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香港人不喊「領導」,不喊「長官」,喊洋名

2021-01-08 澎湃新聞
香港作家梁文道。CFP 圖

       「港大的錄取通知書不會叫我梁同學,他會叫Mr. Liang,香港小學老師叫學生就已經這麼叫,叫小孩都是叫什麼先生,所以這個情況下我不敢說香港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平等,我能說的是他們的那種身份階級意識比較淡薄。」——7月12日,資深媒體人梁文道做客北京單向街書店,從他的新作《關鍵詞》談開,圍繞自身閱讀與寫作的經歷,解讀熱門事件、熱點話題中的關鍵詞,用常識、常理、平常心、同理心來講述中國故事。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講座內容的摘錄:

向雷蒙•威廉士致敬

       《關鍵詞》這個名字是我取的專欄的名字,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我再度很無恥地想要向前人致敬,我這回致敬的對象各位可能聽過。在座有聽過我以前有一本書叫《常識》,那本書的名字是因為我當時特別敬仰託馬斯•潘恩,他的一本書也叫《常識》。我叫《關鍵詞》也是向前人致敬,我們中文把他翻譯成雷蒙•威廉士,他有一本書叫《關鍵詞》,他的那本書是非常了不起的書。雷蒙•威廉士是活躍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英國非常重要的大家、學者,他教文學,但實際上他更開闊地影響了我們後來所知道的文化研究。

       他也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這本《關鍵詞》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探討了幾個在英國從工業革命前後開始一直到現在很關鍵的關鍵詞跟概念,它們的流變,在這個流變的過程裡試圖指出整個社會、政治、經濟脈絡的走向。他做的功夫是一個大功夫,當年是有開天闢地之功,很多人受到他們的影響開始關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語言在意識形態系統裡面起到的作用,後來中國很流行一個詞叫「話語」。我為什麼特別想要向這部書致敬?因為我覺得它啟發了我們,讓我們在重新看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治,我們今天所處的局面的時候有一個切入點,就是看我們平常在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詞彙,這些詞彙有時候是我們了解或者描述我們今天的時候很常用的詞彙。那些詞彙被用到我們自己都已經不敏感了,我們自己都覺得很熟悉了,覺得不陌生了,我們已經覺得沒什麼好疑問的了。正是在這種時候,這些詞才可以發揮出它最大的意識形態上的效果,正是因為我們都不敏感,它使我們忘記了它的存在,那才叫真正的有效意識形態運作。

       我對這些詞一向非常有興趣,於是我就給自己一個任務,也是一個不可能成功的挑戰跟不可能完成任務。我每個禮拜都寫,我還是會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在描述這些事的時候用的最關鍵的詞語是什麼,我盡力試圖去談一下這些詞語。但是我必須坦白告訴大家,正如我以往所做的一樣,我做的事情都是失敗的事情,這些都是一些失敗的嘗試,根本沒做好,很糟糕。各位看了多半是要罵我的,我仍然很高興,你們居然有時間有閒情在上廁所時翻一翻我寫的東西,讓你很憤怒,讓你很生氣,讓你想罵人了,這時候你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起碼你想到你為什麼要罵我,為什麼不同意我,起碼你會有更好的想法出來,我覺得任務第一階段就完成了。

時事評論提醒我們記住歷史

       這些關鍵詞怎麼選擇出來的?有一些關鍵詞是真的因為我在為一個周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真的會看當時那個星期有什麼很重要的事件,而那些事件有一些詞的出現我覺得相當值得關注。還有一種情況,有一些事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以時事評論來講叫失去時效性,但是也許過了兩年之後我始終覺得念念不舍、很難放下又重新找了出來,這種事情是什麼呢?不知道各位記不記得三年前,中國曾經有一陣子恐慌,很多學校幼兒園有人衝進去拿刀砍人,雖然這件事情過去了兩年多,但我決定還是要下筆寫它。為什麼一個該寫時事評論的專欄會寫一些兩年前的事情?這就回到一個老問題,到底時事評論結集出版有意思嗎?如果有意思的話,那是因為你寫的問題、你寫的現象仍然存在,或者它重複出現。當時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種悲哀,這種悲哀和我寫《常識》感到的悲哀不一樣。

