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2021-02-17 山鳴鷓鴣

前言:

 

這是起稿於去年(2018年)中元節當日的一篇文章,文章寫了一半,中元節已經過去,感覺這是一個陰氣很重的節日,或許會有人不太喜歡它的含意與色彩,故而沒有繼續往下寫。

 

時間很快流走,轉瞬之間,又是一年。這兩天,從『簡書』的私密角落將它重拾,稍加整飾,在中元節當日重發,或許會比較合適。

 

寫這篇文章,實際上也是一個學習了解的過程。關於中元節,「七月半」,「做半段」,於我,本來有許多模糊的誤區,因了寫作,需要大量的查詢與了解,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它。

 

文中許多關於中元節的文字,均摘錄自網際網路『百度』。特此說明。

 

在這個己亥年的鬼節,且將該文,獻給在河界那端的老父親吧,他已走了多時,不知現在情形幾何,但願一切都還安好!

 

沒有行禮如儀的祭祀儀式,如老人生前所交代,一切從簡為佳!

 

正文:

 

昨晚(2018.08.24),在正大廣場御景臺,獨自一人開夥。

 

冰箱裡空蕩蕩的,只有五粒雞蛋,一小把幾近枯萎的青蔥。打開電磁爐,熱鍋,下油,放蔥,炒蛋,再放點福州的地產老酒,頃刻間,不大的工作室溢滿了濃鬱的酒蛋香。加水,再下點面,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大功告成。

 

晚餐後,打開微信,和一位遠在西安的朋友聊天。這是8月19日初次添加微信的新朋友,是一枚美女。那日,她發起申請,欲加我,我看著眼熟(呵呵,或許,男人看到養眼的美女都是眼熟的哦),手指一點,通過了。聊天中,美女說我們曾在海南的三亞御龍灣一起喝過茶。

 

三亞,御龍灣,的確曾去過。2016年夏天和幾個多年的好友乘遊輪去西沙群島,在三亞有過短暫的停留。但有喝過茶嗎?此時記憶有些模糊,怎麼也想不起來,好像雲遮霧罩似的。

 

今日再次聊起,小妹很抱歉地說:「很確定加錯人了。」我說:「那就將錯就錯吧。佛不是說過,前世的五佰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呀!」

 

結束聊天,已近十點過半。打車回家。路途中,見到小妹發來一則信息:「晚安,路上慢點。哦,對了,明天好像是鬼節,所以你晚上回去的路上小心點啊。」她還順帶發過來一段關於鬼節的視頻,讓人看了有些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的。

 

前二天,就有聽朋友說,說是要到鄉下去過「七月半」。今天看到這一信息與視頻,心中頓時一驚,百度上搜索『中元節』,恕我無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說的「七月半」「做半段」與百度上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一個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節,就是明天(2018.08.25)了。

 

於我而言,關於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的常識問題,似乎也知道一些,但不是非常的清晰。中國的歲時節令有所謂的「三元」,它的來歷與道家有關: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謂之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就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與「下元節」。

 

上元節是元宵節,在農曆正月十五,這個知道得多些。北宋詩人歐陽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 • 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寫的就是元宵節。元宵節,算是農曆春節的一個收尾,也很熱鬧。人們總喜歡鬧鬧花燈,大家可以點燃一盞盞燈火,驅散整個漫長冬季的沉悶和嚴寒,期待能夠在新的一年裡有新的希望和更多的溫暖。

 

而下元節,現在的很多人其實也不是很了解,它講求的是消災解厄。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許多信仰道教或者是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認同程度的平民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下元節這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但下元節與中秋、清明、重陽、元宵等這些蘊藉著人類情感、道德、人倫需求的節日相比,它的節日的精神基礎似乎薄弱了一些。或許是因為下元節只有道教文化的獨木難撐,它正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人對它不甚了了。

 

下面重點來說說中元節。它的內容相對就顯得豐富了許多。

 

首先,追溯源頭,早前的「七月半」中元節其實與鬼魂並無太多干係,它純粹只是一個祭田祭祖的民間儀式。因在時令上,它恰與立秋、處暑毗鄰,此時,暑氣漸褪,天氣逐漸開始涼爽,又逢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了,民間按例要進行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而,在廣大農村,農民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和充足的理由來籌備和操辦這事,行禮如儀,既慶豐收,也是酬謝管理土地的神明和開闢田園的祖先。

 

