師的介入,幾百年來,對女人來說,經典款式的包包一直「包治百病」。

國絲館的包包展,將對館藏的西方時裝中的包進行梳理,展示包的品種、功能、藝術特徵及歷史文化背景,再現19至20世紀西方包包的世界。

有包包展,自然也有服飾展,今年,館裡特別選了一個年代——20世紀20年代西方服飾展。

20世紀20年代是整個西方社會的變革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經濟大蕭條還沒有到來,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用《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這個展覽將從近百件20世紀20年代的藏品中甄選精品,展品涉及到服裝、鞋帽包等配飾,呈現「了不起時代」的獨特服飾風情。

「我們要把家底一點點整理出來,曬出來,讓它們活起來,讓大家都看到。」趙豐說。

說完了時尚,再來說傳統。

去年,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展覽,是趙伯沄墓出土絲織品的展覽,今年,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出土的宋代絲織品也要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展了。

2007年初,南京市博物館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的秦淮河畔長幹裡,對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了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長幹寺真身塔地宮遺蹟,並於2008年11月,從北宋長幹寺地宮中發掘出近百幅種類繁多的宋代絲織品,充分展示了北宋時期南京地區高超的織染工藝技術。

這批絲織品中需要保護修復的部分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完成,修復師將按照其歷史原貌重新整理修復文物。最終的保護修復成果將於2018年4月至6月間,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展示館二樓展出。

此外,今年還會有中國刺繡藝術展。

「我們現在看到的刺繡,都是非常當代的刺繡,我們要梳理的是歷史上的刺繡。」趙豐說,史料記載刺繡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人們在青銅器上發現了粘附在上面的繡痕。春秋戰國時期,出土了大量龍、鳳、虎紋刺繡織物;秦漢時期,刺繡技術已經相當高,普遍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去年,國絲館很火的絲博之夜、絲路之夜,今年也會繼續,而且還要開設「時尚之夜」,比如配合3D服飾的3D時尚之夜,還有旗袍之夜、時尚回顧展等等。

