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個中文的TED演講,演講人是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演講的主題叫做「終結教育舊思維」,苑教授談了自己對於教育的一些思考,其中就探討了「為什麼要受教育」這一問題…
TED × Taipei:終結教育舊思維(演講文字內容由反應工作室,微信ID: ANT_ICU 整理)
1、資優生之問
在兩年前,「國科會」(現在稱科技部),邀請我為人文社科的資優生提供一場哲學演講。那堂哲學課排到下午,人生中沒有比下午上哲學課更痛苦的了。
所以那時在場學生的士氣十分消沉。我看到的都是東倒西歪,吃午飯的就算好學生。
所以那個時候我感覺到非常困愕,心中一怒,就問:你為什麼要受教育?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因為你父母的關係嗎?是因為你老師的關係呢,還是因為你長到了這個年齡非去學校不可呢?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怎會想到考資優生,到資優班裡,當資優班的學生呢?」
這一問完以後,情況稍微改善一點,我勉強撐過五十分鐘,下課十分鐘的時候,一個資優生穿著綠色的制服,走到我面前,我仔細一看,他兩眼都是淚水。然後他一時之間,久久不能自已,他跟我講了一句話,這句話到現在還在我的耳朵中迴響。
他說:「老師,我從受教育的一開始就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受教育?」
我非常驚訝:「願聞其詳。你可不可以多說一點。」
他說:「老師,我很特別,我天生就會考試,所以我在家裡就是我父母關愛下的好孩子,我在學校就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我在同學中人緣也很好,是班上的模範生。可是我總是問自己這個問題,在當好學生、好孩子、模範同學之外,我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我一聽,心裡嚇了一跳。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的天啊!我教了一輩子存在主義,居然被這個高中生問出來了,機會難得,我就在想。我說:「你有什麼不滿的呢?
你能夠滿足家裡的期待,你能夠滿足學校的期待,你能夠滿足同學的期待,你能夠滿足社會的期待,你還需要選擇什麼東西呢?為什麼你自己對於做一個人生勝利組的一個代表人,你有什麼好不滿的呢?
我自己也沒有這個能力,說我感到人生總是缺了哪一塊,當不了好孩子,當不了好學生,當不了模範生,將來期望也不要在社會製造什麼禍害。我總是問自己,要如何才能達到這個意境,所以我不會出現跟你一樣的問題。」
他說,「老師,看樣子在你這裡也拿不到什麼答案。」
從那時候開始,我心裡就非常困惑,我想了很久,他要問的問題實際上是:「老師,我為什麼要受這種教育?如果說,我們把 Why 的問題轉換為 What 的問題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人如果不受教育,不會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人如果不受教育,不會有一個美好的生涯;人如果不受教育,不會出人頭地,不能夠超越他人,不能追求卓越,等等一大堆理由。可是我自己會問,為什麼這種教育會對這個學生造成這麼大的困擾?
我們的社會,其實坦白跟大家講,中華文化底下的我們,為了要解決教育的問題,已經想了超過一百年了,從科舉制度的更改開始。說良心話,我自己從國外讀書回來,每天都被四個字驚醒:教育改革。
越改越亂,每次想到都嚇得不得了,剛回來的時候,大家天天抗議,不能夠人人讀大學,「剝奪了我的受教育權益」。現在是呢,人人都讀大學的話,大學生的素質跟水準沒有清晰的鑑別度。教育制度似乎出現了缺陷。那麼我們就要問了,問題到底在哪裡?
我坦白跟大家說,問題在於,每一個人都知道教育需要改革,但是我們缺乏改革的方向;每一個人都知道教育需要理念,但我們對於理念的解釋總是流於表面。
我們在中華文化下所面對的這種教育不是「單純的」教育。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文化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結合了家庭教育以及道德的內容。
2、人一出生就進入隧道當中
我舉一個例子。讓我們來想像:我們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剛好都在雪山隧道前面。這個雪山隧道還沒有完工就通車了,跟現在的情況不一樣。(笑)
這個隧道非常泥濘,整個隧道漆黑無比,所有人的父母,所有學校的老師就像守護天使,在旁邊一直告訴我們「往前走,往前走,前面的黑暗是痛苦,但是你一定要往前走,最終你會看到有黃金屋!
