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2020-12-22 板城酒業

七月半,中元節,

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

祖先信仰、秋嘗祭祖,

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又稱

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

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

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直相沿迄今。

佛教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盂蘭盆」原意為「救倒懸」,意指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古人常把對農事的豐收,寄託於神靈的庇佑。七月半,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祈祝來年好的收成。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都是中元節重要的節日習俗。

無論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亦或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核心都離不開祭祀祖先、祈福平安。

七月半酒

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備足食物,供奉美酒,祭祖祀亡魂。

在《尚書酒詰》中,酒為祭祀而釀造。祭祀祖先,開宴飲酒,也有講究,需要以專用的器皿盛酒。

古人言,「天上人間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酒被比作「玉液」、「甘露」,是非常珍貴的飲品,用以表達祭祀者的虔誠與崇敬。

隨著時代的變遷,酒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含義,但是以酒祭祀祈福,依舊是貫穿古今的傳統習俗。

以酒祭祀,慎終追遠,

是對祖先和歷史的敬重和緬懷;

以酒祈福,歲歲平安,

是對現實生活的美好祈願和期待。

祈福

點一盞心燈普渡祈禱,備幾許美酒追思故人,

中元節,願你一切安好!

相關焦點

  • 中元節|祭祖惦憂思
    秋高氣爽一提起七月半的鬼節空氣中似乎又多了一絲涼意中元節到底是什麼?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就是表達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這一天大多數都是去祭祖有的遠離故土的遊子會在朝向家的地方進行祭拜不管身在何方,心永遠在牽掛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前二天,就有聽朋友說,說是要到鄉下去過「七月半」。今天看到這一信息與視頻,心中頓時一驚,百度上搜索『中元節』,恕我無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說的「七月半」「做半段」與百度上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一個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節,就是明天(2018.08.25)了。
  • 祭祖、團聚:漫話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相傳, 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裡,地獄之門大開,鬼魂四出,民間有「七月半,鬼亂串」的謠諺。俗謂人死後靈魂不滅,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無祀者容易飄蕩為害。據說,如果親人死去不足一年,他的家人在這一天把兩片綠葉放在眼睛上,就有可能看到自己已故的親人。   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死後升天為神,下地為鬼。
  • 先秦民間秋嘗祭祖的「七月半」因何演變為鬼節「中元節」?
    中元節的前身是我國上古先秦時期的「七月半」,「七月半」設在農曆7月14日,其內涵是在初秋時節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祀祖先。祭品為當年收穫的新米,意在向祖先報告今年的收成。因為先秦古人認為農事作物的豐收得益於祖先神靈的庇佑。
  • 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
    摘要: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又過去了一大半。進入八月份也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就是「中元節」。在有些地方也叫它「七月半」,或者是鬼節、施孤,佛教稱它為「盂蘭盆節」。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其也和清明、重陽節、除夕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在中元節期間有祭祖、放河燈、燒紙錠的習俗。那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哪一天,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什麼說法嗎?在中元節前有「上元節」,後面有「下元節」。
  • 建甌人這幾天忙碌的事情-七月半·祭祖燒紙
    一、什麼叫「七月半」? 「七月半·祭祖燒紙」——建甌民間的一種過中元節風俗。 建甌民間傳統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謂「七月半」。時間段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家家戶戶祭祖先、燒紙錢。
  • 民俗七月半-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這邊的民俗稱之為「七月半」,也有玩笑說是「鬼節」「施孤節」什麼的。在這一天裡,是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廟請老菩薩的。
  • 中元節的十二個傳統文化!
    祭祖惦憂思 中元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 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 七月半為什麼是鬼節 中元節最大的傳統便是祭祀
    明天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民間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說鬼節,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明節了,七月半是怎麼成為鬼節的呢?   中元節在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七月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並稱為我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 您知道農曆七月半的說法嗎?給您說說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日習俗主要是祭祖、放河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 其實,真實的七月半——「中元節」跟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我生長於閩東,在農村見證了「七月半」曾經的氛圍。01「鬼節」的名稱有好幾個:盂蘭盆會(佛教)、中元節、祭祖節、七月半、地官節等名稱。而且,在閩東,人們還賦予了七月半一個非常獨特的名字——「公婆節」。曾經的中元節時間跨度非常長!從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十五結束,時間長達半個多月。能與之相比的只有春節。祖輩們在農曆六月二十九晚上開始,家裡就點長明燈。
  • 七月半是什麼日子 民間中元節傳說禁忌多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會,潮汕人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
    中元節,潮州人稱為「七月半」,原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民間按例要祭祖,並用新米等祭供,意在向祖先躬告秋成。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七月半過後天氣開始轉涼,祖先亡魂也須添衣了,所以潮人祭祖,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 七月半,祭親友,拜先祖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明日中元節,農村老人說「七月半禁忌多」,有哪些禁忌?有道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明天就到了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中元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被人們叫做「七月半」、「祭祖節」等等,是我國四大祭祖傳統節日之一,其他三個祭祖節日分別是除夕、清明和重陽。作為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的中元節,各地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動,比如中元普渡,相傳七月半是陰陽交替的節點,所以在一進入農曆7月,鬼門將會打開,群鬼會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等到七月最後一天,鬼門將會重新關閉,群鬼又會回到陰間,所以在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這個期間,人們會用糖餅、水果等祭品來祭祀群鬼,祈禱一家人全年平安順利。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