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刻感受到,病人住進醫院後,在接觸高水平醫療的治療前,更需要的是體貼溫暖的態度、真誠的尊重和關懷。病後,我不斷勉勵同人,我們除了在醫療設備和技術提升上做努力,更要把這裡變成一個溫馨的就醫環境,讓病人也如我們自己人一樣,在這裡能夠放心、安心就醫,這才真正算是高水平的醫療團隊。
生病讓我深刻感受到,病人在接觸高水平醫療前,更需要的是體貼溫暖的態度、真誠的尊重和關懷。如果沒有能力和信心把自己的醫院變成病人就醫最好的選擇,我如何能代表這家醫院去面對病人?
尋求最好的醫療資源和自己最信賴的醫療團隊,是每個病人就醫的基本權利。但對於一所醫院的管理階層,特別是身為「院長」,任何醫療選擇都無法單純只代表個人,而必須考慮到醫院最大的利益及角色。
在疾病面前,我們這等被視為「醫院高層」的分子,反而可能失去一般人享有的「選擇權」。
決不帶著院長頭銜到他院治療
在我的副鼻竇腫瘤病理切片出爐之前,必須動大手術的扁平細胞癌可能性尚未排除。一旦真的需要動大手術,不僅必須長時間地治療、恢復,生命也可能立即受到威脅;為了尋求最合適的醫療,我也不排除需要轉至他院動手術。當時我腦海裡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如果我因此必須到他院就醫,將立即辭去上任93天的馬偕院長一職。
我向我的同人們表示:「我絕對不會帶著院長的身份,到別的醫院做治療。」
過去,醫院不是沒有主管階層因患癌而悄悄到他院尋找更為信任的治療的前例,我個人覺得,作為一個「病人」,這是人之常情。但我身為代表馬偕醫院的最高主管,生病時,若對自己服務的醫院都沒有展現出信賴,如何面對每天那麼多到馬偕醫院就醫、把健康託付給我們的病人和家屬?
這或許並非妥帖的做法,我也不認為要成為每個人比照的標準,因為事實上,各醫院的發展確實各有專精。但我對自己服務的單位表達忠誠的觀念,或許承繼自先父,當年父親罹患甲狀腺癌住院時,仍在臺北市市長任內,因並發骨轉移需要動手術,當時為了選擇醫療團隊也是斟酌再三。
但若真是扁平細胞癌必須做的大範圍顱顏手術,臺灣能夠處理的醫療團隊確實屈指可數,其中,長庚醫院在該方面表現是極為傑出的。
在我病後,與我家有三代交情,也曾在馬偕醫院任職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頭頸部腫瘤科主任陳一豪醫生曾來探望我,也表示願意為我動手術。某大醫院甚至有人預言:「楊育正會來我們這裡治療。」
為「癌症不代表絕症」做最佳註解
我坦承,自己內心天人交戰。在醫療專業上,我相信老同事陳醫生的團隊會為我的疾病創造最佳的治療成果。但在另一方面,我心裡有個聲音提出反對:「如果沒有能力和信心把自己的醫院變成其他病人就醫最好的選擇,我如何能代表這家醫院去面對病人?」
所以我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以「院長的身份」,在自己的醫院動手術;要不就是以「一般病人的身份」,選擇去他院就醫。如果是後者,那即表示自己將卸下院長一職。
所幸老天垂憐,病理報告出爐,不是這種最為困難也最棘手的癌症,而是內科治療即可處理的B細胞淋巴癌。馬偕醫院的醫療團隊們也展現了優異的醫療水平,在醫療方向或判定上都與世界上最新的觀念同步,協助我一次又一次渡過了難關,充分為「癌症不代表絕症」做了最好的註解。
全方位提升醫院治癌設備
患癌倒是令我對醫院的規劃及重點發展有了與就醫病人家屬最感同身受、切合需求的感觸。在病程告一段落後,我便與團隊著手規劃提升及彌補馬偕醫院在癌症照護上的缺口,投資建設當代最好的兩床碘131 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興建更溫馨、高質量的癌症日間照護中心。
碘131 病房,專為甲狀腺癌病人而設
碘131 病房是專為甲狀腺癌病人設置的。過去馬偕接收這類病人,都必須轉到他院。這些病人其實為數不多,投資這個病房,幾乎註定是無法回收成本的,然而,它卻是一所醫院在癌症照護上不應缺少的一塊。
由於接受放射性碘照射治療的病人,全身都會帶著放射線,相關的排洩物、衣物,甚至病人本身,若沒有辦法確定放射線已消退到安全範圍,一旦流出或與外界接觸,會有輻射汙染的風險。
但在碘131 病房裡,病房完全隔離,護理人員以自動送藥系統送藥,不會接觸到病人;病人的排洩物也會集中收集、儲存,待放射性自然衰退到安全範圍後再做處理。病房還設有監測系統,病人只要站在病房內的儀器前,即可掃描偵測身上的放射線量,同步傳輸到護理站。