有言承旭和顏如玉!(笑)」然後在那裡你也可以看到你心裡想要各式各樣的東西,盡在眼前。
整個過程是痛苦的,老師跟家長是守護天使在你身邊飛來飛去,旁邊都是引誘,到最後你自己必須踽踽獨行,然後功成名就,出人頭地,學而優則仕,當部長,最後blablabla(笑)。
出現這樣的一個結果,讓人感覺到非常難過,我可以簡單地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傳統當中,不管你怎麼改,我們的傳統對我們進行了最大的束縛。
第一,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老師所知道的正確的東西要灌入你腦子裡頭,否則你就完了。
第二,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強調的是你的學識能力,人無一技之長則無以為利,讓大家充滿了恐懼,一方面心甘情願地被打,一方面希望將來有一技之長。
第三,告訴大家,你學習的整個過程必須眼前直看,不能往兩旁看,旁邊都是引誘。
所以我覺得非常奇怪,每次聽到犯事的孩子被抓到,請父母出來說話的時候,父母的答案永遠是——小的時候很乖,後來交了壞朋友,然後就變壞了。我當時就在想,不是你兒子最壞嗎?怎麼交了壞朋友呢?
往往就發生了這種影響,最後使孩子記住了,每一件事情,包括讀書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個人努力,老師和父母都是在天空飛的,他們沒有任何真正的幫助,產生了很特別的概念。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教育問題,形勢非常嚴峻,我想在座各位心裡都非常了解。我們不會花一百年的時間找不到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採納經驗主義的想法。
經驗主義,是英國的代表人物約翰·洛克的哲學。他有兩個最重要的觀念:
我想說,這種三百年前人盡皆知的理念,學習要快樂,人人都知道,我們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標是道德教育;人人都知道,我們對別人作出判斷不能存有偏見;人人都知道,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習。
大家都知道,快樂的學習,道德性格的教育,避免好壞的偏見,需要習得來自模仿別人的學習效果。這些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們在理解這些理念上,統統發生了錯誤。
首先,快樂的學習,並不是你先決定好學習的內容才叫快樂的學習,你看像幼稚園學的「小貓叫小狗跳」,能夠學到大學去嗎?英文不下功夫,怎麼能進步呢?
道理非常簡單,不是每個人都要學英文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國際化,有些人國語都講不好,為什麼要學英文(笑)?何必要強迫每一個人?
但是每一個人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就像小孩玩玩具一樣,他會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最適合他,所以這個要找到自我的過程,是一生的過程,而有沒有學識能力,則可以是副產品,可以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我們講到道德性格教育的時候,並不是要先決定道德的內容。道德的內容,是有偏差的,以前我們會說,天下沒有不適的父母,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我們的父母就有可能出錯。
父母出錯,這種彼此道德相衝突的時候,做子女的要學會道德性格教育,是要明辨真假、善惡、美醜、是非,這一些能力才是重要的能力。
另外,還有一個,我們要避免好壞的偏見。我們通常習慣於受到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話可能沒有錯,但是多年以後驗證的結果,看看當下,你現在看到任何一個人,根本分不出他的好壞,而且壞的人,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壞人。
為什麼?我告訴大家,好壞的事情,只有GOD知道。我從小到大沒有當過什麼好小孩,好壞的標準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清楚,但是我們太習慣說別人一定就是好小孩或壞小孩,讀書好就是好小孩,讀書壞就是壞小孩。
我們常常在社會中詬病人家,最壞的就是讀書人,品性不好。讀書好跟品性好壞有什麼關係?這世界太多了這樣的事情了嘛!就像我們的Benson(葉丙成)等等老師很會讀書,他們的人格好壞是另一件事情,這情況完全不一樣。
3、如何落實我們的教育?
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真正的教育中的學習,是來自於模仿。模仿他人,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有一個較為具體的觀點,我們要如何落實我們的教育?
