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談香港殖民文化:港人不認同大不列顛身份

2020-12-25 搜狐網

  ●英國從來沒有刻意同化香港,所以香港人學英文,學到英文是套工具語言,這就是為什麼香港沒有多少用英文寫作的好作家。

  ●香港在變,香港在重新懷疑過去,而且重新定義什麼叫做香港。

  ●香港以前的年輕人說是政治冷感,只想賺錢。但今天香港年輕人的政治性卻濃烈過以前任何一代。

  梁文道談香港,似乎已是老話題。但梁文道在「反蝗蟲」事件後談「重新認識南方,重新認識香港」,卻讓人不得不駐足。上周六,近千觀眾擠滿方所。講座晚上七點半開始,梁文道一路追溯「南方海洋中國」的變化。在他看來,「辛亥革命就是一場南方海洋中國的北伐」,而過去的一百年,南方海洋中國向北方重新輸入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想法,構成一浪又一浪的衝擊。至於香港的「反蝗蟲」等事件,梁文道聯繫到香港最近謠傳內地人來拐賣香港兒童時說,「納粹興起前,德國也謠傳他們的純種小孩被日耳曼人掠奪去了,這背後的心理便是社會受到了威脅」。

  2008年,梁文道寫下《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自白》,為香港回歸十周年建言,如今,又過去了四年。演講結束後,他與記者談到了香港的今天。

  香港的價值觀

  記者:講座中提到香港殖民和反殖民鬥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如何理解殖民文化?

  梁文道:這個東西在香港從來沒有被認真梳理過。我覺得殖民文化遠比一般人所講的複雜,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就是一個殖民地的人民被教育成了要認同殖民國,不認同自己本來的身份;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地的被殖民者非常欽佩、崇敬、仰望殖民者;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者把自己的一套東西帶來本地,使得本地的這個文化徹底地被改造,乃至於接近了殖民者自身的文化。這三點都是錯誤的。

  香港人不認同自己是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國民的身份,有趣的是英國人也不想你這麼認同,這是香港非常獨特的地方。香港屬於後殖民地時期,當初在威海,英國人來了之後首先建了一個大型建築,這個公共建築就是法院,這是告訴當地人,我們英國人的統治靠的是這個,就是法院。你不要說我來欺負你,我來壓迫你,我給你講法的。

  大部分香港人是逃難來的,但他也不願意認同這個殖民族,他認同一種文化中國的概念,而且這個文化中國的概念可以表達得非常極端,甚至激烈。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李小龍到霍元甲,香港拍的一切武打片、武俠片我們不要忘記其中永恆不變的主題,那就是中國人用功夫打鬼佬。香港導演覺得我們中國人是什麼呢?中國就是功夫。一套傳統文化神秘的,對付你們這幫船堅炮利,真槍子彈,所以香港人是這樣的狀態。

  第二點,我們以為他會仰慕西方殖民者,在香港我們有部分人會認為今天英文講得好,很是一回事,的確我承認在這點上香港被內置了一套關於語言的價值觀,覺得英文是最好的。英國從來沒有刻意同化香港,所以香港人學英文,學到英文是套工具語言,這就是為什麼香港沒有多少用英文寫作的好作家。相反你看印度這樣的地方出很多英文很好的作家,因為對他們來講英文不只是個工具,而是文化跟思考的一部分,是高雅文化。但在香港我們用中文,我們為什麼需要用英文來寫文學呢?所以你寫創作文學的頭號選擇就是你自己的語文。

  最後,殖民時期香港的教育教學生中國歷史,但是仿佛把它當成別的國家歷史來教。而英國歷史他根本不教,他沒有教你效忠英女皇,也沒有教你要好好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包括忠誠、犧牲、愛國、榮譽。那是非常獨特的一種教育,全世界不會有的。因為所有國家的教育再怎麼自由它都有一個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的部分。香港的市民理論上是最典型的市民,強調實際、利益的交易,這恰恰是香港人最核心的東西。英國的殖民造成了這個狀況,而且英國人有心有力或者是無心無力地推動了香港的這種實際的經濟掛帥的傾向。而且英國在香港實行了一套連英國都不會永遠實現的制度———所謂「放任經濟」。這些東西圍繞起來就構成了香港的價值觀。

  年輕人在改變香港

  記者:2008年,你寫《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如今是否有些許變化?

