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如何闢邪?2017年中元節馬上就到了,中元節又被稱為中元節,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在七月半這天我們應該注意什麼?鬼節這天需要如何闢邪?接下來,讓我們趕緊看看吧。
鬼節如何闢邪:闢邪寶典
祭祀鬼魂
據說中元節這天正是鬼門關大開的時候,眾鬼可以出遊人間。所以為求心安理得,不少人都會在中元節當天進行祭祀的活動。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祭拜之前應備齊最必要的祭品,例如說紙錢、金元寶、燒肉、菜、水、飯和酒等等。因為鬼魂平日被困在地獄中,不能四處流連,直到農曆七月才可到陽間,所以我們要燒紙錢、金元寶,並且準備食物宮他們享用,這樣他們才不會騷擾我們。
穿著注意
在中元節期間我們可以從穿著方面入手,也就是說鬼月期間儘量避免穿鮮顏的衣服,尤其是紅色系列的衣服更是要避免。而且在鬼節當天晚上,我們不要穿紅色的衣服到處走動,更不能穿紅色的衣服出門。當然,可以佩戴紅色的闢邪紅繩。這裡建議大家可以選擇代表神光的黃色系列的衣物,以及別讓頭髮遮陽氣凝聚的額頭,有劉海的人士就最好用髮夾夾起。另外,我們也可以選擇考慮佩戴一些具有擋煞、闢邪作用的飾物,如白水晶、瑪瑙等等。
中元節和清明節、重陽節一樣,都是冥節,但是因為中元節正好是農曆七月十五,這個月份被民間稱為鬼月,也就是大波大波鬼魂出沒的時期,所以中元節期間的注意事項比其他鬼節更多。
如果要順利平安的度過這個鬼節,我們一定要注意下面這些禁忌:1、中元節晚上早點回家,回家路上有人叫你也不要輕易回頭。2、中元節這天晚上不宜拍照。3、回家路上不要踩到獻給鬼魂的祭品。4、晾曬在陽臺外的衣服,最好在太陽落山前收回。5、中元節晚上不要提到鬼相關話題,也不能吵吵鬧鬧。6、中元節晚上不要出門,也不要熬夜。
中元節和清明節的區別?我們都知道中元節和清明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節日,而且都是中國最主要的祭祀節日。那麼中元節和清明節有什麼異同呢?接下來,請看中元節和清明節的相關內容吧。
中元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時間和起源不同
一、中元節又叫「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其歷史應淵源於佛教,起源於佛教中 「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由佛教盂蘭盆會發展而來。
二、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按陽曆來說,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祭拜對象不同
一、中元節:從古至今中元節祭拜對象,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二、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活動為掃墓。清明節是後人用來懷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數孝子賢孫都會到墳地、火化廠或骨灰庵施行祭拜儀式,以寄託對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紀念和緬懷之情。
祭拜對象不同
一、中元節:從古至今中元節祭拜對象,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二、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活動為掃墓。清明節是後人用來懷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數孝子賢孫都會到墳地、火化廠或骨灰庵施行祭拜儀式,以寄託對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紀念和緬懷之情。
清明節習俗
一、放風箏:放風箏是古人在清明節的傳統娛樂項目,為的是放走晦氣,消災解難。
二、蹴鞠:古人在清明提倡進行體育活動。而蹴鞠也是古代人們清明節最喜愛的一種遊戲。
三、蕩鞦韆:民俗相傳,清明節蕩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四、踏青:大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期間主要風俗是踏青,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當時人們在清明節前後踏青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