首先,如果教育的學習是講求快樂,那麼大家都知道,這個人追求快樂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是一生的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要不斷地學習,不但要不斷地追求自我。
而且同時要記住,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構成一個學習的場域,在此場域中,我們因為各式各樣的結合,我們在家庭學的東西、在學校學的東西、從社會學的東西,我們透過自己的反省,不斷地學習東西,是一個重要環節。
學校只是我們人生中非常小的一步,更何況目前教育改革改到學校目前為止,它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是一個大問題。但是你自己的教育不能等。
第二,道德性格的培育,是一個我們個人肯定與否定的過程。我們要不斷地肯定東西,深信不疑後,發覺情況不對,就要果斷大刀闊斧地修改。人生的歷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害怕出錯,但是千萬不要裹足不前,不敢畢業,只會申請延退,那個是無濟於事的。
一定要大步向前,人生的目標在大學時期就要做好直接往外出去的準備。因為你不遇到挫折,你不知道什麼叫做困難,你不知道下一步修改哪一個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應用。
第三,我們要檢討世俗價值,不以世俗的標準從表面對人做判斷,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世俗的標準在變化當中。我們以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變了,現在變為行行出狀元,讀書最無用(笑)。
變成這種結果,當年想得到嗎?想不到。但是,當你講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認同的時候,你會發覺你的心中好像有哪一個部分認為還是讀書好,讀書之樂樂無窮。讀書者高尚其是,而且學而優則仕,我告訴大家,你的心靈已經被灌輸了一個極為強大的思想。
嚴格來說,在我們心中那個科舉制度還沒有摒除以前,我們已經跑到後現代時代了,所以大家腦袋裡一直有兩種系統之間的衝撞,導致我們面對選擇的方向一直作出一些矛盾選擇,我們太習慣從表面上以世俗價值作為出發點考慮事情,相信這種價值,並做出這種選擇。
這種選擇的結果,如果你選擇了一件事情,你認定是這件事情,它對你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有阻撓;如果說有一件事情你絕對不能做,那這件事情對你將來的發展,會有另外一種的隔閡。
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掌握所有的機會,不預作立場,不作世俗價值的判斷,對什麼事情都是充滿了好奇,不要害怕出錯。
最後,我要強調,所有的學習最重要的事情,來自於模仿。模仿誰呢?通常是
但是我聽到太多的老師說,我滿懷挫折感,我感到很灰心,我很氣餒,如果你挫折,如果你灰心,你氣餒,你表現出來,是一種負面的態度,我告訴你,你教的學生會比你更挫折,會比你更氣餒,更灰心。
為什麼必然是這種結果呢?因為,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教育制度,在整個中華文化長期孕育的教育制度底下,在一百年來大家想盡辦法要改革教育制度。
在改革過程當中,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的思維模式當中已經似乎有一種固定的道德導向式的教育,已經灌輸在我們腦海裡頭,變成了基因的一部分。
這似乎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結果我們的好處是大家都很聽話,我們的壞處是需要不聽話的時候也聽話,這就麻煩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的老師學生要共同努力,必先知道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你如果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我自己是做老師的,做老師的本身就要時刻審思自身,能夠讓自己有改變的自己思維的經驗,訓練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能夠迎合這個時代,在學生面前即使是裝的,你也要裝得像一個非常非常有思想的人。
我希望大家彼此之間做相互的榜樣。因為,你所面對的態度,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去除我們思維中的障礙,那麼我們心裡都非常明白,我們的教育,不管你再改多少次,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不管什麼情況下,那麼我們得出來永遠是那種只會比較高低,評判好壞的教育。
就像剛才講的,在那個人生一出來就進入的隧道當中,崎嶇不平的道路以及經過很大的辛勞,然後你走到隧道的終點,你發覺,根本就沒有光明的未來,統統掉到海裡去。
我希望大家從此引以為戒,每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是大家自己一生的志業,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目標。
最後,希望大家讀一點哲學書,謝謝!
猜你想看:
TED|大人能從小孩身上學到什麼?
TED|我們從在線教育學到了什麼?
TED|差生的成功之路
哈佛持續76年跟蹤700人的一生:什麼樣的人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