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修復大師 穿越時空對話稀世珍寶

2020-12-22 騰訊網

已經修復和沒修復的文物部件差別很大記者 張宇明 攝

宋俊榮在修復文物 記者 張宇明 攝

清理鏽蝕、矯形、補缺、塑型、雕刻、做舊……這些是文物保護修復師修復青銅器的工作程序。16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護修復師宋俊榮就是這樣,安靜地坐在修復臺前,與一件件稀世珍寶「對話」。

她用一雙巧手還原青銅器千年原貌

4月18日10時,宋俊榮一如往常般坐在修復臺前,修復一件前不久出自宜川蟲坪塬遺址的銅戈。顯微鏡下,宋俊榮用手中的三稜刮刀一點點清除銅戈上的鏽蝕。工作檯上還放著幾件造型精美的鎏金青銅器構件,有的已經修好了,有的還正在處理中,這些經宋俊榮修復過的構件和旁邊一件蒙塵的青銅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來灰頭土臉和金光燦燦的距離,只隔了修復師的一雙巧手。

修復臺上有一件還未修復完成的隋唐時期燻爐腳,大約3指寬,10釐米高的燻爐腳上,還有著獸首造型,已經修復過的地方露出了原本的鎏金表面,其他部分則被鈣化的土和銅鏽包裹著。宋俊榮說:「別看這麼小一個構件,讓它完全露出鎏金本色,得一個月才能做完。」

按照青銅器的修復程序,這些出土後裹著厚厚鈣化土和銅鏽的文物,第一步得完成去土和清理鏽蝕的工作,這期間基礎工作量特別大。接下來是矯形、補缺和塑型,這三步看著簡單,但技術含量最高。宋俊榮說:「我們修補青銅器時會用一種特殊的樹脂膠,膠本身是透明的,要根據缺損部分的顏色,自己用礦物質顏料調色,僅調色的功夫,有靈性的修復師也得練上兩三年。」

說話間,宋俊榮已經調好了要為一件漢代青銅鼎補缺用的膠。綠色、赭石、白色、黑色……幾種色彩在她的調和下,很快就十分接近青銅鼎殘缺部分周邊的顏色了。她嫻熟地用各種工具支撐著缺損處的邊沿,迅速將膠補在缺損處。24小時後,待膠完全乾透,她還要打磨塑型,遇到缺損處有紋飾時,還得刻上相同的紋飾。做舊是修復的最後一步,需要修復師用精湛的技藝讓修補的地方看上去天衣無縫,因此塑型、雕刻和做舊,非常考驗修復師的美術功底。

通常情況下,一件小型青銅器的修復周期在半個月左右,遇到鏽蝕、殘缺嚴重的修復時間更長。工作中的宋俊榮不怎麼說話,回答問題時她會下意識停止手上的工作。「你不能一邊聊天一邊工作嗎?」「絕對不行,修文物必須全情投入,關鍵地方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16年的修復工作,她一直專注而「孤獨」地與手中的文物對話,復活它們,也修復一段歷史。

曾經的全國桌球冠軍變身文物修復能手

宋俊榮的修復技術在業內獲得一致認可。在成為文物保護修復師前,她曾是一名專業桌球運動員,最好成績是青少年組的全國冠軍。

宋俊榮說,自己22歲之前的生活是在運動場上揮拍跑動,22歲之後則是坐在修復臺前與文物靜靜「聊天」。在她看來,成為一位文物保護修復師,絕對是陰差陽錯的選擇。「桌球是對判斷力和靈活度要求極高的運動,這對我後來的修復工作有一定幫助。」宋俊榮說。

文物修復對知識儲備要求很高,文物修復師不僅要懂技術,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具備繪畫、文字功底。動手修復一件文物前,眼前的東西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價值,該用什麼樣的方案來實現最佳修復,都需要學習和摸索。文物修復不僅是一個技術活,還考驗修復師的眼力、耐性、細心以及判斷力。

宋俊榮的腦子裡裝著各種各樣的文物器形,甚至還有數以萬計的文物碎片形狀。每當修復一件文物,她總是根據資料和經驗,默記器物的形狀,對所有的碎片形狀進行比較,記住形狀,以便修復時準確地拼接。

宋俊榮也修瓷器,修過難度最高的瓷器是一隻唐代的花瓶。當時送到修復室裡一共有200多塊碎片,經過仔細地分揀、辨別和拼接後,她硬是將已經碎成200多片的花瓶修好了。「瓷器修復講究一氣呵成。粘接時需要不斷對器物正形,如果膠水幹了就沒法進行微調,一塊殘片位置出錯,就會造成整體錯位。」修復瓷器時,她會停止所有活動,包括吃飯和喝水。她還清楚記得,當初修復那隻花瓶時,她從早上8點多開始一直幹到了晚上9點多,其間沒離開過修復臺。

