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雕刻師「鋦瓷」的奇幻漂流

2020-12-20 京城頑主菩提緣文玩

鋦,南朝梁顧野王《玉篇》釋云:「以鐵縛物。」

鋦的方法是:先將金屬條兩頭敲尖,彎曲成釘腳,做成鋦釘,再用來鉤合物件,使其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鋦合工藝在古代廣泛運用於器物製作、建築、造船等多種行業。鋦的技術最早產生於何時,已難考證,但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

淄博鋦瓷老照片 (本刊資料)

鋦瓷出現得比較晚,應該是工匠受到古老鋦合工藝的啟發而發明。所謂鋦瓷,就是用金屬釘(即鋦釘)將破裂的瓷器進行加固和修復,以便繼續使用。其方法是:先用金剛鑽在瓷面裂縫兩側等距離相對應處各鑽一個淺眼,然後將預先做好的近似訂書針那樣的鋦釘的兩腳分別敲進兩個眼中,把碎裂部分鉤住拉緊;視破損情況決定鋦幾個釘,鋦好後再在鋦釘空隙處抹上用糯米汁與石灰粉(或用雞蛋清與白瓷粉)調製成的白泥,等幹透後即可使用。鋦好的瓷器無論裝冷水還是熱湯,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

國內鋦補康熙青花藍地白龍紋盤正面

盤背面

由於古代文獻向來忽視對於手工技藝的記載,有關鋦瓷的文獻記錄更少,故我們很難考證鋦瓷最早起源於何時。有人以《清明上河圖》裡描繪了一位鋦瓷匠人的圖像為依據,認為鋦瓷技術在宋代已發明,但那個圖像並非出自北宋張擇端繪本《清明上河圖》,可能是後世臨摹時添加進去的,時間不會早於明代。我反覆閱覽宋代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並未發現類似鋦瓷匠人的圖像。事實上,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過宋元鋦瓷的實物。

所謂《清明上河圖》中的鋦瓷匠人圖像

國內文獻最早提及鋦瓷技術的要數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編寫完成的《本草綱目》。該書在介紹「金剛石」時說:「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李時珍說的補瓷應即鋦瓷無疑。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金剛鑽頭是鋦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

海外最早接觸到中國鋦瓷實物的應是日本人。根據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著名儒學家伊藤東涯在1727年(相當於清雍正五年)所著的《螞蝗絆茶甌記》中記載: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年)的足利義政收藏有一件南宋龍泉瓷碗,不小心摔碎了,就請人拿著這個碗到中國來,想找一隻相似的,卻沒有買到,於是只能請中國鋦瓷匠用鐵釘將那隻破碗鋦好後帶回日本。

日本足利義政藏中國鋦補的南宋龍泉碗

由於鋦釘排列的形狀近似一條彎曲的螞蝗牢牢吸附在碗上,所以日本人稱鋦瓷工藝為「螞蝗絆」。足利義政的生活年代相當於我國明代正統至成化年間,也即明代早期,而國內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鋦瓷實物也是明代早期的瓷器,因此,將鋦瓷技術發明的時間鎖定在明初較為合理。此項技術誕生後,便很快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世代傳承,被稱為三百六十行之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從明初算起,鋦藝流傳了500多年。

鋦瓷的產生,應與景德鎮高嶺土瓷器在中國民間的普及有關。早期的民間日用瓷器由眾多地方窯口燒造,一般在當地銷售,成本相對較低,價格便宜,故損壞後丟棄也不覺可惜;而朝廷、官僚以及富戶使用的精細瓷器,如果損壞了,又不屑於做修補。到了明代,採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胎白釉潤,行銷全國,廣受百姓喜愛。因其材料成本加上運輸成本比一般地方窯口的瓷器價格要貴不少,老百姓比較節儉,不小心損壞了,不捨得丟棄,自然會產生修補的念頭。於是鋦補便應運而生。

