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七月半-中元節

2020-12-22 騰訊網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這邊的民俗稱之為「七月半」,也有玩笑說是「鬼節」「施孤節」什麼的。在這一天裡,是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廟請老菩薩的。感謝土地老爺年年保佑這一方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口平安,主要是有歡慶小秋收的意思。

這「七月半」小秋收,要請土地菩薩是有講究的。土地土地,五穀土中出,民以食為天。因為土地爺神職專一,只分管農業生產這一塊,「保此方風調雨順,佑斯地物阜民康」,這請的也就是此地的衣食父母官了。又因為他在神界官位墊底,只能大致管到方圓五裡地,所以也就有了在我們鄉下,各處村頭路邊都能時常見到有土地廟的事。幾乎是各村都有一座的,廟裡也都是一直由本村的土地老爺帶著老伴,常年地在盡職盡責地辦公。果然雞犬之聲相聞,二老也是官本位,不去管那鄰村閒事的。

現在鄉下的土地廟,好象特別地多又顯眼。但這也並非是人為添加的事,也都還是在以前的老廟基上「重修廟宇、再樹金身」起來的。又使周邊環境優美,這就讓人覺得到處都是有土地廟了。想那土地老爺和老伴現在心情好,相由心生,老來的相貌也就好。慈眉善目,和藹安祥,給人一種仿佛見到了本村老人的親切。

一般的神仙是不帶老伴上班的,人們把這土地爺老倆口同時修成這樣,大慨也有敬畏土地神靈,就是在敬畏衣食父母的意思吧。在鄉下「七月半」請土地神,應該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了。除了有歡慶小秋收的喜悅成份以外,家裡有孩子在上高中的,有兒女在外打工創業的,有駕車、行船、做生意開店的,等等,他們是都要在這天辦葷素碗、帶好酒來大祭拜的。他們在虔誠地靜待神靈,在默默地訴說著心裡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當然,這鄉下各村的土地廟香火,在平時也都是很興旺的。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那些大媽老奶奶們也是頭天就準備好香燭果品,第二天一大早就結伴來請的。還有家裡臨時有事的,要請土地爺暗中幫忙順利的,也都會不安日期地來請。所以,這土地廟門前的煙花爆竹的紙屑,也都是常看常新的。想這土地爺老倆口子,雖然管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日常小事,比不得名山廟宇裡的大菩薩進項寬裕,但在鄉下老人低糖少鹽開銷少,小日子也還是能過的。

這「七月半」為本土文化,是從梁代起就有的。道教曾借它弘揚教意「解脫」,佛教曾借它弘揚佛法「普度」。千百年來,它與除夕、清明、重陽同為中華傳統祭祖的大節。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這「七月半」卻一直在不溫不火地傳承著,好像在人們的心目中,又並沒有清明節祭祖那麼重要。而今天在民俗中,早已是演變成只剩有祈福這一層意義了。這大慨是「七月半」又叫「鬼節」,人們是在敬鬼神而遠之吧。

好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也把「七月半」這種文化底蘊,重新列入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使它又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與除夕、清明、重陽同為華人祭祖的節日,得以名正言順地傳承下去。

我想這老祖宗能傳承下來的東西,一定會有它的道理和內涵的,不然國家也不會重視它的。因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都是在情理之間進行的。我們說請土地菩薩的這種行為就是情,也是世道;求他保佑一方水土平安這就是理,也是人心。我們是平凡人,平凡人過日子也自有平凡人的美好心願,而要讓這種美好的心願有個值得信賴的寄託之處,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乎世道人心的。芸芸眾生本性純樸,雖境界不同舍取萬殊,但無可厚非生活甜實。

當然,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現在的年輕人是早已不做這事了。不過他們又是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們對這事的心態又顯得有些曖昧,都是在抱著不參與也不反對的態度。耳濡目染,在心裡是打上了烙印的。明白這種民風民俗,是一種敬畏生活的表達方式。也許當他們「走天涯」老來閒了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在他鄉也把這事撿起來,兢兢業業地做下去。可以說有些傳統文化,就是以這種方式傳承下來的,也必將要以這種方式繼續地傳承下去。

世上萬事萬物皆成情,萬事萬物又皆成理。以情為序,探幽發微;以理為本,勾連融合。情能和諧社會,溫曖人間;理能引領一切,冷靜向前。心安就是對情和理的最好的處理方式,過「七月半」,這是一件關於世道人心的事,也是一種傳統的文化。鄉風民俗,不可否認它豐富多彩了人們的生活,不是一句淡淡的「封建迷信」就能鄙薄得了的。