去德國學習鐵器修復 她用技術徵服老師

為了更好地從事修復工作,2003年時她曾專程去德國學習鐵器修復,因為德國青銅器很少,他們大量的文物都是鐵器,所以鐵器修復技術很高。

在德國學習的日子,宋俊榮每天跟著德國老師學技術,起初二人之間交流得靠翻譯幫助,但嚴謹的德國老師,很快就發現這個好學的中國學生很有靈性。有時候老師的一個眼神或者示意性的動作,宋俊榮就能精確領會老師的意圖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德國老師主動告訴翻譯,師徒之間專業上的交流已經不用翻譯了。宋俊榮說:「後來我和老師的交流基本靠比畫就能完成,技術層面的東西一比畫就立刻能明白。」

在德國學習期間,宋俊榮修復了9件德國鐵器,主要是兵器和農具。這些年來,宋俊榮修復過的文物遍布全國,很多是外省考古單位因為技術問題無法修好的東西,最後送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來進行修復。宋俊榮已修復完成的文物中,石鼓山遺址出土的多件商周青銅器和兵馬俑水禽坑出土的水禽都堪稱是青銅器中的國之重器。

採訪結束時,宋俊榮展示了多件自己製作的修復工具,這些都是她根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研究和磨製出來的。她說:「以前大家都把修復師叫匠人,修復工作也確實是件良心活,我希望自己的技藝將來能傳授給更多學生,有匠心的修復師多了,我們就能讓更多的文物復活。」

