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祭祖是封建迷信嗎?我們該怎麼過中元節呢?

2020-12-20 百家號

引子

前些天網上看了一個新聞,大致的意思是說:中元節快到了,哈爾濱市政府組織清理冥紙冥幣的銷售,很多工廠商店被關停。對這個事兒呢,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兩個:一個是環保,一個是移風易俗。一時間也算是輿論譁然。環保咱不懂,就不多評價了。至於這個移風易俗,官方給的說法是焚燒紙錢屬於封建迷信。

正好今天是中元節,這是傳統祭祀禮俗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借著這個事兒,正好今天跟大家聊聊,到底什麼是中元節,以及在今天,咱們該怎麼看待祭祀祖先這種行為。

一、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這個節到底叫什麼?

農曆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有很多叫法,現在來說比較常見的是中元節,但也有直接叫七月十五以及盂蘭盆節的,此外還有鬼節、瓜節(因為祭祀必須有西瓜而得名)、敬孤節等等不同的名字。當然最常見的還是前面三種。一個節日為啥會有這麼多名字?這得從中元節的來歷說起。

以七月十五祭祖薦新這個活動來說,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這可能是七月十五薦新祭祖最早的記錄了。當然,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一天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字,大家就以日期相稱。

今人仿周禮的祭祀表演

後來到了漢魏南北朝時期,佛教這種外來的宗教傳入了我國。新的宗教要想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的風俗,而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宗教來撫慰心靈。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此外一併流傳的還有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項目。

傳統戲劇《目連救母》

而咱們本土的宗教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產生於漢代,其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祖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被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農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宋代畫像中的中元節齋醮

咱們中國人的信仰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是秉持一種實用主義的精神的。大多數人都是哪家神仙靈就信哪家,這跟西方的單一信仰不一樣。這種多神信仰在七月十五這個節日上反映得很明顯。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祖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過隋唐,到了宋朝的後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節」這個來自道教的節日名稱,同時呢又保留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節俗,再同時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丟下。所以這中元節,從名稱到節俗,實際上都是多方「嫁接」出來的,非常的多元。這之後一直到今天,除了建國後的幾十年,中元節基本上都是我國民間很重要的一個祭祀亡靈的節日。

二、中元節的節俗

傳統的中元節傳到今天,也依然是一個以祭祖、薦新為主題的很重要的祭祀節日。不過大致來說,南方要比北方更重視一些。如今比較常見的中元節俗,有這麼幾種。

首先,對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中元節主要的習俗就是祭祖,當然在農村,還保留著薦新的習俗。目前在城市中祭祖的習俗已經非常簡單了,無非也就是找個路口燒點紙,稍微正式一些的會在這一天祭掃一下先人的墓地。而在農村則更複雜一些。像山東這邊的一些農村,祭祖通常是農村中家族的集體活動,通過放炮等方式將祖先的魂魄迎回家裡,家中要供奉祖先牌位,並擺上貢品。貢品的內容比較靈活,除了瓜果等常規的,也可以放些祖先生前喜愛的事物。整個祭祀可能要持續數天,期間更有許多言語行為方面的忌諱。

在家祭祀祖先

同時,由於中元節是在秋季,正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所以在祭祀的時候要向先人獻上新收的糧食。一方面是向先人報個平安,另外也請先人繼續保佑豐收。

其次,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區,還保留著盂蘭盆節的習俗。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本意是解倒懸,而盆是盛放貢品的容器,所以盂蘭盆節的目的呢就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傳統的盂蘭盆節的內容大致包括設壇做法、誦經、放焰口、放河燈、放路燈、焚送法船等等。以佛教本身的教義來說,盂蘭盆節的法事主要是為了解救孤魂野鬼的。但對眾多的信眾來說,當然還是為了祈求自己已逝的先人靈魂安寧。不過,盂蘭盆節流傳至今,中間又經歷過幾十年的斷絕,在今天各地的習俗也產生了很多地方特色,這個就不具表了。

盂蘭盆節

最後呢,現在咱們國家很多地方,還留存著中元節放河燈(海燈)的習俗。放河燈的習俗大致產生於唐代,最早的時候呢是佛教盂蘭盆節的一項內容。放河燈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河上飄蕩的那些孤魂野鬼,為它們祈禱的。不過呢,由於這項活動很有趣,也很適合全家人一起參與,所以逐漸地就從盂蘭盆節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項單獨的節俗活動。

中元節放河燈

三、中元祭祖,我們到底在祭什麼?

