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究竟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9月20日,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上海陶行知教育研究會會長呂左爾,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等近50位教育界權威人士匯聚2020首屆金茂未來教育論壇,探討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
未來學校從哪裡來?金茂學校總校長兼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長程紅兵表示,「未來學校從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中來;從對當下教育的深度批判中來;從技術世界的顛覆性革命中來;也從對未來學校的浪漫想像中來。」
「信息社會的來臨呼喚教育增強人們適應數字時代的能力。」尹後慶表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科技在我們的生活和教育領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在時代浪潮下,每一位教育者依然需要作出改變和堅守。學生在適應變化的時代的同時,具備數字時代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教師則應當認識到,不管技術如何變化,感悟心靈、點燃生命是老師的神聖職責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任何技術工具都不能替代人與人的心靈互動和情感交流。
未來究竟應該培養怎麼樣的人才?俞立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應該關注當今時代的特徵及其發展趨勢,以及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要積極探索符合時代特徵的教育模式。」他認為,未來人才培養模式會不斷創新,其中自主學習能力、學科交叉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信息應用能力將變得越發重要。
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需要面向未來的教師和學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在演講《學校學習的未來》中提到,學校是一個專業化學習的地方,教師要借用課程,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崔允漷教授認為未來的學校應當把握學校學習的特性、提升技術含量以及重視教師專業水準。
「如果教師掌握了多元的教學方法,無論你教什麼,多多研究教學內容,嘗試用多種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以視頻的形式對當下的教師提出建議:教師要做到個性化教育,儘可能了解每個學生,這種了解可以傳達給其他老師,可以作為未來教學方式的參考,也可以在不同課堂裡應用。
未來教育的創新離不開技術和科技的支持,上海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指出:教育變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從適應工業化時代的大規模劃一的教育轉向按個人需求和偏好定製的個性化教育, 即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轉變。
他透露,當下,教育界正在探索通過綜合數據建模,為孩子建立「數字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