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臺大哲學系事件 不可思議的現實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不可思議的現實

文/梁文道

最近在臺灣找到一冊《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雖然早在1995年已公布,卻直到去年此事四十周年的時候才成書上市。這種書,不曉得有多少人會有興趣;這件事,也不曉得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簡單地講,那就是「殷海光事件」之後,臺灣學術界最有殺傷力的政治迫害之一,焦點同樣是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蔣經國口中那唯一一個他控制不了的學校的自由思想陣地。那時候,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一連六天連載了一篇叫做《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文章,表面上說是代表小市民,實際上卻是代表黨官訓斥知識分子。於是臺大哲學系副教授、知名的道家哲學專家陳鼓應,便在校內論壇反駁這篇宣傳文字。後來也成了學界一員的哲學系學生馮滬祥,當場就站起來反指陳鼓應專說政府的壞話,認為他對政府不夠公正。結果,當老師的陳鼓應和當時還是大四學生的政治哲學家錢永祥,一起發言批評馮滬祥,直指他是「職業學生」。看來似是一件小事,後來卻釀成風暴,造成一大批學者去職,甚至出亡。

「職業學生」這個說法,今日久已不聞,那年頭卻是種實實在在的身份,大抵可理解為埋伏在學生當中的「五毛」,專門監督同學和師長的思想狀況,同時也承擔一些政治宣傳的工作。就和許多曾經最激烈反共的臺灣人一樣,馮滬祥今天在大陸也很吃得開了,被人稱作「大師」,四處請去演講。

在這份「報告」裡頭,我讀到的,卻是當年那個還在效勞國民黨特工政戰系統的馮滬祥,一個堅決反共的「愛國好青年」。這個學生非常特別,邏輯課考了個零分,不服上訴,多次爭持之後,竟然如此留書給任課老師楊樹同:「楊先生您好,專程來訪,未能拜候,甚覺悵然,後生本為誠懇解釋誤會而來,語云:『冤家宜解不宜結。』而今趙先生向學校稱他倒並不堅持對後生處置(梁按:「趙先生」即當時的代系主任趙天儀),而推說系楊先生之意堅持處置,結果反倒成為由楊先生出面作了『惡人』,後生深恐有損楊先生厚重之令譽,是以不揣冒昧而來拜候,就後生即令有誤會處提出誠懇之說明,況且而今看來系務整飭在即,若能承先生見納,想對大局及楊先生皆不無益處也。」

是什麼樣的學生,才會給老師寫這樣的信?且不論「冤家宜解不宜結」和「惡人」這類言語的無禮。一個普通學生又怎能預先知道「系務整飭在即」?同時還要語帶威脅地勸告老師要以大局為重,要好好考慮他自己的「利益」呢?而這一切,全都只不過是因為老師給了你一個零分。

馮滬祥後來承認,他和「心廬」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而「心廬」這個既有傳統私塾教育色彩,又具政治心戰任務的古怪機構,正是一時權傾朝野的特工頭子王升手下的親兵培訓班。王升這個名字曾經幾乎可以用來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可官辦刊物卻把他說成是文武雙全的奇才,不只「著作無論就內容和境界等方面,都是出類拔萃,首屈一指的」,「在文學上,他的造詣也非泛泛可比」,就連演說,據聞也常叫預備軍官感動到「痛哭流涕」的地步。

自詡是「反共奇才」的王升,他最了不起的發明,就是一套把杜威、羅素,心理分析、存在主義,以至於整個行為科學都歸類為共產主義的邏輯。再看當時臺灣社會的背景,政戰系統流行把國民黨敗走大陸的原因歸罪在美國國務院的「共黨分子」頭上,又將費正清等美國學術界中的要角說成是「蘇聯特務」。其推理之奇,就好比那篇《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論證「敬愛領袖」是「人類感情生活的一部分」,將西班牙大獨裁者弗朗哥形容為「老成謀國」的智者一樣(非常好玩,不論何處,也不論何時,大部分這類自稱是要代表「小市民」、「普羅大眾」和「沉默大多數」的發言,都有相當近似的格調,那就是都不是真正站在小市民那一邊)。

不是開玩笑,臺灣那時還真有特務懷疑「馬克•吐溫」的小說也是「共黨邪說」,因為他和馬克思一樣,都叫「馬克」。就像香港某些專挑「匪語」的新一代語文「警察」,常把自己沒聽過的言詞文字誤為共產中國的產物。這是見識的問題,更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反共反昏了頭,所以無論遇到任何事物都先得辨明它到底「共」還是不「共」。類似推理,大陸亦然,過去要問你姓「資」還是姓「社」,現在則得分清一個人愛國不愛,一套學說民族不民族。