回到咱們開頭說的那個新聞,燒紙祭祀是封建迷信嗎?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祭祖?更進一步的,在今天這個時代,過中元節有什麼意義?

古人祭祖,或多或少有向祖先祈求保佑的意思。都說咱們中國人的信仰複雜功利,但對祖先的信仰這是一以貫之的。不過這種求祖先保佑的想法,在今天的這個時代,尤其是在年輕人心中已經越來越淡了。

更多的時候,除了對祖先有所求之外,更多的時候人們祭祀祖先,主要還是表達一種對逝去的親人的懷念之情。剝開種種宗教的、神怪的儀式外衣,這種對親人的思念,我覺得才是祭祖活動的核心情緒。而這,也恰恰是中國人孝道的重要要求。

追思已亡

同時,在今天的很多農村,祭祖活動通常是以家族為單位的集體活動。有學者把如今的農村稱為「衰敗」的農村,主要是因為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日裡親族的聯繫也越來越少。借著祭祖的機會,讓整個家族的人都儘可能的聚一聚,也是如今祭祖活動的一項重要功能了。

祭祖的同時也是家族聚會

當然對於哈爾濱政府的做法,咱說句公道話,在今天這個年代,在公共場合、馬路邊上燒紙,說句汙染環境也是有道理的。只是當地政府這種一刀切的禁止,也確實不太合適,哪怕在全市設幾個統一祭祀的地點呢?畢竟移風易俗這種事兒,得是個細水長流的功夫活兒。

參考文獻:

1、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張艦戈:《唐宋時期中元節民俗內涵演變考究》,《史志學刊》2018年第3期。

