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月十五傳統節目
農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叫燈節。夜晚,張燈結彩,遊賞觀燈,各行業團體及商號組織燈會,展示各類彩燈。彩燈中有龍燈、魚燈、走馬燈、蓮花燈、船燈、貨郎鼓燈等,花樣繁多,在展示各類彩燈的同時,兼出旱船、高蹺、舞獅等遊藝,加上煙花爆竹,甚是熱鬧。
民間多用面蒸成燈盞,放在門墩、雞窩、牛屋、糧囤、井臺、糞堆、石磨、石磙等上面,面中心杵一窩,窩內倒上食油,放一線捻點燃,元宵之夜,整個村落簡直成了燈的海洋。紅薯面做的燈稱鐵燈,玉米面或大豆面(南陽民間俗稱黃豆面)做的稱金燈,小麥麵做的燈稱銀燈。元宵夜放完燈之後,面燈盞可食,據說可治療牙疼病。鄧州等地民間的兒童常將破舊笤帚疙瘩於元宵晚間點燃,拋擲掄動,猶如飛火流動,煞是壯觀。
二、近些年元宵節活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各地流行元宵燈展,燈節愈發顯得熱鬧。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歷來傳說較多,各地不一。南陽民間普遍認為,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別愛好樂、人、燈。正月十五這天三官一同從天而降,「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世人紛紛張燈結彩迎接三官下凡賜福,於是在民間形成了鬧元宵的風俗。南陽民間燈節時間三天,正月十四上燈叫開燈,正月十五叫正燈,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七叫落燈。
燈節裡,所掛的燈多為吉祥燈。置身於元宵之夜,會使你感到奇花異卉鋪天蓋地,火樹銀花流金溢彩,晶瑩剔透輝煌如晝,異彩紛呈,目不暇接文南陽在元宵這一日除了一些求吉祈福的習俗和文藝踩街活化動外(文藝踩街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在娛樂廟會等章節中作敘書述),還要吃湯元。
湯元又稱為湯圓,乃因用糖做成之意。元宵節吃湯元,始於宋代。「元宵節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浮圓子即湯元。「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澄沙糰子……十般糖之類。」從湯元的製作來看,開始時是用糯米做成的圓球,不用糖作餡,而是把糖放在湯裡。南宋時,才開始用乳糖作餡,稱為乳糖元子。後來湯元品種發展迅速,食用方式多樣,既有帶餡的,亦有不帶餡的,既可煮食,亦可炸食,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元宵節在南陽民間還有「躲燈」的習俗。所謂「躲燈」,指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夫妻相攜到嶽父母家過元宵節。至今在個別鄉村仍然相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