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暗黑童話
山東師大新傳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019級1班 宋兆國
華人導演李安憑藉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此片還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配樂三項大獎。李安導演執導的影片在國際具有極大影響力,而他本人也是極具探索精神的。在許多藝術家安心於、陶醉於自己的創作風格時,李安導演卻在進行著不同電影風格的藝術創作。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把眼光聚焦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體現出家庭中的溫情;後來又刻畫出了細膩的文人江湖——《臥虎藏龍》,緊接著就執導出了具有童話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導演在不同的創作風格中遊刃有餘,這也體現出了李安具有深厚的導演功底。影片描述了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船上漂流時建立了特殊關係,最終戰勝困難,獲得重生的故事。本文的故事真相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色彩。李安導演用他的溫情淡化了故事的殘酷性。他給故事的真相披上了一層童話迷夢般的外衣。本文分為三個小主題進行分析。信仰的本身是什麼?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以及人性本善和本惡的討論。
信仰的本身是什麼?這裡問的是信仰的本身。而不是信仰的本質。影片中運用了蓮花、神像、手印等符號代入了宗教元素。使得影片具有了宗教色彩。而主人公派自幼年時期就信奉三個宗教。他同時是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教徒。有了宗教信仰,往往能讓人更加接近神靈。跟隨著神靈的指引會讓人們的內心更加純淨。信仰的存在會讓靈魂擺脫肉體的禁錮,得到靈神眷顧的力量。影片中少年派早期的宗教信仰來源於對眾神對英雄的崇拜與嚮往,是那種痴迷的崇拜。派把精神內核託付給了宗教信仰,同時宗教信仰也給了他不同於常人的精神力量。派在宗教信仰中尋找著自我存在的價值、人生的意義。而這一切的信仰都在遇到那次海難後改變了。海難後派漂泊於大海之中,身處飢餓、孤獨的困境。這時派的黑暗面逐漸佔據了主導。派開始用自己的行動,父親教過的生活技能去滿足生存需求。海難過程中接連不斷的打擊接踵而至,喪失親人、人吃人的事件、親手殺了父親和女朋友等一連串的事件讓派的信仰開始坍塌,讓派的精神世界分崩離析。身處廣闊的大海中,渺小、卑微、孤獨、飢餓等各種負面情緒撲面而來。當神跡再次來臨的時候,天空透過金色的光芒照耀在海面上。小船上的派揮舞著手臂再一次讚美著神跡。當他轉過頭看到理查帕克瑟瑟發抖的時候,他在暴風雨中大聲嘶吼著:「我失去了我的家庭,我失去了我的一切,你還想要什麼?」派的這一番話,表達出對神的質疑,對自己信仰的疑問。派經歷了288天的海難。當他最終被眾人在沙灘上攙扶起來的時候,派的眼中含著淚水,不舍地看向了大海。當受眾誤認為是派對理查帕克表達出不舍之情時。李安導演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派的想法是不捨得大海。因為只有在大海裡他才會感受到和神是如此的接近。只有在大海才能感受到與神同在。在這裡人們就疑問了:「海難的遭遇讓派失去了一切,在海難過程中派也在質疑著眾神的存在,為什麼派還是有著信仰?」那麼信仰的本身是什麼?導演在這裡其實想告訴我們。信仰的重點是信仰本身,是一種支撐著你前進的力量,是你在最痛苦最無助時,仍然能堅持下去的一種力量。在求生的本能和信仰的加持下,派最終克服了種種困難重返人類社會。這也許就是信仰本身的意義。
有人說著:「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體現了剛強與陰柔的結合。然而派心裡的孟加拉虎是人性的陰暗面。自古以來萬事有陰陽善惡。而人的本身是善惡共存體,是矛盾結合體。人在面臨不同的境遇時,會有不同的表現。影片中派遭遇了困境,處於瀕死狀態時,一系列的打擊讓他信仰崩塌。派心中的孟加拉虎失去了外界的束縛從超我的牢籠中掙脫出來。本我的求生本能,求生欲望開始超越了道德法則的約束。本我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逐漸甦醒。派的陰暗面,內心中的孟加拉虎逐漸甦醒。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說:「人的本我稱為原始力,而原始力又包含性慾和攻擊性。」性慾會延伸出無數的欲望,其中包含著求生欲。在求生欲的操縱下,在原始欲望的控制下人生的陰暗暴露無遺。人吃人的真相也就具有了邏輯基礎。在浩瀚的大海中,超我即道德法律約束在本我的作用下顯得那麼渺小。在影片中代表人性善的派竭力去餵飽代表獸性惡的理察帕克。這時自我更傾向於本我,傾向於求生欲的本能。而在海上漂流的過程中派的自我也在逐漸嘗試著去馴服內心的獸性。當超我成功馴化本我時,自我是偏向於超我的,更偏向於人性。影片中派在絕境中每次獲得到食物都認為是神的饋贈,都認為是神在派遇到困境時伸出的援手。這些讓派更加堅信了神的存在。當派最終一個人從海上生還時,人們都認為那是奇蹟,是神的垂青。派的回歸,重返人類社會後,超我又佔據了主導。作為本我的獸性—孟加拉虎也消失在了叢林之中。影片最後派有了新的妻子並養育了子女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本我是指派的獸性。而體現在生活中的自我是受著超我和本我的共同影響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在人類社會道德的約束更加強烈。自我更加體現出人性的善。海難中在瀕臨絕境的情況下,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在各種欲望的支配下人的獸性更容易體現。這一切都是符合著本我自我超我理論的。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自古就有爭議,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不論是中國傳統教化的真善美還是西方宗教崇尚神的恩澤散布大地。人們從始至終都相信大善至美的。影片中派對記者說了這麼一句話「所以你更偏愛於哪個故事」。這句話更像是導演對受眾們的發問。選擇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你會相信世上有奇蹟,難以接受人吃人的罪惡真相。第二個故事顯然更偏向於真相,但人們的內心仍然是向善的,不願意去接受殘酷的現實。我感覺我和李安導演和大多數受眾一樣選擇的都是更加偏愛於充滿童話色彩的故事。因為大部分都相信人性本善。
當突破重重迷霧,了解到童話故事下吃人的真相時,不由得汗毛戰慄,再反過來重看影片的時候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爸爸殺了水手並用屍體充飢,媽媽與爸爸爭吵,爸爸失手殺了媽媽,並把屍體投入海中被鯊魚殘食,因為憤怒派殺了沒有反抗的父親。隨著食物的緊缺,派殺死並吃了自己偷渡的女朋友。影片血腥殘酷,真相讓人毛骨悚然。而導演卻用他的溫情編織出童話般的故事來掩蓋為了生存人吃人的真相。藝術來源於生活,故事原型是海難中三人分食了理察帕克最終存活下來。引起媒體轟動。原型結局因為故意殺人三人被判罪。而影片中派用一個夢境般的童話來逃避現實,逃避自我譴責。最終以家庭美滿結束。李安導演用隱喻的方式來講述人性的陰暗,淡化了現實的殘酷。
總而言之,影片利用了大量的特效給人的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不失為一場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