  梁文道:我想講,最近幾年變了,這個變我覺得就是香港的年青一代非常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橫向聯結。這是因為「九七」後香港面對過好幾次大型的政治、經濟的危機,比如說「非典」等,這麼多事件,加上香港本土越來越拉大了貧富差距,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問香港到底是什麼?香港是誰的香港?

  香港在變,香港在重新懷疑過去,而且重新定義什麼叫做香港。那麼在這個過程裡面主力就是這群年輕人,這群年輕人他們不再相信過去成功模式是現實的,那個模式是上一輩的人或者我這代人好好努力念書,好好工作、努力往上爬,你有機會又聰明遲早有一天你能上到社會最頂端。做不了李嘉誠,都做李嘉誠之二、二副手這樣的。有一個社會流動的階梯,很清楚的。但現在年輕人覺得這個階梯並不存在,就算有他也不想這麼走。他們覺得不可能,你上不去了,它已經形成一個壟斷的差距拉大的格局。然後對於政治也是一樣,香港以前的年輕人說是政治冷感,只想賺錢。但今天香港年輕人的政治性卻濃烈過以前任何一代。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些年輕人他們會有很多橫向的聯結,所以你會看到為什麼現有好多藝術家在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今天在香港你從事文化創作就等於意味著你必須要參加社會運動,在年青一代身上,他們整個途徑變了,在香港這幾年我看到最正面跟積極的變化就是說香港年青一代很有朝氣,很有希望,不知道前途如何,樂不樂觀,但他們想改變香港。

  我該打的仗已經打過了

  記者:你自身的感受呢?

  梁文道:我那時候的悲觀主要是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香港政府跟社會,跟經濟體制的不滿,我覺得這個體制對文化從來不友善,從來不幫忙,非常糟。而且我是有對比的,因為我曾經有十幾年時間寫很多談文化政策的東西,我跟朋友們的那些談論,甚至已經影響了臺灣,而香港是寸步難進;第二我是覺得香港這個地方的文化人不必要再混在香港這個地方,這一點就不是那麼悲觀的事情,我在想像一種新的空間概念。

  過去香港作家,總會覺得我就是香港作家,他很少想到我可以是個住在香港的中國作家。就等於蘇童他不會說我只是南京作家,不是中國作家,他是住在南京的中國作家。我換這樣的想法意思是說,我們可以住在香港、寫香港,但是舞臺或者整個心裏面想的那個空間概念是擴及到整個中國的。為什麼不行呢?誰規定說紐約作家只能是紐約作家,或者巴黎導演只能是巴黎導演,卻不能是法國導演那不是很奇怪嗎?

  過去,我看很多電影獎或者雜誌選中國最了不起的十個導演,一個臺灣人跟香港人都沒有,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侯孝賢、王家衛就一定比不上馮小剛呢?不是,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把你算進去。所以我那篇文章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算進去。我們要進入那個世界,但同時我也表達對香港整個主流體制的不滿,那種對它的憤怒。

  我覺得今天情況沒有變,香港的政府、商界對文化的態度有一點點的進步,但其實不是太明顯。真正比較有希望的其實還是什麼呢?底下的市民百姓。就是我剛才講的那些年輕人,他們的變化,他們開出一片新天地。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了我當年常講的一樣事情,我覺得我能夠為香港文化界做的事已經做完了,我想不到我還能做什麼,我盡力了。我該打的仗我打過了,那接下來該是下一代人去做。果然他們做到了我們當年做不到的事情,想到了我們當年想不到的事情。