▌從中國到海外

17世紀初,歐洲人才了解到鋦瓷這項技藝,這要歸功於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在《中國見聞札記》中對鋦瓷有這樣的記載:「鋦補修復後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開裂,而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按,利瑪竇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到達中國,後定居下來,直到萬曆三十八年去世。他的《中國見聞札記》應該成書於17世紀初。文中「用銅絲熔合」一語如果不是翻譯不準確,那就是利瑪竇對鋦瓷工藝不太了解而致誤。鋦瓷是用鋦釘咬合碎瓷,而非「熔合」。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掌握著鋦瓷技藝。起初我也這麼認為,但後來改變了看法。近些年來,我在收藏外銷瓷時意外發現,一些從海外回流的傷殘外銷瓷器上竟然也有鋦釘,其形狀明顯不同於我以前所見國內瓷器上的鋦釘。於是我思索:如果這些外銷瓷在中國已受損,就不可能鋦好後再出口;如果是賣到歐洲後再受損,也不太可能再漂洋過海拿回中國鋦補,因為那時海運的成本太高了。經過反覆觀察和研究後,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傷殘的外銷瓷應該是由歐洲工匠鋦補的。

歐洲鋦補清乾隆青花粉彩描金花卉人物紋盤正面

盤背面

據我了解,由歐洲匠人鋦補的年代最早的中國外銷瓷是明萬曆中期(17世紀初)中國出口歐洲的克拉克瓷。而同時期,利瑪竇還在自己的書裡驚嘆中國鋦瓷技術之高超,顯然當時歐洲還不知道中國有鋦瓷術,上述克拉克瓷自然是後世鋦補的。那麼,歐洲是什麼時候引進中國鋦瓷技術的呢?

我想這與中國瓷器大量銷往海外,在歐洲民間普及有關。最初中國瓷器是歐洲各國皇室和貴族購買,他們一般不會將已經損壞了的盤碗等實用器皿修復後再繼續使用。18世紀前期,清政府允許英、法、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在廣州設置貿易機構,大量歐洲商船源源不斷地將中國瓷器運往歐洲,使得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猛增,價格隨之大大降低,在歐洲越來越平民化。到了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國外銷瓷已基本普及於歐洲平民家庭。而平民家庭購買了相對昂貴的中國瓷器,不小心碰壞了不捨得丟棄,必然會想到修補。因為有需求,故促使歐洲匠人引進中國鋦瓷的技藝。我推測,鋦瓷技術傳入歐洲應在18世紀晚期,相當於乾隆末年。鋦瓷技藝後來也被用來修補歐洲製造的瓷器。歐洲的鋦瓷修復技術至少延續了300年,大約在20世紀上半葉消失。或許因為歐洲鋦瓷在當時習以為常,消失後又無人再提及,故這段歷史竟漸漸被遺忘了。

歐洲鋦補清乾隆青花橢圓形花口盤正面

盤背面

我見過的歐洲鋦補瓷多為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的外銷瓷。仔細觀察這些瓷器後,我感嘆外國工匠鋦藝之高超絲毫不亞於中國鋦瓷匠,甚至有些鋦補技術的美觀程度還超過中國民間某些普通鋦補瓷。稍稍不足的是,歐洲鋦補瓷往往鋦釘腳敲進鑽孔後,尚留有部分空隙,需用白泥填塞。而中國鋦補瓷的釘腳因上寬下尖,故敲入鑽孔後,大多與釘孔嚴絲合縫,幾乎找不出空隙,以致鋦釘一旦敲進去,就再也拔不出來,硬拔的話要麼釘腳折斷,要麼造成釘孔周圍的瓷面碎裂。