       《常識》出版的時候是2009年,裡面的文章大部分是寫於2004-2009之間,那個年代跟今天的中國有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這幾年,出現了一個以往不能預見到的公共討論的空間,那就是微博,或者同類型的社交媒體,在這些微博或者媒體上我們談事件或者看新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你早上起來看到一個新聞覺得很震驚,晚上看的時候你發現那條新聞已經不見了,已經不再熱了,或者你努力回想早上看的這件事情仿佛昨天發生的,或者上個禮拜發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資訊密集的時候產生一種時間錯覺,甚至因為發生的事情太多,堆積起來會被壓抑,被埋沒,淡出我們視野。

       我隨便舉個例子,大家記得溫州動車事件嗎?哪一年的事?我要努力的回想我就想不起來,你開始有點時間錯亂的感覺。你會覺得中間發生了太多事情了,在這種情況下,我重新去看一些已經過去的事件,一些已經結束很久的事情,幾乎被忘記的事情,就會產生另一種悲哀,那種悲哀是什麼?就是這些事情不只像我以前講的沒有過去,沒有結束,它真的曾經造成了一些很具體的傷害,一些活人身上的傷害,那些傷害難道就這樣讓它過去了嗎?就讓那些事情被忘記了嗎?

       例如,我念念不忘的幼兒園殺人,或者過去幾年聽說的洩憤殺人,我真的不能輕易放下,不僅因為那些無辜受害的死者,也因為被我們認為洩憤殺人的行兇者,我一樣同情他們,我覺得這都是些傷害,他們受苦了,他們受到壓迫,他幹了壞事,會被罪惡折磨。這些人怎麼辦?我們就這樣忘記他們嗎?所以我有時候在寫專欄的時候,會把一些已經過去一年多的事非常不合時宜地發表在時事雜誌裡,有時候為了提醒自己,更多是為了提醒同代的讀者們,這些事情還在。

       在這個意義上,時事評論出現了另一層意義,它提醒我們不久之前的事情,提醒我們記憶之中已經被太多太密集的訊息和新聞排擠的人物和事件,記住他們有時候是一種責任。為什麼是一種責任?是因為記憶就是關乎正義,如果有些事情不記得它的話,我們對歷史是無法交代的。

香港人的階級身份意識比較淡薄

       這些詞語裡面也有一些詞語跟時事沒關,是日常生活中,任何時代,任何時候我們都會用的,已經用了好幾十年,將來也會再用的詞語。這些詞語我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我覺得雖然我老在大陸,我出生在香港,少年居住在臺灣,但是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個地方產生過毫無距離的親切感,我是一個無論到了哪裡都覺得有點像局外人的這種人。我到了哪裡都覺得和那個地方很親切,我一年去好幾次馬來西亞,我很喜歡這個國家,我知道有一陣子大家很討厭它,討厭到連馬來西亞的歌手都要抵制,但是我真的很愛這個國家,我去了之後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來北京有回家的感覺,我到香港也有回家的感覺,我到臺灣也有回家的感覺,到底哪個是家我不知道。但是由於我都有這種感覺,又有距離感,我總會意識到一些地方,同樣都是華人社會,都是中國人,我們用的言語不太一樣,我們稱呼彼此的方法不太一樣,那些東西就會讓我敏感,有時候我寫的一些詞是在這種情況下浮上腦海的。

       舉個例子,像「領導」這個字眼我早就想寫了,我還沒寫好,我會接著寫很多篇來談「領導」。我為什麼特別喜歡「領導」這個字眼呢,是因為這個字眼對香港人是很陌生的,最近幾年香港人才學懂了什麼叫領導。梁振英出來說話,他說各位領導怎麼樣,以前沒有這麼講——領導您先走,領導您先坐。以前我們不知道什麼叫領導,臺灣那邊有一個詞語,意思和領導差不多,臺灣人用另外一個詞語代替領導,叫「長官」。臺灣的電視劇,經常有說「各位長官,我今天給大家報告」,都是這樣的說話。長官和領導這兩個詞語是很流行的,我就在想,香港用什麼詞語來表述「領導」跟「長官」要表述的身份呢?我發現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頂多是一個老闆。但是老闆意思又不完全一樣,更重要的分別在哪?「領導」跟「長官」它不只是一種身份,它還標識著某種身份背後一整套人和人的關係。比如,今天這裡要是火災了,我們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大家坐下來,領導先走。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意識出現?這種人的關係跟這個詞是什麼關係?我常常想這種事,我就發現,在兩岸之間,香港果然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香港有一個習慣,香港人很流行取英文名字,幾乎每個人都有英文名字,在我看來取英文名字的習慣非常有趣,使得香港不會擁有兩岸共有的領導長官意識。