其次,在道教看來,農曆七月十五為地官的誕辰,是祈求地官赦罪之日。彼時,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有主的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無主的孤魂野鬼也會因民間普遍進行的祭祀與薦時食活動而得到慰藉。所以,在民間,在這一天普遍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教認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總讓人感覺神秘昏黑,那傳說中的幽冥地獄,處處有沉淪的鬼魂在那遊蕩。故而上元節張燈是在陸地,中元節張燈是在水裡),更有眾多道觀會通過舉辦盛大法會的方式來超度亡靈。

 

再者,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蘭盆節」 也在這一天。所謂「盂蘭盆」,就是施捨給餓鬼食物的盛器的稱呼。

 

我不知道,道教的「七月半」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誰先誰後,總之,是因了它們相似的超度亡魂與普度法會盛行,「七月半」中元節逐漸改變了性質,變成了迷信的「鬼節」,從而,七月十五也便成了一年之中陰氣最重的一個節日。

 

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以後逐漸從素食發展到葷食,從本家人發展到開始宴請賓客,又從單純祭田祭祖發展至超渡「無主鬼魂」,把「七月半」變成迷信的鬼節,大搞普度。

 

因此,在早年,「七月半」中元節,它是把社交禮儀和祭祖活動相結合起來的、僅次於過年的一個大的節慶。各鄉村也都有固定時間輪流做「半段」,設宴款待親友。

 

據說,在民國時期(1911年至1949年)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等節要熱鬧了許多。每到這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清明節則是以家族為單位),祭祖先、薦時食,這一古老習俗一直是那一個時期鄉村中元節的首要內容。

 

進入20世紀五十年代,中元節逐漸被邊緣化,因為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又由於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但到了20世紀五十年代末,大部分有資助能力的商家都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走向銷聲匿跡。「文革」十年浩劫,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自然也未能倖免。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還是沒有熱絡起來。

 

儘管官方層面的中元節在傳統節日排序裡默默無聞,其在城市也是日趨式微,但在城郊鄉間我們依然可以不時見到它的身影。在我的印象裡,很早的時候,福州的鄉村每到七月,當地人都是要過「七月半」的,俗稱「做半段」,意味一年已過了半段。它也是福州傳統的時令節俗。只是因為我的孤陋寡聞,沒有將它與中元節掛上鉤來。

 

每到這日,住在城裡的許多人都要被家在城郊或者鄉下的同鄉同事、親朋好友邀去做客,大家呼朋喚友去到鄉下參加節慶的民俗活動。

 

前些年,小編曾在一家私營機構就職,公司的股東們常常是這類民俗活動的組織者和贊助者。每到中元節「七月半」這日,公司當日全體放假,同事們結伴去到位於福州郊縣閩侯的鄉村,大家聚在一起,或打牌搓麻,划拳喝酒,或嘮嗑家常,暢敘親情友情。此時,小編身處的這家是這樣的情形,隔壁家,其他家也都大體相似。

 

對於民間的這些「七月半」中元節,或者是福州地方的「做半段」,較之與元宵、清明、端午和重陽節,我的印象是比較模糊的。這也與家庭的情況有關。

 

在老家廣東大埔,家道中落的L家,父親的學業,是靠宗族裡的長者捐助而完成的。國中畢業,參加到隊伍裡的父親,已由一個稚氣的青年學生逐漸成長為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革命者。之後轉至閩都省城,獨立生活,生活的環境是城市的,革命熔爐式的,潛意識裡,會與中元、鬼魂什麼的相排斥。而母親這方,外婆是個善良虔誠的佛教徒,雖然逢年過節,家中也會有祭祀供奉的那些日常事,但中元節「做半段」,卻因為舉家生活在城市中,外公早逝,外婆與夫家閩侯南通的聯繫已經很少,一般不會參與期間。

 

上世紀六十年代,母親與父親相識後成家,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是異地的一所學校,老師們來自五湖四海,環境的使然讓父母對民間祭祀的這些風俗不僅遠離甚至還會在心理上產生排斥。這從他們回省城後,家中就連一般家庭所供奉的土地公和財神爺的牌位都沒設立就可看出。

 

至於我,小時候,不管是與外婆生活在一起,還是小學高年級以及初高中時期,我都沒有機會參加鄉間農村的「七月半」「做半段」的活動。參加工作後,方有耳聞,但也極少參加。我不喜歡鄉村過節的那種嘈雜氣氛,餐桌上,杯盤狼藉,人群間,猜拳鬥酒,耳紅面赤,甚至還會有因為酒精刺激而發生爭吵的不愉快的事。

 

時下的「七月半」中元節,在福州郊縣農村,「做半段」,留給人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種經濟實力的比拼展示以及人際間的交往的需要,這在市場經濟、商品大潮裹挾一切的年代,不足為奇。說它是與時俱進也好,說它是變味變異也好,這都是時代的一種產物。我不知道,在福州,在福建以外的廣大農村,是不是也是這樣一種情形,大概率也是吧!

