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8月30日訊 (YMG記者唐壽銳攝影報導)在煙臺市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李華傑的帶領下,YMG記者昨天在福建會館西院的辦公樓裡,見到了三臺剛剛從外地引進的文物修復設備。
「這臺最大的機器是通風機,另外兩臺是文物修復臺,都是目前最先進的文物修復設備。隨著這些設備的陸續到位,我們自己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運行進入到了最後的準備時期。屆時,我們不僅可以修復自己的館藏文物,也可以幫助兄弟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的一些急需修復的文物進行修復。」李華傑告訴記者,目前,急需要修復的文物有一萬餘件。
市博物館有了「行醫證」
有了「行醫證」,「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籌備工作成為了市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據了解,目前煙臺市博物館收藏有陶瓷器、青銅器、鐵器、玉石器、牙角骨器、書畫、碑帖、近現代文物及考古標本近10萬件,其中珍貴文物6千餘件;同時擁有古籍4798種、計48214冊的藏書。藏品門類齊全,在全省也是佼佼者,其中多為煙臺地區出土和傳世的精品。但是,這些文物的狀況相當嚴峻。「目前急需要修復的文物就有一萬餘件,如果將他們送出去修,不僅要看人家的臉色,還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李華傑告訴記者。
為了配合博物館新館開館的展覽工作,市博物館2010年曾花費335萬元將142件館藏「國寶」送到北京、南京、安徽和上海四地五家博物館進行整修。而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其中不少文物依然處於「排隊」待修狀態。
而為支持煙臺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建立,市政府曾於2010年年底投入10.31萬美元,完成基礎修復室的建設。今年年初,美國鐵姆肯坎頓基金會又與煙臺市博物館籤訂贈款協議,同意為市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修復室項目提供金額30.8萬美元的贈款。
「等我們自己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運行了,我們就可以修了。」李華傑告訴記者:「除了新近引進了三臺大設備,我們還有引進其他相關設備的計劃。」他介紹,目前受限於場地、設備、資金、人員的限制,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全面開展還存在一些局限,金屬文物、陶瓷文物、紙質文物以及雜項類文物修復四個專業修復室正在籌備中。
萬餘件文物急需修復
去年10月,市博物館新館舉行了盛大的開館儀式。館內現代化的展陳手段以及大量珍貴文物與市民的親密接觸,贏得一致好評。不為人所知的是,在最終的展陳方案出爐之前,市博物館花大力氣整理庫存文物。由於空氣的腐蝕以及蟲咬、病毒等破壞,工作人員發現大量文物需要搶救性修復。
「修復文物和治病救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行醫證,胡亂給文物治病就是胡來,所以我們只能請外面的專家來給咱們的文物看病。」李華傑說。雖然是請外面的專家來修,但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充分利用難得的機會,一邊全程給外面的師傅當幫手,一邊認真總結筆記,暗自學藝,掌握文物修復的相關技術。此外,市博物館還先後三次派人外出學習最新的文物保護理論,回來後再組織其他人學習最新的理論。
國家文物局於去年授予了煙臺市博物館「二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業務範圍涵蓋玉、瓷器、書法繪畫等15個文物類別,這標誌著煙臺市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水平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以前我們沒有『行醫證』,只能外出找醫生或者請大夫進門,現在一些小病我們有資格自己修復了,而且外面也會邀請我們出去就醫,也可以提升我們煙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李華傑說,「文物的屬性特殊,比如字畫,再好的東西每隔十幾年都需要重新揭裱、清洗、消毒、修復、保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