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5章 元神與元氣

2020-12-22 自然妙律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樂與,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

元炁有「大、逝、遠、反」之象,天下元神隨元炁往復,元精和元氣隨其往而不害。

元神安靜,元氣平柔,元精康泰,元精升華為「餌」,即聖人e,聖人升華為「樂」,即至人π,至人居上德,達到德覺元神的境界,而腎精、腎水和腎火是過客,則止於上德。

元炁是道的出口之物,清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得。

元炁似氣化的琉璃,其中有元神,匪夷至不易視見;其中元精,希靜至不易聽聞;其中有元氣,細微至不易搏得。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相關焦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8章 元神與身
    上仁之為,是聖人的無意識為,即元神的智慧所為。聖人可觀道。上義之為,是元氣的無欲之動、是聖人的元氣之為。上禮之為,是元精為元神全力以赴,卻被下德之身拒之、扔之。故,下德之身失道而後失上德,失上德而後失元神,失元神而後失元氣,失元氣而後失元精。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營:此處應為人身的營衛之氣、或元氣,中醫名詞,《黃帝內經-素問-保命全形論》:「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精氣神的概念,在《道德經》裡都出現過。我們逐一整理。精精,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道炁的生化功能,後天之精是人的生育物質。《道德經》第21章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精即是先天之精,在道是先天之炁以生化萬物;在人,則是先天元氣以維持生命存在。《道德經》第55章云:「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除了元神、元氣,其他三元是什麼?
    人有五元,即源性、元神、元氣、元清、元精。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當沒有時精神就崩潰了,那是行屍走肉;元神常常與「元性」、「先天之性」混稱。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元神與身體共存,失去了身軀的容納,元神無法在五維以下的任何時空中存在,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削弱,直至破散。在道家的認識中,元神是人一出生就擁有的。元神泛指人的潛意識,是一個人的人格存在的根基。所謂意念周天,便是逐漸喚醒元神,使「真實的自我」從表意識的「牢籠」中解放的一種效率極差的方式。而狹義上的元神,專指修道者達到「鍊氣化神」境界時,所產生的對世界的一種獨特的感官。
  • 數九讀經 ‖七九二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易視公眾號推送《道德經》兩個版本:河上公章句版本&任爺釋 王弼本。
  • 什麼叫元精、元氣和元神,通俗的解釋!
    故 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元精」之名始於丹經,元精之論也詳於丹經,元精是內丹家修煉的上藥三品之一,元陳致虛《上陽子 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書》亦說:「煉精者,煉元 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洩漏。」
  • 《道德經》第十四章,永恆不變的道
    今天寫《道德經》第十四章,簡單了解了解道是什麼。它從古至今,一直未曾改變,它無形,無相,無聲,卻一直在我們身邊存在。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白話:看不見的東西,叫夷。理解:我們看不到道的存在,故道無相。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
  • 陳摶老祖「睡功」內證:無極道德功法
    功、德、道的修煉核心是元精、元氣、元神。什麼是元精?父精母血,化為生命力就是元精。元精為生命之源。什麼是元氣?胎兒出世以後,體內元精與天地之氣(空氣)結合,構成元氣,元氣為生命之本。什麼是元神?元精,元氣在人體內運行,成為生命的活力,而生命的活力還要由最高的靈性主宰,這種靈性就是人類的靈魂,靈魂為元神,元神為生命之主。元精、元氣、元神,合成人的精神系統,它產生於人體,而又反過來支配人體,失去精神系統,人體就是一具死屍。失去人體,精神系統能否繼續存在?元精、元氣都將隨著人體的消亡而消亡,但經過修煉的元神即可以脫離人體而返還無極而繼續存在。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今日易視公眾號推送《道德經》兩個版本:河上公章句版本&任爺釋 王弼本。
  • 致良知四合院:關於《道德經》第45章的對話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四合院老師與達實智能董事長劉磅共同探討學習了《道德經》第45章的感悟。他們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實踐,或許會幫助我們更好體悟老子思想。為了體會老子在這章對後人的教誨,可以先回顧《道德經》第40章開篇——「反者道之動」。先來看「大直若屈」。這個比較容易理解:一個真正剛直而堅守原則的人,行事反而又有許多方便路徑,就像人們常說的「曲線救國」一樣。這個「若」字,意味著「相反」之意。反者道之動,聖賢和普通人的境界有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道德經第57章【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本章以「以正治國」開頭,「正」指的是清正無為,這也是老子的治國方略。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有機會接近最高統治者。所以,老子通過對統治者認真觀察,對他們的德行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以正道來治理國家的建議,這一建議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借鑑意義。「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 揣摩《道德經》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這只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帶入那個語言環境裡才能解釋。下面是我對該章內容的詳解詳析。⑦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欲的元氣達到了極致。本句也是一個判斷句。號,音háo,大聲哭。嗄,音shà,聲音嘶啞。和,平和無欲。⑧知和曰常:懂得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常規。常,事物持久運行的規律現象,用作動詞,按常規行事。可參見第十六章注釋⑤。
  • 英文《道德經》的獨特魅力|楊鵬老師領讀第十章
    編者按:2020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應部分購書學友的要求,楊鵬老師領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現把領讀音頻文字整理如下,供朋友們交流。以下為正文:大家好,我是楊鵬,今天我導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我們體會一下英文《道德經》的特別魅力。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