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會限制觀眾的想像
核心提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圖為劇照)自在國內上映以來,口碑暴漲,票房也超過了三億,觀眾在對電影持續好評的同時也展開了多角度解讀,導演李安卻始終保持沉默,並沒有給出自己的答案。昨日,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李安,他坦言這部電影拍出來就是讓觀眾解讀的,但自己並不想將自己的解讀公布於眾,因為那樣有標準答案的感覺。
□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邵凱慧
這個片子有很多模糊的東西
有網友說:「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片名時,我以為是風光冒險片,看了第一遍,發現是勵志片,又看了一遍,覺得是驚悚片,在網上看了解讀,後背發涼,原來是恐怖片。」除了片中的兩個故事,網友們還解讀「派」的第三個故事更為血腥和暴力,「原來『派』講了兩個故事,就是為了掩蓋真實的第三個故事」。大批觀眾在網上向李安隔空發問:「李安導演,你相信哪個故事?你對自己的作品如何解讀?」
李安對國內觀眾的解讀熱情感覺很意外,他說:「我長期遊走在東方西方之間,西方電影要把故事講得一清二楚,不管是明喻還是暗喻,通常要有水落石出的答案,這個片子在西方也有各種解讀,但沒有國內這種爆棚的情況。這次我強烈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亞洲導演。」
不過他並不願透露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把我的想法講出來會有標準答案的感覺,限制了觀眾的想像。這個片子有很多模糊的東西在裡面,我有時候不願意講,也講不清楚,很多是拋磚引玉的」。李安希望觀眾不要像片中那兩個日本保險業務員一樣一定要問出所以然,「我現在感覺好像就是『派』坐在病床上,被大家的眼睛盯著看我到底是要講什麼東西」。
國內很多導演害怕觀眾對自己的作品過分解讀,怕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對自己以後的創作造成障礙,談到對這個現象的看法,李安說:「過度、適當或者是不夠,這些情況都會出現。我覺得無所謂過分解讀,觀眾愛討論愛解讀是沒有辦法控制的。導演抒發自己的情懷,想跟觀眾溝通,我們有一些意願放在電影裡,就會激發一些東西,你鋪下的路子就是讓大家解讀,這是自己找的。」
用3D是想讓觀眾用心看電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是3D,但並沒有通常3D電影那種火花飛濺或者是飛行的鏡頭來炫耀3D視效,在李安看來,他選擇3D並不是想順應3D電影潮流,而是漂流的故事很枯燥,用3D可以讓觀眾坐得住,讓他們耐心看完,用心去琢磨這個故事。「如果跟著潮流做會讓大家看輕這個片子,我真的是需要用3D,拍電影時,攝影機看到的就是事實,觀眾觀影是用眼在看,但是去用心在想,他們把銀幕上的影像看進大腦以後,跟內心情感交匯以後產生的活動,這個是很難琢磨的。3D就是電影和觀眾溝通的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近日有網友把李安年輕的照片和「派」的主演蘇拉沙瑪放在一起對比,發現二人很相似,面對這個問題,李安也沒有迴避,很坦率地承認自己在選角時有過這種想法,「選演員時,他是不是好演員,有沒有好人緣,上不上相這是職業上的考量,但男導演選男主角的時候照著自己的樣子來,或者比自己更漂亮一點的作為我們的代表,這種心理也會有,電影表達的是自己的想法、品位、情感,找到跟自己氣質相近的,形象更帥一點當然更好了」。
關於下一部電影,李安還沒打算,他說自己現在正處於迷失狀態,「現在還沒有什麼讓我特別動心的東西,拍一個片子如果有影響力的話,我需要一點時間沉澱下來。」李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