歐洲鋦補清康熙青花礬紅描金花卉紋盤正面

盤背局部

歐洲鋦補瓷與中國鋦補瓷的區別主要在於鋦釘的材料和形狀。中國鋦釘材料主要為鐵和銅,民間以用鐵居多。而歐洲鋦釘的材料則主要為銅。同樣是銅鋦釘,兩者所含的金屬成分有異,表現在中國銅鋦釘鏽蝕較嚴重,而歐洲鋦釘鏽蝕很輕微。至於鋦釘的形狀,兩者差異更明顯,中國鋦釘均被敲扁,大致呈菱形,由中間向兩端逐漸變窄變細,且有兩釘合併形成一組一組的釘法。

國內鋦補清康熙青花盤背面局部

國內鋦補清嘉慶青花纏枝蓮紋碗局部

歐洲鋦釘則多用銅絲,微微敲扁或不敲扁,銅絲形狀仍在,外露的鋦釘基本一樣粗細,也未見有兩個鋦釘合併在一起的釘法。之所以造成鋦釘形狀的差異,應與製作鋦釘的工藝不同有關。

歐洲鋦補乾隆青花橢圓形盤背面局部

歐洲鋦補清道光廣彩花卉開光人物盤 背面局部

中國的鋦瓷匠都挑著爐子,當場對鋦釘進行熱加工,容易敲得很扁,從而使鋦釘緊貼瓷面;而歐洲鋦釘可能採用的是冷加工,銅絲基本保持原形。另外,所見不少歐洲鋦補瓷的鋦釘部分都塗有白漆,可能是為了美觀;而中國鋦補瓷的鋦釘是不做任何修飾的。

歐洲鋦補清康熙五彩花鳥紋大盤

盤背面

如果掌握了以上所述洋鋦瓷的特點,就能從某件瓷器上的鋦釘形狀來判斷它曾經是在哪裡修復的。比如北京中漢拍賣公司於2011年秋季曾拍賣過一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摩羯魚耳大罐,此件拍品原藏家購自伊朗,罐體殘裂嚴重,渾身布滿鋦釘,鋦藝高超。根據鋦釘的形狀,大致可以推斷此罐曾經在歐洲鋦補修復。

歐洲鋦補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摩羯魚耳大罐 北京中漢拍賣公司2011年秋季拍賣會拍品

大罐局部

有人一定會問:作為東鄰的日本,為什麼反倒沒有引進中國的鋦瓷技藝呢?我想這是因為日本有自己的傳統修復術——金繕。即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的碎裂處或填補缺口後,再在漆上施以金粉或金箔作為裝飾。用金繕法修復的瓷器不亞於鋦補,一樣可以正常使用,且視覺效果也佳,故沒必要再學習中國人鋦補的方法。

日本金繕明萬曆青花五彩雲龍戲珠紋盤

盤背面局部

歐洲鋦補清乾隆廣彩滿大人圖大茶壺

茶壺局部

中國的鋦瓷技藝隨著陶瓷的發展、普及而誕生,也隨著陶瓷海外貿易的拓展而流傳到歐洲。它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一個生動例證。筆者因身處國內,雖竭盡所能,對海外鋦瓷仍未能研究透徹,還有許多疑問亟待解決,比如:歐洲哪個國家於哪一年最先掌握和運用鋦瓷技藝?歐洲人所用的鋦瓷工具是什麼模樣?鋦釘材料的金屬成分如何?歐洲鋦瓷匠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美洲和亞洲其他地區有沒有引入鋦瓷技藝?期待海內外專家們對這些問題加以更細緻、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我是雕刻師,雕刻精品欣賞

