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下班的路上常遇到有人在路口焚燒紙錢,燃盡的紙灰輕輕的被晚風揭起,而後被過往的車輛撞個粉碎。
有路人避之不及被染上些許紙灰大嘆晦氣。
不由感慨「紙錢晚風送」,又到了一年「鬼節」。
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從小聽著老人講的各種鬼故事長大的: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陰曹地府大開鬼門關,放小鬼到陽間活動一至數日。不聽話的孩子會被鬼魂找上,年少單純的我往往在這一天不敢放肆。
長大了又聽說了農曆七月半還有「中元節」、「盂蘭盆節」、「祭祖節」等說法。那麼,七月十五到底是不是個正經「鬼節」?
三俗合一的「七月半」
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只是恰巧「撞日子」了。
「祭祖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中元節」的稱呼,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在道教的描述裡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有鬼魂會傾巢而出。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自唐朝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七月半」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可怕的「鬼節」
但是,「七月半」絕不是恐怖的「鬼節」。相反,它是個很有愛的節日。
在民間世俗裡,「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和我們印象中群魔亂舞的「鬼節」並不是完全相同,它主要用於報恩、祭祖、行善,而不是嚇唬小孩子。
中元節作為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特色食物肯定也是少不了噠,不過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七月半」的風俗自然也不盡相同,比如放水燈、送面羊等等。
各類風俗中,較為普遍的應該是吃鴨的習俗了。比較出名的是廣西某街道10餘萬鴨子一夜售空。
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其實吃鴨子是很有季節性原因,立秋過後,鴨子肥美。經過一個夏天的鍛鍊,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較為平衡,適合各式的烹調。下面簡單跟大家介紹四種比較經典的吃法。
無為燻鴨
無為燻鴨是安徽省無為縣最傳統的一道美食,據說從清朝開始就有了這道美食。
這種無為燻鴨是以巢湖麻鴨為原料,先用30多種中藥滷製兩個小時,然後再放進爐中燻烤至顏色醬黃,所以這種燻鴨吃起來特別入味,而且肉質非常鮮嫩可口。
鹽水鴨,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一道特色美食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種鹽水鴨最大的特點就是皮白肉嫩,而且吃起來肥而不膩,完全能體現出鴨肉的原汁原味,吃起來特別的香。
樟茶鴨其實也算是燻鴨的一種,是四川人最愛的一種鴨子吃法。
這種鴨子完全是用樟木和茶葉燻烤而成的,所以鴨肉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茶葉味和樟木的清香,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薑母鴨原本是福建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因為它真的太好吃了,所以慢慢的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這種薑母鴨主要是用整隻番鴨搭配藥材包一起燉煮而成的,不僅味道特別的鮮美,而且對身體還有滋補的功效,非常適合秋冬季節吃。
此外,還有種種的烹調方式,可以寫成《鴨子在中國的1000種死法》
其實在初秋時分,由於季節原因,許多人難免出現很多「亞健康狀態」,比如容易腹瀉、上火、食欲不振。
而鴨肉對上火、發低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有非常好的食療效果;此外,鴨肉中有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的特點使得在秋季吃鴨是很合適的一個選擇。
結語
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及習俗中,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作者 | 輕功水上漂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從孟秋時祭、中元節、盂蘭盆節看儒釋道三教交流[J]. 陳雄; 陳戍國.中華文化論壇2019(03)
[2]南北朝至唐代中元節內涵演變考[J]. 張艦戈.唐都學刊2019(01)
[3]淺議中元節習俗——以廣西為例[J]. 廖冰豔.黑龍江史志2014(10)
[4]中國節日傳統文化讀本[M]. 嚴敬群.東方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