該病房在2013 年年底完成後,我們醫院立即有一名癌症科的醫生使用了。照護病人如員工,也讓員工不幸成為病人後,能以我們的醫院作為治療的第一選擇,這是我督促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很慶幸,這位醫生不必面臨與我相同的難題。
骨髓移植病房,彌補硬體缺憾
馬偕醫院無論成人或兒童癌症的血液腫瘤內科治療,成果一直極為優異。但若病人的狀況需要進一步做骨髓移植,由於院內一直沒有規劃骨髓移植的空間,便不得不將病人轉至他院。
當我對我們的血液腫瘤科醫生林炯森說:「我們來把骨髓移植病房蓋起來吧!」已進入中壯年的55 歲的林醫生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地回應:「院長,不要再戲弄我啦!」
林醫生之所以會出此言,是因為他為了發展骨髓移植,已經準備了15 年之久,從還是滿頭青絲的少年郎就帶領此領域的團隊進修學習,可等到了已冒出白髮,一身功夫都還沒能派上用場。
而在這期間,醫院對於年輕醫生的相關技術訓練也從未間斷。
萬事早已具備,遲遲欠缺硬體病房設施這個「東風」。但這一次,我不讓醫生再由黑髮等到白頭,更不讓他們一再滿臉抱歉地請病人家屬轉院。骨髓移植病房已開始動工,預計2015 年年初就會完成(原著完成於2014 年10 月——編者注),相信林醫生領導的馬偕血液腫瘤科骨髓移植團隊,能成為十八般武藝皆完備的頂級團隊。
癌症日間照護中心,體貼、便利又溫馨除了醫療設備、技能之外,對於長年都要進出醫院,化療期間更是把醫院當家的病人和家屬,還需有體貼、便利與溫馨的環境。於是一個環境良好、服務時間彈性的癌症日間照護中心,已成發達地區癌症醫院的趨勢。
現在許多化療已發展為門診治療或一日住院,但病人不是仍得花一天時間來住院,就是得請半天假到門診注射、觀察,因為門診五點後就關門,設計不夠貼心。
為了騰出一個空間做癌症日間照護中心,不僅集中治療、空間人性化,也能提供晚間注射。我們的行政團隊在我所倚重的張文信副院長的帶領下,絞盡腦汁,讓臺北、淡水空間大挪移:先把淡水呼吸照護病房區擴大,再將臺北的呼吸治療中心整併到淡水,空出來的地方就是將來的臺北癌症日間照護中心。
即便牽一髮動全身,工程浩大,都必須做到。讓癌症病人日後甚至可以正常上班,晚上下班後再來醫院化療,更有助於讓癌症成為可以兼顧生活質量及生活秩序的慢性病。
把頂尖的設備及環境建置到位,自然能吸引一流的人才投入,讓馬偕成為「最好的醫院」匯集的聚落。癌症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最大的禍首,提供最完備照護能力及配備的醫療機構,才具有一流醫院的資格。
讓「自己人」也能安心治療
患癌給了我許多生命價值的啟發,也指引了我在醫院經營、管理上的方向,讓馬偕醫院不僅是病人醫療的最佳選擇,更要讓我們自己上上下下的員工及親屬,一旦有醫療需要時,也能毫不遲疑、安心選擇自己的醫院治療。
我也不諱言,因為身份特殊,在馬偕一切的治療和照護,都是最體貼、最及時的。但生病讓我深刻感受到,病人住進醫院後,在接觸高水平醫療的治療前,更需要的是體貼溫暖的態度、真誠的尊重和關懷。病後,我不斷勉勵同人,我們除了在醫療設備和技術提升上做努力,更要把這裡變成一個溫馨的就醫環境,讓病人也如我們自己人一樣,在這裡能夠放心、安心就醫,這才真正算是高水平的醫療團隊。
相關閱讀:
《在我離去之前》(新書連載一)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60817/content-1005274.html
《在我離去之前》(連載五)—沒能最好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60823/content-1005430.html
《在我離去之前》(連載十)—第三隻眼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60831/content-1005695.html
京東購買連結:
http://item.jd.com/10385810699.html
淘寶購買連結: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4024-12612115753.2.MnFDtc&id=532948849134&scene=taobao_shop
手機微店購買:
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278uth6uysk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