相關焦點

  • 文化傳承志願者⑰丨鋦瓷修復師耿海勝:再鑄靈魂 鋦藝心生
    海報志願者•文化傳承人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彬 威海報導  耿海勝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鋦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鋦瓷行業在耿海勝的帶動下,走在全國的前列,耿海勝也成為此非遺項目全國首位省級傳承人。  金剛鑽是鋦匠的標誌。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兒」。
  • 山西五旬匠人自學鋦瓷技藝:修補的不僅是瓷器 更是一種情感
    鋦瓷就是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把打破損的瓷器再修復起來的技術,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手藝。早在《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修復一件瓷器要經歷找碴、對縫、定位、打孔、鋦釘等多道工序。王旭東正在利用鋦瓷技藝修復一隻開裂的黑釉罐。
  • 鋸瓷匠人齊石:因鋦與郭德綱結緣 每次修復都是挑戰
    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齊石說,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數天甚至十幾天,整個過程全憑手感,這些步驟和細節都與鋦瓷藝人長期積累的經驗息息相關。&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鋸瓷所用的工具。
  • 古文物穿梭千年時光上演奇幻漂流記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盛大開幕  隨著莊嚴的儀仗隊入場,將代表著文化特展的國寶展杯移交至相關領導手中,放入啟動儀式臺的剎那,禮花紛飛,掌聲雷動,「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在嘉賓們的見證下正式開幕。   從古至今,一件文物的流轉過程,其實也是記錄歷史、見證歷史的過程。走進一層青銅器展區,18件精美青銅器文物靜靜佇立於展櫃之內,包括神面卣、遂公盨、倗季鳳鳥尊等孤品和精品。
  • 五月天《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完整版歌詞
    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完整版歌詞)  11. 終於結束的起點(完整版歌詞)  12. 任意門(完整版歌詞)  13. 轉眼(完整版歌詞)  14.What's Your Story  15.你說那 C 和弦就是...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唯美的奇幻視覺下隱藏著對人性思考
    大家好,今天來說說一部非常唯美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一開始給人是一種奇幻冒險的感覺,但是到最後卻以一種讓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逆轉了前面所發生的事情,引發觀眾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生存和人性的選擇,現實往往很殘酷。
  • 李安不願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覺得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會限制觀眾的想像  核心提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圖為劇照)自在國內上映以來  □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邵凱慧  這個片子有很多模糊的東西  有網友說:「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片名時,我以為是風光冒險片,看了第一遍,發現是勵志片,又看了一遍,覺得是驚悚片,在網上看了解讀,後背發涼,原來是恐怖片。」除了片中的兩個故事,網友們還解讀「派」的第三個故事更為血腥和暴力,「原來『派』講了兩個故事,就是為了掩蓋真實的第三個故事」。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原著的不同和相同
    很喜歡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瑰麗奇異的畫面,奇幻故事背後殘忍的吃人故事,都讓人無法不去想它。電影看了好幾遍,原著也看了一遍。相對於原著來說,電影做了很多的改編。我一直在等漂流的故事開始。在漂流的故事開始前,是派名字的來歷,是他依次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信仰佛教呢?)。然後,原著裡並沒有派寫了滿滿幾黑板π的故事,也沒有那個跳舞的阿南蒂,這都是李安在電影裡面加上去的。漂流開始了,書中的漂流比電影描寫的更加細緻,在電影裡,幾隻動物之間的衝突進展的很快。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述視角切換與敘事結構生成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述視角;套層敘事結構 「視角(敘事角度)即敘事性作品中敘述主體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在具體的作品中它體現為敘事人稱的不同選擇」①,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之前,李安的電影作品在敘事上無一例外地遵循時間的歷史自然性,以第三人稱視角呈視似乎無人講述的故事。
  • 兒童劇 《小鴨奇幻漂流記》將上演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由「棉花糖王國」創作的親子童話舞臺劇《小鴨奇幻漂流記》將於3月5—6日在福田文化館戲劇主題館上演。該戲曾於去年在廣州首演獲好評。 《小鴨奇幻漂流記》講述了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女久別重逢的故事,融入1992年中國小黃鴨的真實新聞,呈現出一段神奇的童話經歷。
