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國民身份認同危機從何而來?

2021-02-20 港評

來源:獨家

(ID:dujiazero)

作者:何漢權

十年前的通識教育科的制訂,舉目無一國,為香港學生製造愈來愈深的國民身份認同危機。

中國近代的歷史,刻上極其苦難痛傷的一章,列強對我國的橫侵肆略,霸佔不少的篇幅。英帝國主義伴隨殖民主義者,借著1842年「南京條約」、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以及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前後三條不平等條約,豪奪巧取整個香港、九龍及新界,殖民管治香港超過一百五十多年。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憑國家的綜合力量,採用鄧小平先生的睿識卓見,以「一國兩制」方式,聯同基本法,保證香港的穩定繁榮,收回主權。

歷史來去,一國兩制以創造性的思維,在主權回歸的大前提下,既保證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獨特地位,亦讓西方的文化、經濟乃至政治的影響力,留有多元發展的空間,本可更開拓多元多贏的局面。

然而,九七回歸至今二十多年的生活驗證,外部勢力並未有真正如實踐行一國兩制,倒是不甘雌伏,不斷製造事端,今日祭出「BNO」持有人及家屬可移居英國,盡現狼相。而一些企圖多攬選票的政黨政客又是從混亂中作動,而慣於香港生活方式的不少市民,連特區政府內不少公務員,對一國亦漸趨麻木,總匯合流,使得一國兩制賦予愈大的自由,對一國的主權莊嚴是愈大的不尊重。

而十年前的通識教育科的制訂,舉目無一國,為香港學生製造愈來愈深的國民身份認同危機。通識科目標如高舉批判能力、提倡超越事實、不設教科書等舉措,使得該科日趨濃濃的政治化,又提倡一正一反似是而非的思考定論,結果是西方國家發展就是「正」,中國任何的政策落實都是「反」!

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2012年的非法佔領政府總部,2014年79日非法佔中,2016年的旺角磚頭暴動,乃至觸目驚心的2019整年的打砸搶燒的大面積暴力事件發生,能與香港的教育無關嗎?又與講求事事批判,民族與國家認同也要正反論述的通識教育無關嗎?

2014年非法佔中

如今,教育局終於認真面對問題,以果敢的、負責的專業態度,改革內容臃腫,漠視正面認識國家的通識教育科,由六大單元刪減成三個主題,此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下的中國」,以及「互聯互通的世界」。

筆者認為,這是從學生學習為本,以回應一國兩制的香港教育改革的轉捩點,香港東西文化薈萃,內地與香港是血濃於水,血脈相連,新的學科設立,鑄造香港、國家、世界一體。習主席在公開場合,曾鏗鏘有力說出:「今日之中國,不單是中國之中國,而是世界之中國」。顯然,這是中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

圖:文匯報

特別再一提的是,在香港學生的學習,如不通往認識國家發展之路,逆向而行的話,將是死路一條,不是嗎?教學專業工作者,不無責任嗎?

