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鴨子即將命喪七月半,魂斷中元節!網友直呼太殘忍

2020-12-20 臻象

最近幾天下班的路上常遇到有人在路口焚燒紙錢,燃盡的紙灰輕輕的被晚風揭起,而後被過往的車輛撞個粉碎。

有路人避之不及被染上些許紙灰大嘆晦氣。

不由感慨「紙錢晚風送」,又到了一年「鬼節」。

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從小聽著老人講的各種鬼故事長大的: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陰曹地府大開鬼門關,放小鬼到陽間活動一至數日。不聽話的孩子會被鬼魂找上,年少單純的我往往在這一天不敢放肆。

長大了又聽說了農曆七月半還有「中元節」、「盂蘭盆節」、「祭祖節」等說法。那麼,七月十五到底是不是個正經「鬼節」?

三俗合一的「七月半」

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只是恰巧「撞日子」了。

「祭祖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中元節」的稱呼,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在道教的描述裡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有鬼魂會傾巢而出。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自唐朝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七月半」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可怕的「鬼節」

但是,「七月半」絕不是恐怖的「鬼節」。相反,它是個很有愛的節日。

在民間世俗裡,「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和我們印象中群魔亂舞的「鬼節」並不是完全相同,它主要用於報恩、祭祖、行善,而不是嚇唬小孩子。

中元節作為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特色食物肯定也是少不了噠,不過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七月半」的風俗自然也不盡相同,比如放水燈、送面羊等等。

各類風俗中,較為普遍的應該是吃鴨的習俗了。比較出名的是廣西某街道10餘萬鴨子一夜售空。

圖為中元節要被賣出的鴨子

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其實吃鴨子是很有季節性原因,立秋過後,鴨子肥美。經過一個夏天的鍛鍊,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較為平衡,適合各式的烹調。下面簡單跟大家介紹四種比較經典的吃法。

無為燻鴨

無為燻鴨是安徽省無為縣最傳統的一道美食,據說從清朝開始就有了這道美食。

這種無為燻鴨是以巢湖麻鴨為原料,先用30多種中藥滷製兩個小時,然後再放進爐中燻烤至顏色醬黃,所以這種燻鴨吃起來特別入味,而且肉質非常鮮嫩可口。

鹽水鴨

鹽水鴨,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一道特色美食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種鹽水鴨最大的特點就是皮白肉嫩,而且吃起來肥而不膩,完全能體現出鴨肉的原汁原味,吃起來特別的香。

樟茶鴨

樟茶鴨其實也算是燻鴨的一種,是四川人最愛的一種鴨子吃法。

這種鴨子完全是用樟木和茶葉燻烤而成的,所以鴨肉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茶葉味和樟木的清香,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薑母鴨

薑母鴨原本是福建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因為它真的太好吃了,所以慢慢的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這種薑母鴨主要是用整隻番鴨搭配藥材包一起燉煮而成的,不僅味道特別的鮮美,而且對身體還有滋補的功效,非常適合秋冬季節吃。

此外,還有種種的烹調方式,可以寫成《鴨子在中國的1000種死法》

其實在初秋時分,由於季節原因,許多人難免出現很多「亞健康狀態」,比如容易腹瀉、上火、食欲不振。

而鴨肉對上火、發低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有非常好的食療效果;此外,鴨肉中有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的特點使得在秋季吃鴨是很合適的一個選擇。

結語

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及習俗中,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作者 | 輕功水上漂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從孟秋時祭、中元節、盂蘭盆節看儒釋道三教交流[J]. 陳雄; 陳戍國.中華文化論壇2019(03)

[2]南北朝至唐代中元節內涵演變考[J]. 張艦戈.唐都學刊2019(01)

[3]淺議中元節習俗——以廣西為例[J]. 廖冰豔.黑龍江史志2014(10)

[4]中國節日傳統文化讀本[M]. 嚴敬群.東方出版社 2009

相關焦點

  •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又是七月半了,這個俗稱的鬼節七月半十四,豬豬只能在深圳做一隻加班狗,沒辦法,為了生活勞碌奔波。你家的鬼節吃什麼,七月半少不了大餐吧?明天就是中元節了,菜譜呢?豬豬就不說了,食堂安排吃啥就吃啥?我印象中的過節只是在新聞聯播裡,只在朋友圈裡...對於我來說,已經沒有過節的感覺了...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2020-08-29 1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前言: 這是起稿於去年(2018年)中元節當日的一篇文章,文章寫了一半,中元節已經過去,感覺這是一個陰氣很重的節日,或許會有人不太喜歡它的含意與色彩,故而沒有繼續往下寫。 時間很快流走,轉瞬之間,又是一年。這兩天,從『簡書』的私密角落將它重拾,稍加整飾,在中元節當日重發,或許會比較合適。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七月十五才是中元節,臨桂人為什麼都提前一天過?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會在這天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7月15才是中元節,廣西人為啥要提前一天過?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這些民間習俗和飲食習慣你還記得嗎?
    明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了,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有些地方叫「鬼節」。人們都會在這一天來祭奠已故的親人,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錢這麼簡單,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祖輩傳下來的民間習俗,比如祭奠祖先時需要注意哪些?祭奠的食物有什麼講究?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老祖宗留下的講究,你知道多少?
    一個就是佛誕日,四月初八,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七月十五。  孟蘭盆節起源於《大藏經》中的記載的「目連救母」。  目連的母親家中富貴卻吝嗇貪婪,兒子目連卻非常孝順。後來他的母親去世後,受了很多苦,入了餓鬼道。目連用神力運飯給母親,豈料到嘴裡竟然成了炭火。
  • 農曆七月為什麼是鬼月 這和中元節有很大關係
    在民間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這個月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禁忌事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好,至於為什麼是鬼月這還和中元節有關。   相傳,從每年農曆的七月一日起,陰間的鬼門就會打開並且一直保持這種開放狀態到三十日才會再度關閉。所以整個的農曆七月直接被稱為了鬼月。
  • 七月半是什麼日子 民間中元節傳說禁忌多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七月半為什麼是鬼節 中元節最大的傳統便是祭祀
    明天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民間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說鬼節,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明節了,七月半是怎麼成為鬼節的呢?   中元節在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七月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並稱為我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 七月半鬼節各地有何風俗? 鬼節有何作用?(圖)
    七月半鬼節各地風俗(資料圖)七月半鬼節各地風俗有所不同,那麼七月半鬼節(中元節)在各地都有什麼風俗呢?浙江鬼節風俗,廣東鬼節風俗,山東鬼節風俗,福建鬼節風俗,北京鬼節風俗,江蘇鬼節風俗。鬼節中元節有何作用?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即將到來。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七月半),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中元節七月半,大爺一個人燒紙錢,只是太寂寞想亡妻了
    中元節流傳到今天,在很多人心中估計就只知道它是七月半了,一個悼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半個月前,街邊的小鋪子就開始擺出了各種冥幣、香燭等祭奠用品用於招攬生意。小區的一些偏僻角落常可以看到燒過紙錢的痕跡。至於中元節具體有些什麼傳統,有哪些禁忌,到底應該怎樣做,劉大爺說他並不清楚,他只知道,在這一天他可以通過給老伴燒點紙錢釋放一下自己壓抑的心情。
  • 您知道農曆七月半的說法嗎?給您說說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日習俗主要是祭祖、放河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簡述七月半的歷史與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半,便是民間俗稱的「中元節」了。其實,「七月半」本是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的日子,古人們對於農事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在收穫的秋季,古人們舉行像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禱來年有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