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
文/農夫也瘋狂
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又過去了一大半。進入八月份也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就是「中元節」。在有些地方也叫它「七月半」,或者是鬼節、施孤,佛教稱它為「盂蘭盆節」。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其也和清明、重陽節、除夕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在中元節期間有祭祖、放河燈、燒紙錠的習俗。那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哪一天,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什麼說法嗎?
在中元節前有「上元節」,後面有「下元節」。其中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而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七月十五則是中元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祭祀先人的民俗活動。因為在民間認為在七月份中元節期間,陰曹地府會放出全部的鬼魂,讓他們得以重新回到陽間看一看親人。所以人們會在這個期間舉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其中主要有上墳、燒香、燒紙等,在不少地區還有七月半「燒包」的習俗,這也表達了活在陽世的親人們對已亡故依依眷戀之情。那到底哪一天燒包比較合適呢?
在我們當地,七月半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十就開始了,這天稱之為「接老客」,當天的傍晚時分,一般是在天黑之前就會準備好一些酒水、水果、食物等來迎接過世的親人回家來看看。在這後的幾天,每天中午和傍晚的時候都會準備食物來祭祀。但是「燒包」這個習俗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三才開始,多數是在七月十四這天,反而在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燒包的卻很少。
按理來說,農曆七月十五才是「中元節」,為何多數都是提前就燒包了呢?這是因為民間普遍認為農曆七月十五這天的半夜時分「鬼門關」就要關閉了,而「燒包」之後也是需要郵寄的。如果燒包太晚了,那就可能祖先們領不到包封及錢紙了。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雖然「鬼節」稱為「七月半」,但實際上七月十五這天卻很少有人燒包了。
關於七月半「燒包」祭祖,在民間的說法也比較多。其中一個就是時間的選擇,一般從農曆七月十一至十四這幾天的黃昏和夜晚是燒包的最佳時節,普遍是在天黑之前進行。可能有些人也發現了,不少地區有在七月初就燒包的習俗,在我們當地一般認為這是在燒給新亡之鬼的。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我國的地域遼闊,在各地的風俗習慣也是不同的。如果當地可以提前燒包祭祖,那就要尊重當地的習俗提前進行祭祀活動。
其次是燒包地點的選擇,一般都是在十字路口附近,但是也要注意燒包時因為會有火苗,所以要做好防火工作,儘量遠離林地、草地,燒包後一定要等到火徹底熄滅了才離開。
最後一點是在燒包的時候,要記得給看墳的土地神也要擺放供品,並且要單獨再燒一份黃紙,這樣是為了感謝他一年四季守護墳地,保護列祖列宗平安無事。同時還要留下少許冥錢在別處燒掉,老輩人的說法是這樣是給一些孤魂野鬼的,一面他們到列祖列宗墳堆上搶錢和衣物。
當然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農村裡老輩人都對祭祖上墳是很看重的,這是關係到整個家族的大事情。對於與祭祖輕慢或者不參與祭祖的人,都會被認為是不孝敬先人,老人看到見到是會很生氣的,因此如果在家就儘量要參加,而這樣的活動是莊重肅穆,所以儘量不要穿得花枝招展,尤其是不宜穿大紅大綠的衣服。現在人手都有手機了,許多人都喜歡拍照發朋友圈,但是在燒包祭祖時是忌諱拍照的,年輕人可能認為這些沒什麼,可是老人的思想比較的保守,他們看到了還是會生氣的。在你的家鄉,現在中元節還重視嗎?一般是哪天「燒包」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