       舉個例子,在臺灣如果你見到一個領導,你也說「某某總」或者「某某董」,其實兩岸一樣,你稱呼的時候要連頭銜稱呼才比較尊重,因為領導的位置跟意識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稱呼裡面體現出來。香港由於用英文名字就不一樣,在英文名字裡面就算我們見到曾蔭權,我們不會叫他曾領導,我們會叫他特首,大部分人會叫他Donald,因為用英文名字是一種比較不用顯示你的階級身份的一種稱呼方法,所以香港人在這個角度上面不喊領導,不喊長官,他用洋名喊名的時候,某方面消掉了這種長官意識。

       另外一個例子是學生,在場也有一些在念書的大學同學,不知道你們大學發通知,信的抬頭怎麼寫,是不是某某同學,臺灣也是這麼寫,香港怎麼寫?港大的錄取通知書不會叫我梁同學,他會叫Mr. Liang,香港小學老師叫學生就已經這麼叫,叫小孩都是叫什麼先生,所以這個情況下,我不敢說香港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平等,我能說的是他們的那種身份階級意識比較淡薄,不會時時刻刻提醒你,你是領導還是被領導,你現在在這群人裡面是領導,到了那一群是被領導,你應該有什麼行為的表現。他們不會,你到了哪裡都是Donald,到了哪裡都是Mr. Liang,雖然還是會有待遇的差別,但是不會太明顯。這種情況下,我就把領導列為我的關鍵詞,來認識我們今天的國家的一些狀況。

       演講人簡介:

       梁文道:

