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博物館萬餘件文物急需修復 被蟲咬破壞(圖)

2020-12-23 齊魯網

  水母網8月30日訊 (YMG記者唐壽銳攝影報導)在煙臺市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李華傑的帶領下,YMG記者昨天在福建會館西院的辦公樓裡,見到了三臺剛剛從外地引進的文物修復設備。

  「這臺最大的機器是通風機,另外兩臺是文物修復臺,都是目前最先進的文物修復設備。隨著這些設備的陸續到位,我們自己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運行進入到了最後的準備時期。屆時,我們不僅可以修復自己的館藏文物,也可以幫助兄弟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的一些急需修復的文物進行修復。」李華傑告訴記者,目前,急需要修復的文物有一萬餘件。

  市博物館有了「行醫證」

  有了「行醫證」,「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籌備工作成為了市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據了解,目前煙臺市博物館收藏有陶瓷器、青銅器、鐵器、玉石器、牙角骨器、書畫、碑帖、近現代文物及考古標本近10萬件,其中珍貴文物6千餘件;同時擁有古籍4798種、計48214冊的藏書。藏品門類齊全,在全省也是佼佼者,其中多為煙臺地區出土和傳世的精品。但是,這些文物的狀況相當嚴峻。「目前急需要修復的文物就有一萬餘件,如果將他們送出去修,不僅要看人家的臉色,還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李華傑告訴記者。

  為了配合博物館新館開館的展覽工作,市博物館2010年曾花費335萬元將142件館藏「國寶」送到北京、南京、安徽和上海四地五家博物館進行整修。而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其中不少文物依然處於「排隊」待修狀態。

  而為支持煙臺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建立,市政府曾於2010年年底投入10.31萬美元,完成基礎修復室的建設。今年年初,美國鐵姆肯坎頓基金會又與煙臺市博物館籤訂贈款協議,同意為市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修復室項目提供金額30.8萬美元的贈款。

  「等我們自己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運行了,我們就可以修了。」李華傑告訴記者:「除了新近引進了三臺大設備,我們還有引進其他相關設備的計劃。」他介紹,目前受限於場地、設備、資金、人員的限制,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全面開展還存在一些局限,金屬文物、陶瓷文物、紙質文物以及雜項類文物修復四個專業修復室正在籌備中。

  萬餘件文物急需修復

  去年10月,市博物館新館舉行了盛大的開館儀式。館內現代化的展陳手段以及大量珍貴文物與市民的親密接觸,贏得一致好評。不為人所知的是,在最終的展陳方案出爐之前,市博物館花大力氣整理庫存文物。由於空氣的腐蝕以及蟲咬、病毒等破壞,工作人員發現大量文物需要搶救性修復。

  「修復文物和治病救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行醫證,胡亂給文物治病就是胡來,所以我們只能請外面的專家來給咱們的文物看病。」李華傑說。雖然是請外面的專家來修,但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充分利用難得的機會,一邊全程給外面的師傅當幫手,一邊認真總結筆記,暗自學藝,掌握文物修復的相關技術。此外,市博物館還先後三次派人外出學習最新的文物保護理論,回來後再組織其他人學習最新的理論。

