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節,
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
祖先信仰、秋嘗祭祖,
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又稱
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
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
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直相沿迄今。
佛教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盂蘭盆」原意為「救倒懸」,意指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古人常把對農事的豐收,寄託於神靈的庇佑。七月半,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祈祝來年好的收成。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都是中元節重要的節日習俗。
無論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亦或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核心都離不開祭祀祖先、祈福平安。
七月半酒
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備足食物,供奉美酒,祭祖祀亡魂。
在《尚書酒詰》中,酒為祭祀而釀造。祭祀祖先,開宴飲酒,也有講究,需要以專用的器皿盛酒。
古人言,「天上人間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酒被比作「玉液」、「甘露」,是非常珍貴的飲品,用以表達祭祀者的虔誠與崇敬。
隨著時代的變遷,酒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含義,但是以酒祭祀祈福,依舊是貫穿古今的傳統習俗。
以酒祭祀,慎終追遠,
是對祖先和歷史的敬重和緬懷;
以酒祈福,歲歲平安,
是對現實生活的美好祈願和期待。
祈福
點一盞心燈普渡祈禱,備幾許美酒追思故人,
中元節,願你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