說回《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裡頭那些顯眼的驚嘆號。主持調查的,全是學有專精、名重一時的臺大教授,他們在這份本該乾枯平實的報告當中,卻時時忍不住驚嘆。許是昔年舊事太過不可思議,如今重溫難免訝異。我卻以為,史上所有被人認為不可能再發生的荒誕事件,其實都是很現實的。

當它們降臨的時候,當它們逐步在地表上凸起成形的時候,當時的人們大都會覺得理所當然,覺得那是勢所必至,自然而然。直到多年之後,來者回顧,才能質問我們這一代人怎能如此古怪,不只坐視悲劇,並且還參與演出。要在形勢之中跳脫出來,以歷史的眼光省視自己身處的局面,著實不易,非常人所能為。故此,族群屠殺總是會回來的,政治迫害也總是會回來的,它們在歷史課中從不缺席。

政治迫害的現實,有時真的是出自現實的需要。「臺大哲學系事件」中的要角,當時的系主任孫智燊,在整件事裡的表現簡直令人難以相信他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指控同事時胡言亂語,摘引文句時斷章取義,他那種把人推成是「海外共黨分子」的理路,過火到了你會懷疑他或許真的不是政府特務的地步;因為即便是特務,也用不著這麼大規模地栽贓迫害一群分明無辜的學者。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在排除異己,就像任何機構裡頭都會有的人事鬥爭一樣,他想弄走他心目中的敵人。只不過他利用了手邊最有效的工具,那一整套當時威力最強大的意識形態修辭和文法。類似馮滬祥將自己考試不及格的問題上升到政治立場的層面,孫智燊也借了這把足以燃燒掉整個學系的東風。一切政治運動「打擊面的擴大」,多少都和這種人性的現實有關。

如果這麼解釋,當然可以將「臺大哲學系事件」說成是一場包裹了政治外衣的人事權鬥(至少部分上如此),但它又不幸地造成了臺灣文化學術界言論受制、思想黯然的政治後果。然而,要是放寬政治的定義,拉大對政治壓迫的理解;我則還是要說,它真是一場政治事件。

因為政治從不單純,我們可以在概念上區劃政治鬥爭和人事的糾葛,但現實中它們卻往往黏合得密不可分。更因為這件事發生在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時代,有一套非常僵固,但範圍又十分有彈性的意識形態,使得任何人都能利用其中的措辭和標籤去打擊對手。這種意識形態的通行和霸道自是政治的錯誤,但利用它的人也一樣要為它的通行和霸道負責;他們就是政治錯誤的具體代理人。