  國家文物局於去年授予了煙臺市博物館「二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業務範圍涵蓋玉、瓷器、書法繪畫等15個文物類別,這標誌著煙臺市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水平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以前我們沒有『行醫證』,只能外出找醫生或者請大夫進門,現在一些小病我們有資格自己修復了,而且外面也會邀請我們出去就醫,也可以提升我們煙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李華傑說,「文物的屬性特殊,比如字畫,再好的東西每隔十幾年都需要重新揭裱、清洗、消毒、修復、保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去寧波博物館看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的奧秘
    今天起,寧波博物館一樓東特展館將推出「良工守物——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暨姚愛娟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及成果展」。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這是寧波博物館展出的首個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綜合性修復技藝和成果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觀眾離文物近一些。寧波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示亮相,圖為展示的修復書畫及文物。
  • 大埃及博物館新館明年開館 五千多件圖坦卡蒙文物將全面展示
    埃及文物部長馬姆杜·達馬蒂此前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大埃及博物館將擁有行政獨立性,以確保它沒有過多行政的約束。  根據大埃及博物館館長塔裡克·陶菲克(Tarek Tawfik)介紹,大埃及博物館現收藏有10萬餘件文物,其中5萬餘件將被用於對外展覽,其餘收藏於現代化的倉庫用於研究和交流。
  • 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擁有100萬件文物,被稱為石棺博物館
    這些古蹟來自於伊斯坦堡,而處於正中間的一棟建築就是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擁有100萬件文物,被稱為石棺博物館的建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如火星撞地球,形成了伊斯坦堡這個產物。其名勝古蹟就如天上繁星一般一閃一閃的。雖然很多,但每一個都頑強努力地閃耀著屬於自己的那絲微弱的光芒。比如這個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它以6個宣禮塔稱霸。而聖索菲亞博物館僅僅只有四座。
  • 楓華實業即將掛牌新三板 「門外漢」父子的文物修復生意
    兩個沒有任何文物經驗的父子,卻在文物修復設備領域闖出一條路。楓華實業的字畫及紡織品清洗裝置,用於古字畫、檔案等紙質文獻和紡織品的清洗及修復,設備可以揭開粘連的紙張、浸泡紡織品;中國字畫超聲乳化修復儀,可利用超聲乳化技術去除字畫蟲汙黴斑等頑漬。文物對老百姓來說是個神秘領域,能甄別真假文物,形象立馬高大上,主持人王剛就是靠鑑寶欄目達到事業巔峰。
  •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 回擊IS破壞文物行為
    2003年,美國坦克擋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正門外。【環球時報駐伊拉克特約記者 陳憲忠 劉皓然】時隔12年,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於2月28日重新開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期,該博物館1.5萬件藏品被劫,至今只找回約1/3。
  • 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童笑雨 攝中新網杭州6月13日電 題: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作者:童笑雨十餘種手術刀、鑷子、超聲波清潔儀、針灸針、口鏡、洗耳球……走進樓署紅的陶瓷修復室,撲鼻而來的是一股化學藥劑的味道,在不遠處的桌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醫用工具,令人有種置身醫院的錯覺。
  • 大明寶船遺址挖出文物百餘件(圖)
    大明寶船遺址挖出文物百餘件(圖)     【南京日報報導】(記者 王潤涓)在一個多月的作塘清淤施工中,大明寶船遺址公園建設工地現場挖出了100多件文物,這一發現令我市文物專家驚喜不已。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 北京這家民間修復室不斷接到博物館「訂單」,文物可享受「上門問診」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供圖 王海欣攝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漆木器文物修復室裡,一塊塊雲居寺藏清代木經板整齊地碼放在囊匣內。修復師白富剛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塊,邊展示邊講解著修復的要領。該中心負責人鄭燕鵬介紹,目前和修復室有合作的博物館達到了120餘家。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大英博物館邱錦仙工作的東方古書畫修復室想近距離接觸一下邱錦仙大師及她的工作環境是件不容易的事。邱錦仙是英國大英博物館高級古書畫修復師。這行業很「小眾」,卻有很多國家政要專門去見她。提起她的名字,中國人了解的並不多,西方人知道的卻不少。
  • 上海玻璃博物館悲劇,盤點破壞藝術品的蜜汁行為
    原創 超哥 印客美學提到破壞,就不得不提最近「熊孩子」又犯熊破壞了一件藝術品。這次受到「傷害」的是Arribas藝術家兄弟花費500小時打造的夢幻玻璃城堡,這件藝術品是被收藏在上海玻璃博物館。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見習記者 韋毅 圖「我還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要找到熱愛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不愛是堅守不了的。」52歲的馬如高說,他還想再收一個徒弟。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 上海博物館攜手美銀美林修復10件唐宋陶瓷珍品[圖]
    東方網記者曹子琛7月15日報導:全球著名金融機構美銀美林今日宣布,將通過其「全球藝術保護項目」贊助上海博物館修復10件青龍鎮陶瓷文物。這是繼去年成功修復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青銅器「交龍紋鑑」後,雙方再度合作。  此次待修復的唐代長沙窯褐釉瓷拍鼓(腰鼓)、越窯青瓷碗、宋代青白釉洗、龍泉窯長頸瓶等10件文物均出土於上海青浦區青龍村。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逛美英法日博物館,最怕看見中國文物
    一年多後,修復好的《女史箴圖》光潔如新,又得以重新在大英博物館91號陳列室展出。 但不是每一件飄零在外的文物,都可以幸運地遇到它的邱錦仙。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被掠奪的文物達150萬餘件。大量的軍官、士兵從四面八方湧入,像一場「吸食了大麻」的狂歡,珍貴綢緞、各式金銀珠寶,一車車往外運。 成龍主演的《十二生肖》裡講述的獸首銅像,就是在這一時期丟失,分別輾轉幾國,至今也沒有湊齊。
  • 「盜墓黑幫」的4萬餘件文物被追回來了,有的可改寫歷史
    ,重拳出擊、持續發力,向文物犯罪發起一輪又一輪凌厲攻勢,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348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0餘名,打掉犯罪團夥750餘個,追繳文物逾4萬件,有力遏制了文物犯罪多發勢頭。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戰果 全國公安機關破獲文物犯罪案件3480餘起 追繳文物逾4萬件
    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348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0餘名,打掉犯罪團夥750餘個,追繳文物逾4萬件,有力遏制了文物犯罪多發勢頭。公安部先後5次發布公安部A級通緝令,對4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展開公開通緝,目前已到案38人。各地公安機關共追回一級文物480餘件,其中,浙江臨安「3.24」系列盜掘倒賣文物案一案追回一級文物138件,上海公安機關成功從日本追繳曾伯克父青銅器一組8件,山西公安機關從香港追繳5件國家一級文物。
  • 10萬碎片中「拼」出6件,些圓明園這些瓷器被修復了!
    圓明園近期啟動「修復1860」項目,拼接修復大規模發掘出土的文物碎片。其中有瓷器、琉璃、石刻等,僅瓷器碎片就高達10萬片!視頻截圖現有6件精品瓷器正在修復中,分別是1件青釉鼻煙壺、2件青花八寶萬福如意瓷磚、1件康熙青花龍紋碗、1件康熙紅釉碗以及1件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6件文物成品將在圓明園展出,同時進行3D掃描,並收入到圓明園線上數字博物館,遊客將來可在圓明園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