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成都青羊宮中元普度法會。
江上河燈
道士洑河燈也稱「荷燈」,不是取「河」「荷」諧音,而是這種燈的底座用油光紙做成蓮花瓣形,故而稱之。河燈既可盛油,又可浮水,恰如凌波仙子,碧玉搔頭落水中。
道士洑鎮在中元節放河燈,有它的由來。道士洑地處盤渦百折的洑水之畔,此處江面,驚濤瀅回。在長江上遊落水溺亡者,多會在此洄流中浮出水面。培德堂澇江會人員,均會將屍體打撈上岸,入棺就地安葬。此地,便多了遠離他鄉的孤魂野鬼。放河燈,普渡孤魂野鬼,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夕陽西下之時,西塞山披上晚霞的彩衣,道士洑鎮邊的長江裡一會兒金黃,一會兒暗紫,一會兒半紅,一會兒紫檀。那時,道士洑附近「九廟一觀」裡的道士,亦步亦趨,匯集在武聖宮前,肩扛招魂幡,手持打擊樂,列隊前往道士洑鎮東頭江邊碼頭。碼頭邊,已有專船等候。船首擺設有香案,船桅上懸掛著已點亮了的七星燈。江岸邊,匯集著等候的道士洑百姓。
道士們登上船舶。當夜色拉下帷幕,鑼鼓齊鳴,主祭道士隨即焚香、燒紙、作法,誦唱賑濟經文:「孤魂飄蕩不記秋,暴露真形誰與收;節界三元不濟世,時逢佳境少追修……」
船舶緩緩離岸行駛。左右船舷各有三名道士,一人向河燈添加菜油,將其點燃;一人手捧點亮河燈,小心放入水中;一人向河燈後頭水面上,拋撒米粥。河燈悠悠,「照幽冥之苦,超渡孤魂之意」。
賞燈的眾人,依據河燈漂浮狀況,判斷亡魂得救與否。燈在水中旋,觀者出冷汗,小鬼纏住燈,亡魂難安生;燈在水中沒,亡魂得解脫,轉世投胎了,來生不作惡;燈隨江水流,天國在招手,亡魂到彼岸,終於獲超渡。放河燈,放一河祈福,放一江思念。
江水走河燈走,燈映江水亮幽幽,抬頭仰望空中月,低頭月在江中遊。此情此景,很多人想起了逝去的親人,不禁忍不住失聲痛哭。他們口中叨念著故去親人的名字,眼中泛起了閃閃淚光。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而各家的孩子,天真可愛,呼伴結群,遊逛街市。七月十五之夜,江中河燈蕩碧波,岸上燭光滿鎮街,出遊不計程途遠,歸去方知夜幾更。乾隆皇帝在《中元觀河燈》描寫了放燈之舉:「太液澄波鏡面平,無邊佳景此宵生。滿湖星鬥涵秋冷,萬朵金蓮徹夜明。逐浪驚鷗光影眩,隨風貼葦往來輕。泛舟何用燒銀燭,上下花房映月榮。」他盛讚了人們在中元節漂放河燈時「滿湖星鬥」的「無邊佳景」,天下都是他的家,他吟唱的何嘗不是道士洑放燈的場景?!
道士洑放燈,過去一般是商辦官助,到上世紀50年代末,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春節、中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中元節又回來了,並與這個時代協調、和順地契合著節拍。
道士洑放河燈,是一種宗教儀式,目的是「渡出冥孤獨之魂」,也是一種驅鬼活動。它以齋孤、普渡的形式,使孤魂野鬼有一種安慰,以免擾亂活人,保證祭祖的正常進行。它同時伴隨著另一種活動,那就是對無主孤魂的祭奠。人們在祭祀過祖先後,要在十字路口或野地裡焚燒冥銀,其直接用意在於,讓無主孤魂在人們構想的陰間社會衣食有著,不至於因為太窮而搶奪自己祖先的財物,使冥界的祖先生活平安,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心情愉快。這種以祖先為中心的善,客觀上就是要建立冥界的和諧共處的秩序。善者,美與好的集中體現,有完善及友好親善之意,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