 

從有關中元節的諸多傳說中,我們應該深切體會到它的祭祀所具有的雙重意義:一是慎終追遠,闡揚懷念先祖的孝敬之道;二是崇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慈悲為懷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

 

所以,當下,我們在過中元節的同時,不僅要有節日感和儀式感,還應該跳出鬼魂的角度,蘊藉人類情感,感念先人,期勉互愛。也只有這樣的傳承與追思,或許,才讓它有機會,重返舊日的輝煌時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起筆於2018年08月24日

 

完稿於2019年08月15日

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完】

相關焦點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2020-08-29 1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民俗七月半-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這邊的民俗稱之為「七月半」,也有玩笑說是「鬼節」「施孤節」什麼的。在這一天裡,是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廟請老菩薩的。
  • 七月半是什麼日子 民間中元節傳說禁忌多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七月半為什麼是鬼節 中元節最大的傳統便是祭祀
    明天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民間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說鬼節,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明節了,七月半是怎麼成為鬼節的呢?   中元節在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七月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並稱為我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又是七月半了,這個俗稱的鬼節七月半十四,豬豬只能在深圳做一隻加班狗,沒辦法,為了生活勞碌奔波。你家的鬼節吃什麼,七月半少不了大餐吧?明天就是中元節了,菜譜呢?豬豬就不說了,食堂安排吃啥就吃啥?我印象中的過節只是在新聞聯播裡,只在朋友圈裡...對於我來說,已經沒有過節的感覺了...
  • 您知道農曆七月半的說法嗎?給您說說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日習俗主要是祭祖、放河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明日中元節,農村老人說「七月半禁忌多」,有哪些禁忌?有道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明天就到了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中元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被人們叫做「七月半」、「祭祖節」等等,是我國四大祭祖傳統節日之一,其他三個祭祖節日分別是除夕、清明和重陽。作為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的中元節,各地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動,比如中元普渡,相傳七月半是陰陽交替的節點,所以在一進入農曆7月,鬼門將會打開,群鬼會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等到七月最後一天,鬼門將會重新關閉,群鬼又會回到陰間,所以在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這個期間,人們會用糖餅、水果等祭品來祭祀群鬼,祈禱一家人全年平安順利。
  • 農曆七月半為何被稱之為「中元節」或「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被稱之為中元節,對於這個稱呼也是現在在知道。以前,在我們這裡都把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或者「鬼節」。在這個傳統節日的主要活動為祭祖,緬懷先人。為何要把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稱之為中元節或者鬼節。
  • 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村老人:「七月半」禁忌多,有道理嗎?
    在民俗,每一年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是一年一度的四大拜祖傳統民族節日之一,其他三個傳統節日各自為除夕夜、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又被稱作「鬼節」、「七月半」、「七月十五」、「孟蘭盆會」等。流傳中元節這一天陰曹地府會開啟大門口,便於先人到世間找尋親人。健在的後代會提早到先人墳前燒紙叩頭;一來是為給先人指引方向,二來是為祈禱庇護子孫後代,以添福免災;三來是為防止先人急需用錢而找美女屍體不便。就算是忙得不相往來,很多人都不容易忘掉中元節前拜祖一事,確實走不開必須在向著先人墳上的方位燒些冥幣。
  • 細數「七月半」中元節習俗 「鬼節」禁忌要小心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2013年8月21日是「中元節」,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細數中元節的習俗和「鬼節」的一些禁忌。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這天陰氣較重,那麼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你知道在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嗎?
  •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2020年中元節是哪一天:9月2日,星期四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 無數鴨子即將命喪七月半,魂斷中元節!網友直呼太殘忍
    長大了又聽說了農曆七月半還有「中元節」、「盂蘭盆節」、「祭祖節」等說法。那麼,七月十五到底是不是個正經「鬼節」?三俗合一的「七月半」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只是恰巧「撞日子」了。
  • 簡述七月半的歷史與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半,便是民間俗稱的「中元節」了。其實,「七月半」本是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的日子,古人們對於農事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在收穫的秋季,古人們舉行像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禱來年有好收成。
  • 先秦民間秋嘗祭祖的「七月半」因何演變為鬼節「中元節」?
    中元節的前身是我國上古先秦時期的「七月半」,「七月半」設在農曆7月14日,其內涵是在初秋時節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祀祖先。祭品為當年收穫的新米,意在向祖先報告今年的收成。因為先秦古人認為農事作物的豐收得益於祖先神靈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