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尊崇。道教中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地官赦罪節與上元節天官賜福、下元節水官解厄合稱「三元」。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上古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如《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其註疏燔柴為:「升、沉、瘞」祭禮,是天子。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大官降聖下人間,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由來和歷史淵源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融合演變
七月十四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三俗合一
一般認為,中元節,又名「盂蘭盆節」、「鬼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歷史發展
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習俗,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聖誕日
地官大帝,全稱「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亦稱為地官、清虛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地官是由元洞混靈之氣、結黃之清凝結而成,掌管五嶽大帝、五嶽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傳說「地官赦罪」,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誕辰,民間稱這一天為中元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祭祖的習俗,並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亦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同時,劉宋陸修靜還有「三官所執,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說。又與「三清境相」結合。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三元品誡經說》:「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其中宮名元陽七寶紫徽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結黃之清而成,其中宮名洞靈清虛宮,總主五帝五嶽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宮號揚俗洞泉宮,一曰青華方諸宮,總水帝揚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籙簿籍。」還和道教元氣說結合,《雲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設三宮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開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職任宰御,巡歷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萬靈君臣人物善惡,悉主隸焉。"
三官大帝是往昔元始天尊在太虛之極,吸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吸取清虛七氣;又在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一併吸入口中,與三焦處混合凝結。九九八十一天之後,在元始天尊體內結成靈胎聖體。在上元正月十五日,從口中吐出嬰孩,寶相光明。又在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又吐出兩個嬰孩,元始天尊封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住在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諸天神王上聖高真及三羅萬象天君;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住在九土無極世界洞空清虛之宮,總主五嶽帝君並二十四治山川,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住在金靈長樂宮,總主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
三官大帝餘氣應化人間,便為堯、舜、禹三位明君;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巡遊三界,考校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品匯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而七月十五正好是地官大帝聖誕,也是地官赦罪之期,關於這一天普度鬼魂、大赦幽冥的文章大家已看過不少了,頤叔在這裡就不掉書袋了。其實中元節,不僅僅是赦陰司地府諸鬼之罪,這一天也是我們陽世之人,求取恩典、赦免罪過的好日子。在道教經典中記載「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主錄百司,上詣天闕,進呈世人罪福之籍。」
中元節這一天地界神祇將世人功過簿籙,上呈地官校閱、集中審閱。地官赦罪是道教在創教之初,即流行」三官手書「這一個法事,所謂的」三官手書「,簡單來說就是將生病或想懺悔罪行的人,將其姓名及罪過悔意,寫在三張紙上,一張放置於高山,或是燒成煙升上天,一張則埋入地下,最後一張沉入水中。以懺悔自己過去的罪過,希望得到三官大帝寬恕,改過自新,從而獲福得益。1985年5月,登封唐莊一農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極峰發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上書有文字。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這件文物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也是」三官手書「一個重要遺存。
天官賜福
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釋放幽冥業滿之靈。
水官解厄
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減厄、解冤釋結。
奉祀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黃籙齋、三元齋等道場,以祈福消災。
三官大帝寶誥
至心皈命禮
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溥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
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青靈洞陽。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萬眾。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嶽八極四維。吐納陰陽。核男女善惡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眾生錄籍禍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離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萬罪。群生父母。存沒沾恩。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
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賜福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為下元。」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是道教的三位先天尊神,三元節乃是道教節日。七月十五為地官大帝聖誕日,大赦孤魂遊鬼,人間為免受鬼神幹擾,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法船,希望孤魂遊鬼收到禮物後升到極樂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觀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是孝道、仁愛。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有些地方普度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所以中元節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個以祭奠先人為主題來弘揚孝道、仁愛的節日。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七月半祭祖節卻被冷落了。
到了當代,雖又重提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七月半」祭祖追遠的文化意蘊很大程度上與清明節共有。加上由後期演變成的「中元節」所賦予與鬼魅「迷信」的密切關聯,所以在現有的節日體系中並沒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內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動,多是民眾自發地、零星地在家庭內舉行,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神像),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後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曆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中元節祭祖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中元節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後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並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河燈度孤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中元節 放河燈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禁忌
中元節禁忌: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2、夜遊,八字輕的人儘量不要夜遊。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文學記述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25] 使用「中元節」這個詞彙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實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紮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節日意義
從有關七月十四/十五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之一,其文化背後體現的是一種信仰。七月十四/十五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農曆七月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這個月是感恩的月,大家在這個月中祭祀祖先、給祖先燒錢上供、感恩祖先留給我們的恩澤;這個月也是博愛的月,各地宮觀都會啟建法會,超度那些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讓他們能夠衣食飽滿,聽經聞法得度。這個月更是一個自省的月,我們應該在這個月檢點自身以往的種種過失、誠心懺悔,在中元地管赦罪的佳期,虔誠祈求地官赦罪、從而禍去福來。正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心向善,鬼神佑之」。七月是一年時光的中間,上半年做的不對的,積極改正,做的好的,努力發揚;把握當下,存心善良,則必蒙三官大帝默佑,萬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