相關焦點

  • 「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前二天,就有聽朋友說,說是要到鄉下去過「七月半」。今天看到這一信息與視頻,心中頓時一驚,百度上搜索『中元節』,恕我無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說的「七月半」「做半段」與百度上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一個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節,就是明天(2018.08.25)了。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村老人:「七月半」禁忌多,有道理嗎?
    在民俗,每一年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是一年一度的四大拜祖傳統民族節日之一,其他三個傳統節日各自為除夕夜、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又被稱作「鬼節」、「七月半」、「七月十五」、「孟蘭盆會」等。流傳中元節這一天陰曹地府會開啟大門口,便於先人到世間找尋親人。健在的後代會提早到先人墳前燒紙叩頭;一來是為給先人指引方向,二來是為祈禱庇護子孫後代,以添福免災;三來是為防止先人急需用錢而找美女屍體不便。就算是忙得不相往來,很多人都不容易忘掉中元節前拜祖一事,確實走不開必須在向著先人墳上的方位燒些冥幣。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七月半),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還是迷信
    今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把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不過每個地方對於這一天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西南成都一些地方,他們過得7月13,也有些地方過的是今天7月14,多數地方是過7月15的。那麼在這一天祭祀燒紙,是屬於民俗還是迷信呢?我個人覺得在7月半這一天,祭祀先人燒紙,可能確實是在現今不太妥當,有更文明、更安全的方法。但要講祭祀先人,是迷信就有些過了,應該是屬於民俗才對。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農曆七月的民俗與禁忌
    快要到農曆七月了。農曆七月在中國被稱為「鬼月」。相傳農曆七月初一這一天,陰間的鬼門將會打開,一直持續到七月三十才再度關閉。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元節,也稱七月半。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官的誕辰分別是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和下元節(十月十五)。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2020年中元節是哪一天:9月2日,星期四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細數「七月半」中元節習俗 「鬼節」禁忌要小心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2013年8月21日是「中元節」,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細數中元節的習俗和「鬼節」的一些禁忌。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這天陰氣較重,那麼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你知道在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嗎?
  •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2020-08-29 1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月半能出去玩嗎 民間為什麼說中元節不能出門?
    根據民間的傳說,七月半中元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所以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出門,不過這畢竟是古代的傳統,想要現代的年輕人不出去玩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也有人會有這樣的疑慮,七月半真的不適合出去嗎?   根據民間的說法,據說,在這段期間,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找些好吃好喝的。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農村老話:「七月半沒事別往河邊站」是什麼意思?中元節有啥講究?
    七月半是中元節的一個稱呼,因為這一天是七月十五,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七月半,不同的地區稱呼也有所不同,有著祭祖節、盂蘭盆節等多個稱呼。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的產生應該是屬於融合了民間風俗與道家及佛教文化為一體的節日,最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有了祭祖的傳統,因為這個時期真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將最新鮮的食材食物供奉給祖先,希望祖先保佑家人的健康和來年的豐收。
  • 民俗│中元節雜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溫江史志,ID:JXJ-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到小區公告欄張貼的「中元節文明祭祀倡議書」,才發現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又臨近了。中元節是川西民間重要的祭祀節日,從七月十二起到七月十五中元期間,舊時有著系列的民俗活動。溫江中元節都有什麼習俗呢?我們先來看看歷史記載吧:十四日抵暮,備羹餃、茶酒、冥錢,致祀祖先。十五日例應致祭北壇無祀鬼神,其祭品、迎神等項,照前清明例舉行。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這些民間習俗和飲食習慣你還記得嗎?
    明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了,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有些地方叫「鬼節」。人們都會在這一天來祭奠已故的親人,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錢這麼簡單,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祖輩傳下來的民間習俗,比如祭奠祖先時需要注意哪些?祭奠的食物有什麼講究?
  • 潮汕民俗農曆七月傳統節日多
    中國經濟導報網 記者羅勉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民俗專家了解到,時值農曆七月,這是一個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民俗活動較集中的月份,七夕演繹愛情神話、公婆生祈求小孩平安,成人禮「出花園」、七月半「祭孤」……這些節日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釋放出濃重情感與意義。潮汕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民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 中元節應該注意這些方面,才能好好的闢邪~七月半和清明節的不同之...
    2017年中元節馬上就到了,中元節又被稱為中元節,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在七月半這天我們應該注意什麼?鬼節這天需要如何闢邪?接下來,讓我們趕緊看看吧。鬼節如何闢邪:闢邪寶典祭祀鬼魂據說中元節這天正是鬼門關大開的時候,眾鬼可以出遊人間。所以為求心安理得,不少人都會在中元節當天進行祭祀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