相關焦點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除了「香港人」的本土認同外,最基本的身份認同還是「香港人」和「中國人」這兩種政治認同,長久以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徘徊與仿徨,被歷史事件左右,陷入迷失。近些年來,在心理和實踐上,香港青年一代,也出現國家認同弱化的現象。這種身份認同上的左右搖擺、心理和認知上的模稜兩可,恰好反映香港華人所處之境地、所經歷之歷史,港人身份認同的構建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指引,也有賴香港社會的覺悟。
  • 梁文道: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
    英國的愛國歌曲《Rule, Britannia》,我們固然不懂;甚至「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國名的確切涵義,我們也都不一定搞得明白──它怎麼又會簡稱「英國」呢?所以當年我們這些英甲球迷總會時不時地埋怨,點解蘇格蘭、英格蘭同埋威爾斯唔合組一隊出戰世界盃?後來我們都曉得,英國人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培育一套本土意識,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
  • 香港「去殖民化」的文化政治進路探究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從主權和法理等層面實現了「去殖民化」,但仍然面臨著社會制度、話語權方面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去殖難題,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殖民主義」問題已經演變為「後殖民狀況」,這使得殖民問題由單純的文化問題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香港「去殖民化」需重新確立國家認同,拒絕精神文化漂泊,掌握自己完整歷史的書寫權與話語權。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雖說「人各有志」,但這一波「移民潮」和「潛逃潮」確實反映不少香港人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政治忠誠相當薄弱。大量研究指出,這是殖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然而,除了不可抵抗的歷史原因之外,其實還有特區政府從未修正港人身份制度缺失的不作為。
  • 付今責:香港回歸20年,為何仍有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身份認同」。 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中,港英政府對香港居民保持「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持默許態度,到了殖民末期制定系列政策刻意弱化港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以香港本土群體歸屬來填補這方面的空白,所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逐漸上升。1997年的調查表明,香港本土的群體歸屬感接近內地同期的兩倍。
  • 《語言戰略研究》 | 侍建國:港式粵語及其身份認同功能
    二、由人口成分相對單一而產生的區域身份認同在粵語與英語的長期接觸中,有個社會文化因素必須看到,即在港英政府統治下港人的粵語還有一個作用——用它作為隔離港人文化與內地文化的手段。在港英政府150年的管制下,香港與內地主流文化脫節,逐漸形成了港人對「中文」和「中文口語」的自我認定概念。筆者把港人長期形成的相關概念的推衍分解為3個層次。
  • 熱點議題—後殖民時代亞洲的身份認同問題
    後殖民時代以來,亞洲某些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認同形成問題,是第四屆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參與本主題討論的學者都是對建構主義的身份認同(identity)理論有較為深入研究的專家,他們的精彩發言,引起了眾多列會者的共鳴與思考。
  • 香港回歸12周年:96%香港人認同"我是中國人"
    回顧短暫的12年歷史進程,香港社會在「變與不變」中迅速發展,其中一項明顯的變化,是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日俱增。  國民教育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廣泛認同自己的身份,其中多達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是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點。
  • 香港藝術家:為什麼如此實在
    前不久香港書展北京路演之後,本報記者又和梁文道通了一次電話,請他談談香港藝術家「何以低調」。在路演現場,資深媒體人梁文道一直強調香港藝術家的謙卑和低調,並表示深深為此感動。梁文道答道:「老實講,我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仍然給出一些思考。「或許這裡有歷史的原因。香港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和大陸、臺灣在文化上都存在一定距離。而英國人對香港又沒有採取一種嚴格的管控,結果香港形成了某種意識形態的真空。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藝術家擁有一種文化上的感性,對任何誇張的東西都抱有懷疑的態度,也不願意和高大、宏偉之類的字眼相聯。」
  • 港人國民身份認同危機從何而來?
