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
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比方說飯前,需酒三巡,以表祖先宴畢,然而合家在團坐,共進節日晚餐等。那時,民間百姓在七月初七日時就要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將先人的魂魄接回家中,每日,早、中、晚,向先人供奉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過完中元節將先人送回為止。
然而,這些形式畢竟充斥著迷信色彩,於是發展到現在,民間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的活動形式與認知,但保留了祭祖的形式,以此作為對祖先的緬懷與紀念。雖然該節起初充斥迷信,但也有其可取之處,那就是對古今倡導「孝道」的認可,故而中元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祭祖活動保留是可以接受的。
中元節,起源可追溯於上古時代,是上古祖先崇拜自然與對農事豐收的產物。古時,百姓認為農事的豐收來自於神靈的庇佑,加之認為,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這天更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好日子,故而百姓在這天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並期待庇佑來年有好收成。
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辭,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道教認為七月半(中元)是地官誕辰日,是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在這天將會放出全部鬼魂,使得家家戶戶的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久而久之,便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之為「中元節」,至唐朝,一個高度推崇道教的時代,中元節興盛,如此,「中元」之名便逐漸被固定為七月半的節日之名,且節時定於七月十五日,並延續至今。
中元節,有許多習俗,比方說:祭祖、燒紙、祭祀土地、吃鴨子、跳天燈、放河燈等,由於各地文化稍有偏差,故而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俗話說「十裡不同風, 百裡不同俗」,便說的是風俗不同地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列位,貴方所在寶地不知有何習俗,不妨說來一聽。(文:悔昔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