(作者現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教育評議會主席、風採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及同心教育基金會長。常就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教育等課題在各大報章撰文,以及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亦為信報、星島日報等媒體之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香港人對於自己的身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知。在九七回歸後,隨即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香港在大陸支持下挺過亞洲金融風暴,次年單一的「中國人」認同首次高於單一「香港人」認同;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激增,民族自豪感愈發強烈;2003年的香港人SARS危機,香港人患難與共,「香港人」的本土認同也有相當的提升。
  • 專訪|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香港教育局如何向學生推廣《基本法》、《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增加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教育局對於公開違規老師資料有何看法? 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 通識教育已改革 教育界現時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通識科改革,早在該科目落實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前,社會上就有不同的爭論聲音。
  • 專訪| 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香港教育局如何向學生推廣《基本法》、《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增加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對於公開違規老師資料有何看法?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
  • 香港回歸12周年:96%香港人認同"我是中國人"
    回顧短暫的12年歷史進程,香港社會在「變與不變」中迅速發展,其中一項明顯的變化,是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日俱增。  國民教育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廣泛認同自己的身份,其中多達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是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點。
  • IPP舉辦「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及身份認同」研討會
    2020年8月28日,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舉辦了「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及身份認同 鄭永年教授 郭正林教授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華南師範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學者分別就香港青年身份認同的變遷
  • 梁文道談香港殖民文化:港人不認同大不列顛身份
    我覺得殖民文化遠比一般人所講的複雜,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就是一個殖民地的人民被教育成了要認同殖民國,不認同自己本來的身份;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地的被殖民者非常欽佩、崇敬、仰望殖民者;我們都以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者把自己的一套東西帶來本地,使得本地的這個文化徹底地被改造,乃至於接近了殖民者自身的文化。這三點都是錯誤的。
  • 佔中之後丨香港德育與國民教育的反思與前瞻
    要理解和反思「認同危機」,我們必須將「青年」作為思考的切入點,不僅因為他們是這場運動檯面上的主角,更因為他們代表著香港乃至中國的未來。本專題精選五篇文章,內容涉及與青年有關的教育、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以期引發「後佔中時代」的有益思考。今天推送第三篇文章,其中梳理了香港國民教育的簡短歷史,並就國民教育的重要性、發展機遇及社會基礎展開分析。
  • 英格蘭人遇身份認同危機:英格蘭人還是英國人
    英格蘭人遭遇身份認同危機  本報特約記者 宋利城  英國主要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組成,蘇格蘭人、愛爾蘭人以及威爾斯人各有各的風俗習慣、保護神,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很清楚。惟獨英格蘭人遇到了身份認同危機,下面的問題常讓他們感到困惑:「我是誰?我的身份認同是什麼?難道喝茶、打板球、罵罵英格蘭多霧潮溼的『鬼天氣』就是英格蘭人的特性?」
  • 香港教育局推出小學生適用國歌國旗故事繪本 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教育局近日推出小學適用的《我們的國旗、國歌和區旗》有聲故事繪本,鼓勵家長與子女一同閱讀,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總臺記者 周偉琪 金東)(編輯 何肖南)
  • 【反分裂研究】國家認同危機與認同政治——國家統一的視角
    [5]因此,認同可被視作倡導者的社會規範,決定接納和排斥的進程,即「誰是,誰不是」。認同的目的性和實用性決定它可以由構建而來。塞繆爾·亨廷頓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認同都是建構起來的概念。人們是在不同程度的壓力、誘因或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認同。」
  • 《語言戰略研究》 | 侍建國:港式粵語及其身份認同功能
    提 要 本文從語言、社會的角度分析港式粵語對港人的區域身份認同作用。表現在4個方面:由言語社區的高度一致而產生的區域身份認同,與內地的高度區域互動,港式粵語對英語詞彙語音上的兼容性,粵語裡保持了一批古漢語詞彙。
  • 香港各界歡迎居住證新政:體現中央對港人關懷
    對此,香港各界紛紛表示歡迎,認為居住證新政完善港人在內地的待遇,體現中央對香港同胞的關懷,有利港人到內地發展事業。當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見傳媒時對中央出臺《辦法》表示歡迎,認為《辦法》具突破性,回應了香港居民和團體的長期訴求,相信居住證新政肯定會受港人歡迎。她對中央政府過去1年陸續推出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的措施表示衷心感謝。
  • 香港婦協顧問伍淑清:港青年亟須樹立國民身份認同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外媒稱,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長女伍淑清就香港局勢和美心受攻擊一事接受採訪時說,香港商界懼怕打擊不敢發聲很可悲,並認為香港青年的國民教育需兩代人才能解決。伍淑清還說,香港教育界應著力培養青少年樹立國民身份認同,認識到自己是在香港生活的中國人。不過,國民教育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她認為香港青年的教育問題,可能需要兩代人來共同解決。
  • 分析:亞洲世紀到來加劇澳大利亞身份認同危機
    分析:亞洲世紀到來加劇澳大利亞身份認同危機 2012年08月29日 08:5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亞洲世紀」的到來顯然加劇了澳大利亞的身份認同危機。澳大利亞應該如何迎接亞洲世紀?澳政要、學者、工商以及社會各界無不積極參與這一大討論。  有識之士呼籲,亞洲世紀不再是遙遠的明天,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澳應搭上亞洲經濟增長的快車,如不做出大幅度的政策調整,將錯過這一歷史機遇。澳總理吉拉德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比競爭者更接近於世界上增長最快、經濟動力最強大的地區。」
  • 香港教育局:改革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他指出,該課程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的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教育,也包括法治。此外,該課程還將提供內地考察的機會,令學生可以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最後還會為這科設立適用書目表,即是有經審批的教科書。  記者 範思憶 香港報導 責任編輯:【張一凡】
  • 香港教育局將優化通識科 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中新社香港11月26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6日就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教育範疇措施會見記者,他宣布一系列優化通識科學習和考試安排,包括將冠以新科目名稱、考試僅設合格和不合格、設立適用書目表等,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 【賣家故事】「身份認同危機」誘發思考,黑人玩偶商機欲趕超芭比
    2007年,Okoya推出了Queens of Africa系列,因為他沒辦法為侄女找到黑人娃娃,女兒的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也影響著Queens of Africa系列的推出。 他說:「當時女兒還很小,她說希望自己是白人,我意識到她正經歷著身份認同危機,於是我試圖找到原因。我經常給她買白人娃娃玩偶,從來沒想過女兒身份認同危機竟然來自這些。」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反修例風波觸動北京親手制訂《港區國安法》,此舉原為填補國家安全漏洞,卻引發部份港人萌生移民念頭;與此同時,英國不斷為俗稱「BNO」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擴充入籍權利,當地內政部預料至年底將有超過73萬人持有。雖說「人各有志」,但這波移民潮確實反映不少港人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政治忠誠相當薄弱。
  • 將重點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楊潤雄指,通識科會重視培養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也會加入學生到內地考察的內容。他表示,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身份認同很重要,也非政治議題,但政府不會逼學生參與,最終如何推動要視乎課程發展議會的建議。通識科的這幾項改革措施,業內人士怎麼看呢?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橙新聞》訪問時指,通識科的多項改革,不少都是教評會多年來所爭取,所以教評會都很支持教育局的決定,並希望教育局能用一年時間,把有關改革措施全部上馬。
  • 《綠皮書》:種族歧視、階級差異,遠不及身份認同危機引起的焦慮
    這是一部節奏歡快的幽默公路片,表面裝著種族歧視與階級差異,內核卻是謝利內心對身份認同危機帶來的惶恐不安與焦慮。種族歧視:黑與白種族歧視在美國一直是熱議的話題。而且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屢禁不止。身份認同危機:冷與暖謝利是孤獨的,寂寞的。託尼從窗戶上看到他的兩個搭檔正在與女人調情說笑之時,謝利舉著一杯酒,一副落寞的神情。當謝利入駐黑人旅館時,他一個人默默地坐在那裡深思,旁邊的黑人邀他一起玩牌,他一臉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