3、刁統菊,趙容:《山東中元節節俗述略》,《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本文為文史類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的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你覺得中元節祭祖是封建迷信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元節|祭祖惦憂思
    秋高氣爽一提起七月半的鬼節空氣中似乎又多了一絲涼意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到底是什麼?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就是表達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這一天大多數都是去祭祖有的遠離故土的遊子會在朝向家的地方進行祭拜不管身在何方,心永遠在牽掛
  • 中元節,我們該知道的小知識
    1.中元節名稱中元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俗稱七月半、鬼節、或者施孤、地官等。每年的七月十四、就是中元節。中元節該稱盂蘭盆、祭祖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據說中元節來源於2.來源中元節來源不一,有的說:「中元節」始於東漢後,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
    摘要: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又過去了一大半。進入八月份也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就是「中元節」。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其也和清明、重陽節、除夕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在中元節期間有祭祖、放河燈、燒紙錠的習俗。那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哪一天,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什麼說法嗎?在中元節前有「上元節」,後面有「下元節」。其中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而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七月十五則是中元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祭祀先人的民俗活動。
  • 中元節是什麼節?古代中元節有什麼活動
    昨天聽到有人說,馬上就是中元節了,中元節是什麼節?以前怎麼好像沒聽過,中元節又名什麼節呢?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中元節又名什麼節中元節又名施孤、鬼節、盂蘭盆節、齋孤、地官節、七月半、祭祖節、七月半祭祖節等。
  • 中元節將至,最好的祭祖方式看這裡
    中元祭祖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又稱盂蘭盆節。同一個中國,但中元節的習俗也各有不同。中元節習俗北方會在中元節這一天準備好水果、肉脯、酒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埂,稱之為「薦新」。南方會準備各種祭品於中元節午後祭拜祖先,拜後焚化祭品。西方以四川為例,則會將紙錢疊起,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畫帛者的姓名及時間,稱為「燒符紙」。有些地方還會製作「花盤」上面放紙錢和供果,祭祀完端到屋外焚燒。但遠在千裡之外的親人們,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參與祭祀活動,每年祭拜之日只能望月緬懷故人。
  • 中元節是鬼節嗎? 中元節和鬼節的區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還與寒食節、清明節和重陽節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祭祖大節,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節日。那麼中元節和鬼節有什麼區別呢?中元節是鬼節嗎?
  • 中元節我們應該傳承什麼?
    每到農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中國人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日——中元節,坊間又稱「鬼節」。在這一天,城鄉很多家庭都會聚集在過世的先人陵墓前舉行祭祖儀式,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一時間,田野四處青煙繚繞,時不時還傳出鞭炮的鳴響。這種祭奠方式,不僅汙染環境,還極易造成火災,事實上也不符合過中元節的初衷。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中元節祭祖高峰,陵園太守時令祭祖群眾苦候一個多小時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部分地區正月十五),對於魯北地區的人們來說,這是同除夕、清明節一樣隆重的祭祖日子,不過很多前往陵園祭祖的市民卻被擋在門外長達一個多小時。說起原因,不少市民表示這一切都是陵園太守時造成的。圖為2018年8月24日,市民湧入山東濱州高杜黃河南側一處陵園祭祖。
  • 中元節的來歷和習俗
    相傳起源於北魏,是道教與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東漢末年,天師道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後經六朝時期的發展,到唐代確定了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每到清明、中元節、寒衣節,我們給他們燒紙錢,讓他們也有準備過節的錢財和時間,能夠過上快樂的節日,我們活著的人運氣也自然會好起來,做事也會更順。因為他們有了錢,就不會常常纏著我們要錢,須知,被纏者,就是陰氣上身,我們活著的人,是陽氣越旺,運氣越好,身有陰氣,做事怎麼會順呢?再說,買燒紙也花不了多少錢,何樂不為呢?運氣好了,多掙些,不但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更是我們祖上所喜聞樂見的。所以,我們作為他們的親人,還能視燒紙送錢為可有可無嗎?
  • 中元節祭祖最強攻略!
    當然了,咱們肉體凡胎也看不見,怎麼請他來呢?就是點香的時候,心裡可以默念~弟子某某某,請xxx 土地,到某某處來受弟子供養,拜三下就行啦!        那供完了以後,這些貢品怎麼處理呢?可以送人嗎?可以的!如果你的元寶黃紙很多,也可以把一些米飯,饅頭放進一起燒了,或者布施流浪漢等等也可以。       下面說一下祭祖把!
  • 中元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也有稱鬼節。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四大祭祖節日,又與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寒衣節(十月一)並稱為四大鬼節。
  • 中元節由來與習俗!
    天官:天官紫微大帝賜福,生辰:正月十五,被稱為上元節;地官:地官清虛大帝赦罪,生辰: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水官:水官洞陰大帝解厄,生辰:十月十五,被稱為下元節。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員,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 中元節緣何叫鬼節 它是如何被遺忘的
    「可七夕和情人節有什麼關係呢?」民俗學家翟鴻起不以為然:「織女和牛郎都有兩個孩子了,這能算是情人關係嗎?」面向傳統,太多類似的牽強附會,讓人哭笑不得。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在「七夕」被扭曲的身影后,還有一個尷尬的「中元節」呢?它曾被我們祖祖輩輩所珍視,如今,它卻悄無聲息。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遺忘了「中元節」?明天,它是否會徹底銷聲匿跡?
  •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分別是什麼?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傳說中元節之日鬼門關大開,你知道中元節的歷史嗎?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中元節在你家鄉怎麼過?
    除了這些有點慎人的傳說,我國各地的中元節習俗也並不相同,比如一些南方地區有著放河燈的習俗。你是哪裡人?你的家鄉有過中元節的習俗嗎?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
  • 明天就是中元節了,農民卻在七月十四這一天燒包祭祖,為什麼呢
    明天就是中元節了,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通過燒紙的方式來寄託相思。雖然農曆的七月十五才是中元節,但是很多人都會在七月十四這一天來燒包祭祖,這是為什麼呢?在湖南省中元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遠在外地打工的打工族,在中元節前都要趕回老家。人們將冥幣放到紙袋子中必須要寫上地址,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覺得這些寄託著相思之情的冥幣才能順利到達先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