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這邊的民俗稱之為「七月半」,也有玩笑說是「鬼節」「施孤節」什麼的。在這一天裡,是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廟請老菩薩的。感謝土地老爺年年保佑這一方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口平安,主要是有歡慶小秋收的意思。
這「七月半」小秋收,要請土地菩薩是有講究的。土地土地,五穀土中出,民以食為天。因為土地爺神職專一,只分管農業生產這一塊,「保此方風調雨順,佑斯地物阜民康」,這請的也就是此地的衣食父母官了。又因為他在神界官位墊底,只能大致管到方圓五裡地,所以也就有了在我們鄉下,各處村頭路邊都能時常見到有土地廟的事。幾乎是各村都有一座的,廟裡也都是一直由本村的土地老爺帶著老伴,常年地在盡職盡責地辦公。果然雞犬之聲相聞,二老也是官本位,不去管那鄰村閒事的。
現在鄉下的土地廟,好象特別地多又顯眼。但這也並非是人為添加的事,也都還是在以前的老廟基上「重修廟宇、再樹金身」起來的。又使周邊環境優美,這就讓人覺得到處都是有土地廟了。想那土地老爺和老伴現在心情好,相由心生,老來的相貌也就好。慈眉善目,和藹安祥,給人一種仿佛見到了本村老人的親切。
一般的神仙是不帶老伴上班的,人們把這土地爺老倆口同時修成這樣,大慨也有敬畏土地神靈,就是在敬畏衣食父母的意思吧。在鄉下「七月半」請土地神,應該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了。除了有歡慶小秋收的喜悅成份以外,家裡有孩子在上高中的,有兒女在外打工創業的,有駕車、行船、做生意開店的,等等,他們是都要在這天辦葷素碗、帶好酒來大祭拜的。他們在虔誠地靜待神靈,在默默地訴說著心裡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當然,這鄉下各村的土地廟香火,在平時也都是很興旺的。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那些大媽老奶奶們也是頭天就準備好香燭果品,第二天一大早就結伴來請的。還有家裡臨時有事的,要請土地爺暗中幫忙順利的,也都會不安日期地來請。所以,這土地廟門前的煙花爆竹的紙屑,也都是常看常新的。想這土地爺老倆口子,雖然管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日常小事,比不得名山廟宇裡的大菩薩進項寬裕,但在鄉下老人低糖少鹽開銷少,小日子也還是能過的。
這「七月半」為本土文化,是從梁代起就有的。道教曾借它弘揚教意「解脫」,佛教曾借它弘揚佛法「普度」。千百年來,它與除夕、清明、重陽同為中華傳統祭祖的大節。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這「七月半」卻一直在不溫不火地傳承著,好像在人們的心目中,又並沒有清明節祭祖那麼重要。而今天在民俗中,早已是演變成只剩有祈福這一層意義了。這大慨是「七月半」又叫「鬼節」,人們是在敬鬼神而遠之吧。
好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也把「七月半」這種文化底蘊,重新列入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使它又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與除夕、清明、重陽同為華人祭祖的節日,得以名正言順地傳承下去。
我想這老祖宗能傳承下來的東西,一定會有它的道理和內涵的,不然國家也不會重視它的。因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都是在情理之間進行的。我們說請土地菩薩的這種行為就是情,也是世道;求他保佑一方水土平安這就是理,也是人心。我們是平凡人,平凡人過日子也自有平凡人的美好心願,而要讓這種美好的心願有個值得信賴的寄託之處,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乎世道人心的。芸芸眾生本性純樸,雖境界不同舍取萬殊,但無可厚非生活甜實。
當然,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現在的年輕人是早已不做這事了。不過他們又是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們對這事的心態又顯得有些曖昧,都是在抱著不參與也不反對的態度。耳濡目染,在心裡是打上了烙印的。明白這種民風民俗,是一種敬畏生活的表達方式。也許當他們「走天涯」老來閒了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在他鄉也把這事撿起來,兢兢業業地做下去。可以說有些傳統文化,就是以這種方式傳承下來的,也必將要以這種方式繼續地傳承下去。
世上萬事萬物皆成情,萬事萬物又皆成理。以情為序,探幽發微;以理為本,勾連融合。情能和諧社會,溫曖人間;理能引領一切,冷靜向前。心安就是對情和理的最好的處理方式,過「七月半」,這是一件關於世道人心的事,也是一種傳統的文化。鄉風民俗,不可否認它豐富多彩了人們的生活,不是一句淡淡的「封建迷信」就能鄙薄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