    ,為香港學生製造愈來愈深的國民身份認同危機。英帝國主義伴隨殖民主義者,借著1842年「南京條約」、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以及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前後三條不平等條約,豪奪巧取整個香港、九龍及新界,殖民管治香港超過一百五十多年。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憑國家的綜合力量,採用鄧小平先生的睿識卓見,以「一國兩制」方式,聯同基本法,保證香港的穩定繁榮,收回主權。
  • 梁文道:香港人不喊「領導」,不喊「長官」,喊洋名
    香港作家梁文道。CFP 圖       「港大的錄取通知書不會叫我梁同學,他會叫Mr. Liang,香港小學老師叫學生就已經這麼叫,叫小孩都是叫什麼先生,所以這個情況下我不敢說香港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平等,我能說的是他們的那種身份階級意識比較淡薄。」
  • 香港各界歡迎居住證新政:體現中央對港人關懷
    中新社香港8月16日電(記者 李焯龍)國務院新聞辦1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辦法》)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對此,香港各界紛紛表示歡迎,認為居住證新政完善港人在內地的待遇,體現中央對香港同胞的關懷,有利港人到內地發展事業。
  • 港人直呼「等了很久」!香港通識教材改版,「今日香港」單元變動最大
    經過10個多月的檢閱及覆檢,香港多家參與「自願送審」的出版社於8月17日上傳了通識教材修訂後的勘誤表。由於此前通識科不設教材送審制度,導致香港市面上的教科書魚龍混雜,有些內容更是「辣眼睛」,涉嫌灌輸仇警、歪曲事實、立論主觀、美化違法等問題,堪稱「黃教材」。為改變此情況,香港教育局於去年推出專業諮詢服務,出版商可以把通識科教材送交教育局,由專業團隊提供意見。
  • 佔中之後丨香港德育與國民教育的反思與前瞻
    [內容摘要] 本文全面剖析了世人矚目的香港「德教科」抗爭運動的過程與原因,指出開設德育與國民教育科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不過,由於港人對於國民身份認同的距離感、殖民教育與愛國教育的鐘擺效應,特別是簡單的制度讚頌導致反感,使得教育議題演變成了政治社會事件。
  • 電影《綠皮書》的暗示和啟發:騷亂之際再談黑人的身份構建與認同
    黑人文化身份認同困惑是美國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它表現了生活在以白人文化為主導的美國社會中黑人對自身身份的認同迷惘。對於徘徊在兩種文化邊緣的美國黑人,種族主義二元對立的邏輯使其混雜的身份認同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與心靈扭曲。
  • 在香港不能理直氣壯「愛國」,豈非咄咄怪事?
    香港回歸祖國23年了,一所學校卻連表達「愛國」的自由都要被「攬炒派」剝奪,香港教育真是病得不輕。有位香港作家感嘆,今時今日,只要你不黃不黑,你就沒有說話的自由。70年前,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香島中學毅然升起五星紅旗,秉持愛國宗旨至今。
  • 專訪|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香港教育局如何向學生推廣《基本法》、《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增加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教育局對於公開違規老師資料有何看法? 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 通識教育已改革 教育界現時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通識科改革,早在該科目落實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前,社會上就有不同的爭論聲音。
  • 秘魯匠人:殖民文化下的自我認同
    秘魯匠人:殖民文化下的自我認同本刊記者/霍思伊 攝影/ROMAN JEHANNO在秘魯靜深的安第斯峽谷間和潮熱的亞馬遜雨林裡,有一群匠人,他們日復一日地勞作、飲食、但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後,開始壓制並改造這種傳統飲酒文化,因此,對秘魯人而言,吉開酒是他們確認自我身份的重要方式,也是其本土文化的象徵。在這個黃昏,當老奶奶凝視羅曼的鏡頭時,吸引羅曼的不僅是個體的目光,而是一種獨屬於秘魯匠人的有關性別、種族、國家和文化的觀念。
  • 專訪| 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香港通識教育問題爭論多年,應何去何從?香港教育局如何向學生推廣《基本法》、《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增加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對於公開違規老師資料有何看法?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教育界現時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通識科改革,早在該科目落實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前,社會上就有不同的爭論聲音。
  • 外交部:英國應放棄在香港延續殖民影響的幻想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董雪、朱超)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就英國外交大臣拉布發表涉港不當言論答問時表示,英國應放棄在香港延續殖民影響的幻想。針對拉布有關言論,中方已向英方提出嚴正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