生於香港,長於臺灣,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現為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主持人,鳳凰衛視評論員,中國內地、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家報刊雜誌專欄作家,同時也在多個文化藝術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擔任董事、主席或顧問之職。著有《常識》《我執》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賊王:五人出招絕對不喊招式名,兩位不用喊,一位不能喊
    ,像赤犬的流星火山;青雉的冰河世紀;黃猿的三大法器就好像如果不喊招式名,大招就發動不了一樣。但有些人就不一樣,他們出招就不喊招式名,而且威力也不亞於喊名字的招式。1,鷹眼鷹眼作為世界第一劍豪,擁有世界最一流的劍術,本覺得他的招式都會有響亮的名字,可是反而是一個都沒有。兩年前與索隆的戰鬥沒有,頂上戰爭一刀劈開冰山這麼了不起的招式就沒有名字。他不喊名字就感覺每一招就像平A一樣,不用喊!2,白鬍子
  • 領導最難忍受的三種稱呼,情商低的人喊個不停,難怪不被提拔!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在職場,想要成功,站上巔峰,那就必須得注重細節,一個不注重細節的人,是絕對難以走多遠的。
  • 為什麼孩子進門喊「媽」不喊「爸」?如果這樣喊,家庭可能更幸福
    懷胎十月,胎兒不知道和媽媽之間有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靈感應,這就註定了孩子天生就和媽媽更親近。所以在寶寶出生後,對於媽媽的聲音、身上的氣味更是敏感,在每次啼哭的時候,只要感覺到媽媽的靠近,就會讓寶寶瞬間安靜下來。
  • 人千萬不要喊窮,越喊越窮!
    貧賤之人,必有貧賤之心和貧賤之嘴。生活中,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老喊窮。殊不知,喊窮是很損福報的一種行為。如果養成了喊窮的習慣,必然是後患無窮的。一個人,越喊窮,越窮;心越窮,越不得翻身。人千萬不要喊窮,越喊越窮很多人其實並不窮,但是總喜歡在別人面前誇大自己的窘迫。天天喊窮,慢慢就會有一副「窮相」。
  • 領導不愛聽的3種稱呼,低情商的人喊個不停,情商高的人這樣叫
    領導不愛聽的3種稱呼,低情商的人喊個不停,情商高的人這樣叫在職場,想要成功,站上巔峰,那就必須得注重細節,一個不注重細節的人,是絕對難以走多遠的。除了說話以外,還有領導不愛聽的3種稱呼,同樣得注意。一般,低情商的人喊個不停,而聰明人卻這樣叫。第一種:直呼其名作為下屬必須有所覺悟,要懂得如何討領導歡心。即便你不願意去做那些阿諛奉承的事情,但最起碼別把對方惹惱了。領導不喜歡事情,最好別讓他看見;領導不喜歡聽的,最好別讓他聽到。
  • 職場情商低的人用這3種稱呼喊領導,領導表面應和,心底厭煩
    職場情商低的人用這3種稱呼喊領導,領導表面應和,心底厭煩在職場,我們和領導的關係就是「像霧像風又像雨」,像霧是因為我們和領導的關係是抓不住也摸不著的,永遠在那朦朧的迷霧中,想湊近,卻覺得恍惚。但是職場上總是有情商低的人,他們還沒有開口說話,甚至只是開口叫了領導的名字,領導的臉就黑了。我們想要和領導有一個好的溝通,開頭稱呼的話語就應該要注意,職場情商低的人,就喜歡用這三種稱呼來喊領導。領導表面上應和你,其實心裡煩不勝煩,希望你沒有這樣叫過領導。一、領導的小名第一個就是領導的小名。
  • 姐姐的婆婆喊什麼?過年走親戚,喊對人不尷尬
    朋友對著舅舅和舅媽都喊了一聲,結果兒子也來了句「舅舅過年好」,瞬間讓親戚朋友哭笑不得。 重新指著舅舅對兒子說:「那是媽媽的舅舅,你得喊舅爺爺,曉得不~」 其實不止孩子容易喊錯人,很多大人有時候也會犯錯。比如說,前段時間表弟就跟我們講了一個笑話。有一天表弟下班開車回家,路上看到表姐和她的婆婆逛完街正在路邊等公交,表弟正好順路載她們回家。
  • 我們不一樣,合影拍照你喊「茄子」,來看劉昊然喊啥
    我們不一樣,來看劉昊然拍照口號喊「還錢」劉昊然,一個來自鷹城的清爽陽光少年,劉昊然小學畢業後考上北京舞蹈學院附中,11歲就開始了「北漂」的求學生活,年紀尚小的他曾因為不適應,在入校的第一天就寫好了退學申請書,但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 疼了,不喊「哎喲!」,喊「OUCH!」
    假如我們不小心被針扎了一下,或者別人不小心重重地踩了我們的腳,如果不想釋放不自覺的本能,我們該如何作出反應呢?這要看踩我們腳的是什麼人,如果是同胞,就比較簡單,你只需「哎喲!」地叫一聲,大不了再緊蹙眉頭作疼痛狀。如果是講英語的人,我們除了「Ouch!」一聲,似乎別無更好的選擇,最多再捎上一句「You stepped on my foot!」。不過,如果英語學到家了,我們就會在被針扎之時本能地迸出一聲「Ouch!」這也許可以列作用英語思維的徵候。
  • 寶寶哭泣的時候,為什麼第一時間都是喊媽媽,而不喊爸爸?
    文 | 齊麗娟各位家長帶孩子的時候,一定都發現了這個問題:不論孩子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不管是因為什麼哭泣,第一時間都是喊媽媽,即使是爸爸正在給予他愛與幫助的時候,寶寶抱著爸爸的脖子,也是一個勁的喊媽媽寶寶哭泣,為什麼只喊媽媽,不喊爸爸呢?其實有三個非常現實的原因。第一、媽媽的陪伴多媽媽對孩子的陪伴是非常多的,從寶寶沒有出生的時候開始,在媽媽肚子裡就與媽媽一直一起,出生後,因為母乳餵養的原因,因此和自己的孩子相處的時間會更長。
  • 中國人熱衷於「喊口號」 喊得越響的反越難落實