相關焦點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邀你聆聽「絲」之語
    繼承傳統、走向未來,把中國絲綢博物館打造成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傳承基地,讓古老的絲綢煥發新的生命力,是趙豐的一大夢想。年前,他帶著館裡的漢機織漢錦團隊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的舞臺,在一臺根據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復原成功的漢代織機上,展示了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織錦技藝。
  • 十年時尚回顧展、乾隆色譜、絲綢之路上的動植物 2021年中國絲綢...
    1月13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新年媒體見面會上,國絲館館長趙豐提前劇透,「我們從2015年開始,一直在做絲綢之路主題的展覽,從大時代到小人物,在新的一年,我們對絲綢之路的關注點也不光是人物,我們也開始關注動物、植物,大家可以一起期待『萬物生靈:絲綢之路上的動植物』展覽。」「時尚也是中國絲綢博物館新拓展的一個空間,我們現在的概念是從中國絲綢走向世界的理念。」
  •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2018年02月06日 15:54:33來源:每日商報  世界第一套3D列印婚紗  商報訊(通訊員 樓航燕 記者 潘婷婷)近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就博物館的標準簡稱,及2018年重要展覽和活動進行了發布。
  • 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
    蘇州絲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向市民介紹黑緞地漁樵耕讀條幅錦的獨特之處。  昨天(3月9日)上午,「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共展出清代織錦珍品52件。據悉,這是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也是臺灣收藏的清代絲織品文物第一次在蘇展覽。  織錦代表著中國傳統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這批清代織錦珍品,在20世紀初期由河南博物館收藏,並按照當時的文物分類編為「月字號」。
  • 國絲館放「大招」要做一流的博物館
    1月13日下午,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新年媒體見面會,提前透露2021年年度「大招」——新一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舉辦包括「雲薈:中國時尚回顧大展2011-2020」等在內的近20場展覽和絲綢之路周活動、國絲漢服節、兒童博物館/體驗館等5場主要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做一流的博物館,要走出玉皇山路73號這片物理上的小天地,有國際視野,而後進一步傳播好浙江元素、中國特色。」
  •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聯席會議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杭州網訊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值十周年之際,由浙江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會議於2019年5月31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 來自大自然的色彩 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亮相中國絲綢博物館
    此時的玉皇山下,一場別樣的色彩盛典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進行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歷史學者、天染染色匠人、染色藝術家相聚於此,共同展望擁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挖掘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歷史文化,並把這些歷史和天然的色彩,用於裝飾和美化人們今天的生活。這便是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現場。
  • 曼谷旅遊的小眾景點,充滿本地特色的絲綢博物館
    可能在大部分中國遊客的印象中,曼谷旅遊無外乎大皇宮、玉佛寺、鄭王廟、暹羅廣場和考山路等幾個知名景點。實際上,「金·湯普森之家」也是一個充滿泰國本地特色的景點,強烈建議大家去參觀遊覽。來自美國的金·湯普森是泰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國際友人。
  • 新年藝術之旅,去博物館感受絲綢之路
    今天萃花就來給大家推薦三月份可看的十個國內外有關絲綢之路的展覽,快去博物館裡沉浸在那段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當中去吧。本次展覽展出39件(組)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和田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其中多件展品系首次借展,它們聚在一起,為觀眾講述千年絲路上的貴霜故事。
  • 這個展帶你看遍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包
    現在,在西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就能夠看到一款款絢麗多姿的時尚包包了。6月30日起,「包羅萬象——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包的世界」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內展出。此次展覽對館藏西方時裝中的包進行梳理,展示包的品種、功能、藝術特徵,挖掘其歷史文化背景。60餘件展品種類豐富,幾乎涵蓋了包的各個品類,再現了19至20世紀西方包包的世界。
  • 各國博物館 共迎中國年
    1月26日,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中國農曆新年家庭日活動。圖為一名美國小朋友向中方人員了解中國麵塑作品。 本報記者 鄭 琪攝 隨著中國春節走向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舉行各種活動,成為展示中國春節文化的櫥窗。「博物館裡過大年」正成為海外民眾慶祝春節的新時尚。
  • 卡娜絲絲綢受邀參加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國立博物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博物館、義大利米蘭昂布羅休美術館、義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60餘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其傳播和貿易加強了歷史上「
  • 古畫裡的中國陶瓷、絲綢、茶葉貿易狀況
    在眾多燦爛的文明裡,陶瓷、絲綢、茶葉格外引人注目,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價比黃金而風靡全球,以獨有的製作技術與優秀品質壟斷行業數百甚至上千年,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魅力。中國陶瓷製作領先於歐洲1000多年,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前:河北徐水縣發現了距今10800-9700年前的陶器碎片;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市、廣東英德市發現了距今7000-1000年的陶器碎片。
  • 維岸畫廊新年特展 歐洲藝術家在重慶絲綢上繪畫
    當歐洲的藝術藝術家遇上了重慶絲綢,會有怎樣的作品誕生?27日晚,維岸畫廊在位於財富中心的藝術空間舉行了新年特別展覽,來自歐洲的7位藝術家的作品集中亮相,他們與重慶本土絲綢品牌合作的藝術衍生品,讓觀眾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展覽將持續到明年1月7日結束,全程免費對觀眾開放。傑裡佩提索在望海花市創作的作品《氣息相連》。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倡議設絲路文化基金助力一帶一路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江耘)「要讓絲綢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當中發揮更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在此間舉行的兩會上倡議,在絲路基金中設立公益性的絲路文化專項基金,參照國家藝術基金方法,資助保護絲路文化遺產、弘揚絲路文化精神的項目。中國政府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概念,讓已存在兩千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重新成為未來世界海域重要的經濟路線。這條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通道也成為目前最受關注的經濟區域之一。
  • 上海博物館美國藝術特展上,哪件作品中國觀眾最期待?
    《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1865年—1945年》特展今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將展出美國1865年至1945年80年間80幅美國藝術家經典繪畫作品,展品均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以及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藏品,其中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成最受中國觀眾期待的展品。
  •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原標題:這些人,那些「年」①|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談起春節記憶,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印象最深的是我國春節習俗的變化。他經常想起上世紀70年代過春節的樣子。那時,過春節常帶一個定語——「革命化」的春節。  什麼是「革命化」的春節?
  • 《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首發
    本網訊(記者 孫海悅)10月9日,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浙江大學圖書館協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           本次會議目標是整合全球博物館中國絲綢學術資源
  • 新年上新啦!成都那些進擊的博物館、美術館
    ,  在全國博物館級別評定工作中獲得提升,  萃藏成都4500年文明史的成都博物館、  中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  物感主義的先鋒實驗地——許燎源博物館……  「萬有音力 樂動蓉城」#中國·成都音樂坊# 系列活動將於元旦重磅啟幕!  1月1日,知更創意合唱團特別演出+《天姿國樂》天府音樂話語體系作品;1月2日,新年主題交響樂會;1月3日,2場創意親子音樂劇。
  • 探尋絲源 傾聽絲語 紫陽幼兒園小朋友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
    通訊員 林千惠 邵兵「絲綢從哪裡來「蠶絲怎麼變成絲綢?」「絲綢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案?」近日,帶著好奇和疑問,紫陽幼兒園的24名小朋友走進博物館的蠶桑館、織造廳、絲路館、中國時裝館、西方時裝館、女紅傳習館等展廳,一起尋找「絲綢」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