>>>>>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梁文道:臺大哲學系事件裡的老師和「學生」
    最近在臺灣找到一冊《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雖然早在1995年已公布,卻直到去年此事四十周年的時候才成書上市。這種書,不曉得有多少人會有興趣;這件事,也不曉得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簡單地講,那就是「殷海光事件」之後,臺灣學術界最有殺傷力的政治迫害之一,焦點同樣是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蔣經國口中那唯一一個他控制不了的學校的自由思想陣地。
  • 臺大哲學系事件:臺學生自刎寫血書抗議
    1973年發生「臺大哲學系事件」,陳鼓應遭解聘。這一事件發生在臺灣當局被趕出聯合國、與日「斷交」及保釣運動前後,產生了巨大反響。陳鼓應在《悲劇哲學家尼採》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之際,首度比較詳細地回顧了他的學思歷程,其中談到了引人關注的「臺大哲學系事件」。
  • 梁文道專欄:埋伏在大學的國民黨「職業學生」
    ■梁文道|文 最近在臺灣找到一冊《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雖然早在1995年已公布,卻直到去年此事四十周年的時候才成書上市。這種書,不曉得有多少人會有興趣;這件事,也不曉得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簡單地講,那就是「殷海光事件」之後,臺灣學術界最有殺傷力的政治迫害之一,焦點同樣是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蔣經國口中那唯一一個他控制不了的學校的自由思想陣地。那時候,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一連六天連載了一篇叫做《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文章,表面上說是代表小市民,實際上卻是代表黨官訓斥知識分子。於是臺大哲學系副教授、知名的道家哲學專家陳鼓應,便在校內論壇反駁這篇宣傳文字。
  • 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大哲學系事件」始末——陳鼓應的記憶
    1949年來到臺灣,就讀於臺中市第二中學;畢業後考入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後到臺灣大學中文系、哲學系學習,並獲得學士學位。1960年,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師從殷海光、方東美教授;1964年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後,到臺灣大學哲學系擔任講師,後升為副教授。因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經常批評時政,主張應在校內設立「民主牆」並鼓勵學生運動,引發臺灣當局注意。
  • 梁文道:毒奶粉事件與品牌泡沫
    作者:梁文道 鳳凰衛視主持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論及「毒奶粉事件」的時候,特別提醒企業要盡社會責任。但這真是「毒奶粉事件」的要害嗎?翻翻國外企業社會責任課的教材,裡頭說的多是如何平衡股東利潤最大化的要求與社會公益間的矛盾,生產過程不發生汙染,產品要達到環保標準,勞工權利必須得到保障,甚至尊重多元文化主張等熱門課題。那些課程會教學生不能在食品裡下毒嗎?當然不會,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根本不用教,更談不上是什麼企業該盡的社會責任;它是做人的道德底線。
  • 臺灣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續:臺大醫院被罰50萬
    臺灣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續:臺大醫院被罰50萬 2011年09月30日 15: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由「數據交換」反思臺大愛滋移植事件
    臺大愛滋移植事件近來備受關注,島內林口長庚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今日在臺灣《聯合報》上刊載評論文章,從數據交換的宏觀視野角度反思此案。評論指出,島內器官移植一切作業近年來停留於電話對電話,百分之百相信對方協調師口語轉述,無任何查證工作,即令欲查證亦無從查起。檢討最基本的院際數據交換原則不容忽視。
  • 梁文道談香港殖民文化:港人不認同大不列顛身份
    梁文道談香港,似乎已是老話題。但梁文道在「反蝗蟲」事件後談「重新認識南方,重新認識香港」,卻讓人不得不駐足。上周六,近千觀眾擠滿方所。講座晚上七點半開始,梁文道一路追溯「南方海洋中國」的變化。在他看來,「辛亥革命就是一場南方海洋中國的北伐」,而過去的一百年,南方海洋中國向北方重新輸入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想法,構成一浪又一浪的衝擊。
  • 日本七大不可思議的校園靈異事件 膽小勿入...
    日本七大不可思議的校園靈異事件——十三階梯有個學生曾在某個樓梯口摔死。
  • 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行100周年慶典
    近日,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100周年慶典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劉延東高度評價了北大哲學系建系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北大哲學系秉承人文關懷,關注當代中國現實,積極探索國際哲學前沿問題,產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形成了「跨學科、國際化」的高層次哲學人才培養模式,向社會輸送了近萬名優秀人才,為我國哲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為教育文化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 《一千零一夜》第二季回歸 梁文道陪你寒夜漫讀經典
    北京冬夜的街頭,梁文道重披一襲布衣,踱步在街角巷頭,和觀眾一起重讀經典。《一千零一夜》第二季每周一、四在優酷獨家上線。第二季的第一期節目中,梁文道帶觀眾品讀的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堂吉訶德》,梁文道在閱讀中為觀眾打開二重空間,進入小說中荒誕與現實交織的世界。
  • 梁文道患甲流 康復歸來聊隔離
    梁文道:你還好意思說,就是你們那回做節目,做完了之後,煩,居然有報紙都去報了,這是幹嘛,我生點小病這不算什麼。許子東:我們現在都冒著生命危險。梁文道:什麼生命危險。梁文道:我恐怕是給你們誰傳染了。竇文濤:我這兩天覺得鼻子堵,感冒,文道。梁文道:是不是前兩天看到我之後,就染上了?
  • 梁文道:日本文化講求對流逝時間的夢境化
    核心提示:本期梁文道為您介紹法國作家菲利浦·福雷的《然而》。這本書作者以一個法國人的身份,大談日本,講了很多日本歷史上三個重要的藝術家,然後講到了一些日本的城市,神戶、東京跟京都,但是貫穿其中的卻是什麼呢?
  • 梁文道:香港人不喊「領導」,不喊「長官」,喊洋名
    香港作家梁文道。CFP 圖       「港大的錄取通知書不會叫我梁同學,他會叫Mr. Liang,香港小學老師叫學生就已經這麼叫,叫小孩都是叫什麼先生,所以這個情況下我不敢說香港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平等,我能說的是他們的那種身份階級意識比較淡薄。」
  • 這三封哲學系的信,悄悄看——哲學系學生會
    ✉今年,聽說校學生會在徵集稿件,我們哲學系聽說這三封信,凝聚了他在哲學系學生會中一年的所見所得,一起來看看吧。♥「嗨,最近好嗎?我挺好的,進了南大後,各種事情都碰在一起了,有些累。新生報到時,走流程快把我一個夏天沒好好運動的腿跑斷了,偌大的校園,如果不是有我們系迎新的學長學姐帶著,肯定會迷路。
  • 梁文道講《堂吉訶德》贊其「小說中的小說」
    《堂吉訶德》的再發現 才不是滑稽小說  梁文道詳細解讀了《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生平。他生活的時代是西班牙的黃金時代,塞萬提斯目睹了西班牙由極盛慢慢走向衰落。梁文道稱讚《堂吉訶德》是小說中的小說,塞萬提斯不但是現代小說之父,還是小說家中的小說家。135分鐘深入淺出的解讀讓很多普通觀眾重新認識《堂吉訶德》,網友留言:「厲害了,原來只當作滑稽小說,竟然有如此深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