  • 觀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有感
    觀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有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這部電影看似是在為我們講述一個與現實毫無關聯的故事,但實則是對人生的領悟與對人性的解讀。電影比人生簡單,也比人生理想化,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中,派身上集齊了人類的所有美好本性,單純、善良、天真、堅持,也正因如此派才能在突如其來的海難中倖存,在信仰的支撐下派沒有倒下,也沒有絕望,他始終堅信會有奇蹟發生,而上帝是眷顧他的。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的冒險背後,充滿了各種精彩的隱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的冒險背後,充滿了各種精彩的隱喻相信了解李安導演的人也都知道他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代表作,這部電影也是在國內外又一次奠定他導演地位的一部作品,並且拿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榮譽獎項。說到這裡,你應該就猜到這部電影是什麼了,那就是非常經典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不僅給人在視覺上帶來了極致的享受,而且思想境界也是非常高的,裡面許多暗含的隱喻很多人第一遍看的時候並不能夠體會到,因為實在是太隱晦了,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和理解。在開頭的場景,可以看到極具異域風情的自然景象,是動物和植物美妙的棲息地。
  • 佳能G12相機奇幻漂流記
    這意味著相機可能漂流了快3年的時間,並從日本海域漂流到了臺灣。石垣島與臺灣直線距離約200公裡,但由于洋流方向相反,相機漂流路徑不得而知。新聞被中國、日本、英國等世界各國的知名媒體紛紛報導,這個佳能G12成就的奇緣一時間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900多天的奇幻漂流,世界因佳能變得更感動。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的三重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
    隨著悠揚的印度女聲哼唱,各種動物緩緩相繼在熒幕上出現,一段充滿異域色彩的風土人情讓人如痴如醉,預示著一部奇幻的海上歷險記就要展開。這是2012年上映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開始的畫面。此片根據一次真實的海難事件改編,由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主演,是李安導演繼《臥虎藏龍》之後又一部舉世矚目的佳作。
  • 《少年派奇幻漂流》導演李安:我沒有宗教但有信仰 母親是基督徒
    2012年年末,在電影界紅得發紫的《少年派奇幻漂流》引發中國觀眾對信仰的思考。不禁惹人發問,為何李安導演會拍這樣一部有關信仰的電影?因著這樣的疑問,近日,媒體工作者陳文茜在採訪李安過程中問到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李安回答「沒有宗教,可是有一些信仰」。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暗黑童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暗黑童話 華人導演李安憑藉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此片還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配樂三項大獎。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是因為想活著
    「少年派奇幻漂流」這部影片通過派與作家的交談為我們交代了整篇故事。其中的故事又分為兩個版本,影片中著重表現人與老虎,而以人比喻動物卻是以口頭敘述的形式,這個版本的出現只是因為保險公司需要一個能讓大眾明白的故事。
  • 李安:人定勝天,還是心存敬畏 自找麻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的第一部3D 電影,他覺得這比拍文藝片難得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組 供圖)天遂人願是好萊塢主流電影理所當然的思路,在中國成長起來的李安不相信「人定勝天」:「人對老天爺是要有敬畏的。」2012年11月2日,李安在北京為媒體放映了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20分鐘的片段,主要是壯觀悅目的場面戲,比如驚心動魄的海上風暴和沉船,或者成群飛魚穿梭划過救生艇上的少年和老虎。
  • 用信仰認識自我的旅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少年派在這個過程裡成長起來,這段漂流成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段經歷。觀眾也在這部影片 裡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旅行,獲得了人生的感悟。隱喻的視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 充滿隱喻的人生寓言,電影中導演藉助各種隱喻。完成了他對人生、信仰、心靈的解讀。1、少年派和老虎。
  • 那只在洪水中上演奇幻漂流的重慶「熊本熊」 它的「家人」正接它回家
    19日,熊本熊隨洪水漂流。受訪者供圖熊本熊漂流到南濱路,成功引起網友注意。受訪者供圖華龍網消息,「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今(21)日,重慶南濱路上一隻突然出現的「熊本熊」雕塑在網絡上衝上了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