記者張佳 實習生康一麟

相關焦點

  • 同川自治學舍結緣阿德科特 兩所名校穿越時空對話
    近日,在同川自治學舍舊址上創辦了蘇州阿德科特學校,一場致敬金松岑的書畫交流活動,讓東西方兩所學校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歲末的阿德科特校園裡,草木蔥蘢,著名文物保護單位金松岑紀念館、學生教育基地天放樓、紅樓靜然守望。花香馥鬱的桂花樹下,靜靜地佇立著金松岑先生的銅像,象徵著歷經3個世紀的同川文化的綿延不絕。
  • 《如果國寶會說話》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這些稀世珍寶你了解多少?
    《如果國寶會說話》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 這些稀世珍寶 你了解多少?快來測試!讓文物活起來讓國寶走近青少年6月1日起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發起的「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主題教育活動在全國全面展開長毋相忘銘合符銀帶鉤像兵符一樣自中間一分為二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如果國寶會說話》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 這些稀世珍寶 你了解多少?快來測試!
  • 【教學風採】 ​ 與教育大師來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期都會湧現出幾位教育大師,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理論引領教育改革的方向,豐富著人類的教育思想寶庫。大師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代表著一個時期教育和教學的制高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們永遠是我們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營養」的不竭甘泉。
  • 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它都有哪些珍寶呢?
    1972年,考古研究所開始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發掘工作,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還有很多稀世珍寶,馬王堆漢墓也因此被評選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首先就要指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最無可替代的、具有極高價值的珍寶,就是鼎鼎大名的馬王堆千年不腐的古屍。這具古屍生前是墓主人長沙丞相利蒼的夫人辛追。
  •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稀世珍寶「訴說」舞馬傳奇
    文化陝西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稀世珍寶「訴說」舞馬傳奇】年齡:1000餘歲職稱:國寶級出生時間:唐代籍貫: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戶籍登記時間:1970年現住址:陝西歷史博物館「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唐代宰相張說曾用一句絕妙的讚頌詩詞,向世人描繪出唐代舞馬祝壽的盛景。
  •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
    在全世界,有十大古墓稀世珍寶,而中國就獨佔了兩席。那麼最珍稀的十大古墓稀世珍寶,到底有哪些呢?1、奈費爾塔裡王后陵奈費爾塔裡王后陵位於埃及王陵谷, 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國王最寵愛的妃子。當王后去世時,法老在這裡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墓室的牆上都描繪著奈費爾塔裡王后在「天堂」的生活。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南院區建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
    新華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李慧穎、李凱)臺北故宮博物院6日表示,將在位於嘉義的南院區興建空間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的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展示館定位為強化文物修復功能與修復人才培育等,希望這一計劃能吸引遊客到南院區參觀,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 當「穿越」成為笑話 科學儀器修復文物讓歷史被銘記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穿越成為了萬紅題材,不但相關的電視劇開始絡繹不絕,連廣告也把穿越當做賣點。雖然不能否認其中不乏優質作品或者文案,但大部分和穿越有關的影視作品和廣告鬧出的更多是讓人感到尷尬的笑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事實上,穿越這個話題並非紅燈區,恰恰在很多科研領域,許多時候,穿越想法的誕生是來源於歷史遺留的文物、故事所帶給我們的求知慾,相對的,想要駕馭好這個題材,首先應該做到的
  • 「稀世珍寶」命運坎坷,差點被農民當柴燒掉
    中國歷史悠久,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明,這當然不是信口胡說,而是有古籍文獻、歷史文物為證;說起歷史文物,它們本身並無太大價值,而其最珍貴的乃是帶有的時代符號,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衰,其代表的意義,有時候並不能以金錢衡量;那些被估價的文物,只是民間為了方便收藏、交易,給出的價錢而已
  • 文物修復其實是「多方會診」!文物「醫生」揭秘兵馬俑修復的故事
    去陝西旅遊,「看兵馬俑」幾乎是必選項。第一次站在兵馬俑一號坑前,人們總會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一排排列隊整齊的陶俑,仿佛又把人們帶回了秦帝國:厚土之下,金戈鐵馬,浩蕩軍團,紛至沓來。肅穆恢弘中,這些陶俑竟然「千人千面」,神情各異,姿態萬千。
  • 黑水城雙頭佛:流失海外的華夏文明和稀世珍寶,展西夏190年歷史
    在俄羅斯冬宮,保存著1件非常精緻的被稱為「佛教中絕無僅有稀世珍寶」的雙頭佛。這尊黑水城雙頭佛本是一件屬於我國的珍寶,它的不幸流失讓國內無數專家學者扼腕嘆息。西夏王國大力提倡佛教,修建很多寺廟和佛塔,並在佛塔內放置了這件形象傳神的泥彩塑雙頭佛,以寄託對佛祖的忠誠信念。
  • 「夫妻搭檔」修文物: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文物修復師在大眾的眼中是一份神秘的職業,他們用薪火相傳的修復技藝,讓眾多稀世珍寶「復活」於世,連結起古與今兩個時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文保中心,有一對80後「夫妻搭檔」——趙曉龍和張曉瓏。十年來,這對同名、同齡、同修文物的年輕匠人用青春打磨修復技藝,在傳統手工中注入高科技,讓文物的修復效率和精準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 被搶走的稀世珍寶「琥珀屋」下落之謎
    腓特烈一世特意安排在「琥珀屋」中與彼得大帝共進晚餐,彼得大帝對「琥珀屋」的奢華與精巧設計讚不絕口,為了表示與俄國結盟的誠意,腓特烈一世就將這件稀世珍品贈送給了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當晚在給自己皇后的信中寫道:「我將為你帶回一件舉世無雙的珍寶。」由此可見彼得大帝當時獲贈「琥珀屋」的喜悅心情。
  •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 陪葬品震驚世界 (組圖)
    原標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 陪葬品震驚世界 (組圖) 當時在墓中發現了3500多件文物。其棺槨共有七層,外面是四層木質棺槨,裡面又有三層,分別為石棺、硬木人形棺和 黃金人形棺。最內層的是黃金顏面肖像人形棺,前後均用3釐米厚的金板製成,長187.5釐米,寬51.3釐米,重134.3千克。黃金顏面肖像人形棺表面裝飾豪華,工藝精湛,還用藍寶石、玻璃等進行了裝飾。棺內即為圖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的面部佩戴著黃金面具。
  • 去過故宮珍寶館,才算真正見識過稀世珍寶,遊客:大飽眼福了!
    去過故宮珍寶館,才算真正見識過稀世珍寶,很多遊客也紛紛表示:大飽眼福了!故宮珍寶館位於故宮博物院東部,這裡收藏了很多文物寶貝,當然,故宮的文物有很大一部分被蔣介石轉移到了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多是清代宮中舊藏,但是也足夠讓你大開眼界了。
  • 全國保存最完整古代衙署 藏70多件稀世珍寶 門前對聯至今無人會念
    2006年,葉縣縣衙作為明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在我國古代官署衙門中,大堂是縣衙審理案件的主要場所。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擁有我國現存縣衙中唯一的卷棚建築,它與大堂前簷連接處以「天溝羅鍋椽勾連」法搭接而成,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極為罕見。
  • 廈門文物修復師屈指可數 和您一起走近「時光匠人」
    在廈門,文物修復師算得上是「珍寶」了,從業人數只有個位數,華僑大學的王怡蘋就是其中的一位。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的她,常常會去故宮參觀,談起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傅們,她肅然起敬:「比如鐘錶修復師,他們最厲害的是能讓那些古老的零部件再次運轉起來,讓它們『活過來』。」在她看來,使每一件古老文物恢復原本的生命力,就是修復師最大的使命。
  • 專家拼圖拼出《三馬圖》,《宮中遊樂圖》等稀世國寶!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古人用他們的無窮智慧造出了許多稀世珍寶,或是金銀寶器,或是古董字畫,樣樣價值連城,放到現在就是國寶級的文物。但時光歲月流轉,世事變遷,許多珍貴寶物或遺失,或毀損,或流落在外,讓人覺得遺憾可惜,但也有一些失而復得,頗具傳奇色彩。
  • 專家為「稀世珍寶」驗身:全是真的!
    4000「稀世珍寶」棲身蘇州民宅的消息經本報連續報導後,引起各方關注。近日,記者特邀兩位專家趕赴太湖三山島為「文物」驗明正身——  本報於10月24日、10月25日,連續兩天大篇幅報導了太湖三山島73歲老人韋鶴鳴收藏大量古文物一事,在當地引起了極大反響。
  •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探訪白水縣倉頡廟背後的故事翻閱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當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落和消亡時,只有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從未間斷,並且翔實可考。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綿延不絕?文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