    從「人多力量大」到「少生孩子多種樹」  1949年9月,針對美國前國務卿艾奇遜對中國人溫飽問題的看法,毛澤東以《歷史唯心觀的破產》一文反駁:「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也完全有辦法,這辦法就是生產。」「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也可以造出來。」
  • 鄭爽喊譚松韻小譚老師,喊吳奇隆吳老師,對張新成的稱呼不一樣了
    在譚松韻的面前,張新成是自然真實的表現,但在鄭爽的面前就顯得很慌,還有些慫,鄭爽來了之後,面對不熟悉的他們,表現的還是很開朗的,主動和兩位說話,鄭爽對譚松韻的稱呼也非常的可愛,喊她小譚老師,這讓松韻非常的不好意思,但她沒有客套的喊小爽老師,只是回應了小爽你好。
  • 當孩子不喊你「媽媽」,而是喊「媽」時,家長應多注意他心理變化
    不過有一天,你可能突然發現,孩子不喊你「媽媽」了,而是喊「媽」所以當孩子不喊你「媽媽」,而是喊「媽」時,家長應多注意他心理變化。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了,並且想要有自己的空間,甚至有時候不希望媽媽打擾自己,這是孩子慢慢獨立的表現。2、孩子不想再被人當做小寶寶,想證明自己是個大孩子了,覺得喊媽媽是小孩子,大孩子都會直接喊媽,那麼有一天稱呼就會從媽媽變成媽。說明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渴望長大,不希望被束縛,想做一些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
  • 孩子進門喊「媽」不喊「爸」?其實我有這些看法
    懷胎十月,胎兒不知道和媽媽之間有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靈感應,這就註定了孩子天生就和媽媽更親近。因此,寶寶出生後,對於媽媽的聲音、體味等都比較敏感,在每次哭鬧時,只要感覺到媽媽的靠近,都會讓寶寶瞬間安靜下來。
  • 張學友被喊劉德華 認錯人真的很尷尬
    張學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於香港,歌手、演員,畢業於香港崇文英文書院。1984年因獲得首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而出道。劉德華(Andy Lau),1961年9月出生於中國香港,中國知名演員、歌手、詞作人、製片人、電影人,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藝人之一。
  • 男孩喊阿姨不喊姐姐,女子心態崩潰!因稱呼起糾紛被棄高速太傷心
    2日,小吳跟姐姐大吳一起搭乘姐姐大吳朋友曾先生的車出行,結果在路上,曾家孩子喊了小吳一聲阿姨,惹得小吳不高興,曾某妻子與小吳因為到底喊姐姐還是阿姨的問題發生爭吵。最後,曾先生勸解不得,沒辦法,就把小吳她們棄在高速,開車離去了。小吳跟姐姐無法離開高速,只得報警求助。據警方調查,當時小孩喊小吳阿姨的時候,小吳不高興了。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喊媽媽,長大後喊媽,是不愛媽媽了?
    文|文兒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說,媽媽,我想告訴你一個事情,或者是媽媽,我想要什麼,媽媽你在不在家,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媽媽你給我做好吃的。總之孩子的話就是媽媽,媽媽,媽媽。這個是在現實中活生生的事情,那這個要怎麼講呢,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喊媽媽,但是在長大之後會喊媽呢?是因為孩子不愛媽媽了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想過的話,你想出來原因了嗎?如果沒有想過的話,那現在就可以想一下了。其實,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是喊媽媽,長大之後喊媽呢?
  • 為啥每年都喊「英語踢出高考」,不喊其他科目?
    這是基礎教育,不是藝術教育,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有藝術素養,而且還要所有人負擔得起,有的地方沒電腦,你編程?有的缺水,你遊泳?雖然我口語好,也不贊成高考口語也是這原因,窮人會被無情碾壓。面對大學裡的一大片專業,取最大公約數就是語數外了。不要槓,現代科學大部分是來自西方的,99%專業學到後面,英文文獻,英文學術交流是肯定跑不脫的。
  • 小學生花名冊走紅,男生姓秦,女生不敢喊,老師不願喊
    就比如說上面這第五個學生姓名,名字很好讀出來,但姓氏恐怕連語文老師都不一定認識,更別說讀出來了。不過,這個學生家長也很無奈,姓氏是先輩給的。與第一個小學生不同的是,雖然有些姓氏非常常見,但每個讓人忍俊不禁的名字背後,總是有一個「坑孩子」的爹。這個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姓秦,單名一個「壽」字,合起來就是「秦壽」,諧音字竟然是「禽獸」。
  • 農村婚禮現場新娘應該先喊爸還是先喊媽
    司儀為了活躍現場氣氛,到了改口的環節時,司儀往往會讓新娘選擇到底是先喊媽還是先喊爸,司儀說了,先喊媽婚後有人給看娃,先喊爸婚後有錢花,這時新娘真的犯怵了,一時不知所措。遇到這種情況,新娘千萬千萬不要慌張,確實在這個節骨眼上,先喊誰都不恰當,先喊媽,爸爸會感覺失落,先喊爸,媽媽會感覺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