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2020-12-22 瀟湘晨報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標誌著市人民醫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成為清遠市首家獨立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的醫院,也是清遠唯一全面開展血液淨化血管通路全部技術的醫院。

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在我國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通過血液透析維持生命,而在血透前,醫生會為患者建立一條可供血透時穿刺使用的血管通路,這就是動靜脈內瘻。但由於部分尿毒症血管嚴重硬化等原因,常規的動靜脈內瘻有時也難奏效,對此,清遠市民林老伯就深有感觸。

林伯是一位尿毒症患者,年齡85歲,今年3月被確診出患尿毒症。剛開始,林老伯使用右頸內臨時血透導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考慮到患者高齡,雙上肢前臂血管細小,行自體動靜脈內瘻成功率低,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薛志強建議,可以通過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的方式建立血管通路。但普通的人工血管植入後,必須等至少4到6周後才可以穿刺使用,進而開展血透。同時,需要長期留置臨時導管,生活不便及容易感染,建議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瘻。即穿型人工血管的優勢在於術後血管很快就可以使用,同時該人工血管的內層具有肝素塗層,可以預防早期的血栓形成。

3月20日,經過3個小時的手術,林老伯成為了清遠第一位接上即穿型人工血管的患者。手術5天後,林老伯開始利用人工血管內瘻開展血透,效果都達到預期。「這標誌著此次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非常成功。」薛志強表示。

薛志強表示%2C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劉秋宜攝

人工血管縫合難度大 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更高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薛志強介紹,常見的血管通路包括:血液透析臨時導管,血液透析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自體血管動靜脈內瘻(AVF),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AVG)。對於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良好、順暢的血管通路是保證血液淨化治療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目前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AVF是首選。

但隨著血管通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明顯延長,而AVF有一定使用壽命,最終前臂可供AVF的血管枯竭。特別是一些自身血管條件差的患者,比如血管彈性差,短缺,閉塞,多次手術失敗,以及重新造設標準內瘻比較困難的患者如糖尿病者,伴有動脈硬化的高齡者或血管較細者,人工血管出現,可彌補AVF的不足。但普通AVG建立後要4周才能使用,隨著醫用材料的更新換代,最新出現的可即時穿刺人工血管,避免了中心靜脈導管的長期留置或直穿,減少了由於中心靜脈導管和直穿導致的併發症。

據了解,ACUSEAL矽膠人工血管是專為透析通路研發的一款可即時穿刺的人工血管。這款新型的人工血管有三層結構,外層是膨體聚四氟乙烯,內層是帶肝素塗層的膨體聚四氟乙烯,中層是低滲的矽膠層,由於矽膠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彈性,穿刺拔針後慣性回彈可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這種即穿型人工血管術後滲血少,水腫程度輕,患者痛苦少,而且彈性好,血流充足,便於穿刺,可於術後24小時內進行穿刺。對於無條件行自體內瘻的患者,即穿型人工血管可替代臨時導管或長期導管直接進行血管移植,避免頻繁或長時間頸靜脈留置透析導管損傷中心靜脈,拓寬了治療選擇,為長期透析患者帶來了福音。

薛志強表示,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即穿型人工血管的直徑較寬,粗細跟一般的籤字筆差不多,進行血管吻合時,所用的針線直徑只有頭髮的五分之一不到,非常纖細,吻合時需要圍著血管四周縫30~40針,每兩針之間的間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內,這對主刀醫生來講是個很大的技術考驗。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首次確診已是腎衰竭晚期,清遠市人醫這樣去搶救尿毒症患者|腹腔鏡|...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完成了全市首例腹腔鏡下腹膜透析置管術,此項技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清遠市腹腔鏡下腹膜透析置管術方面的空白。患者術程順利,術中失血僅約5毫升,無特殊不適,腹透導管位置固定完好,出入腹透水通暢,腹透過程順利。
  • 「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
    尿毒症是一個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上海每年就有2萬名左右的患者在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充分血液透析的前提。由於種種原因,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通路惡化的現象,而如今,仁濟醫院血管外科與腎臟內科用血透通路新技術——「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生命線」。目前臨床已經完成20例,效果良好。
  • 長期透析血管通路惡化,醫生用「人工血管」為尿毒症患者架起生命線
    楚天都市報5月30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馬遙遙)每個季度,尿症患者歐陽先生去醫院進行透析治療時總會來到病房,找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腎病風溼科黃小妹主任醫師合影,這一習慣,歐陽先生保持了近6年,即便因尿毒症導致眼睛幾乎失明行動不便,他也沒有間斷過。
  • 四川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成功
    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中新網成都11月12日電 (王鵬)記者12日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日前順利為一名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據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介紹,首例接受植入患者為42歲男性,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規範藥物治療多年無效,心功能持續惡化,生命瀕危。
  • 益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紅網時刻益陽5月30日訊(通訊員 譚歲賽 熊建明)近日,益陽中心醫院普外科三病區血管外科遇到一個自身血管條件非常差的尿毒症患者夏爺爺,入院時全身上下找不到一條可供使用的淺靜脈,那麼如何創造新的生命通道呢?
  • 國內首例上市人工心臟植入!其背後的技術難似「千重山」
    在去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順利為該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人工心臟實際上就是一個金屬機器,它像一個泵一樣,也可以說是抽水機。抽水機可以把水從這一頭抽到那一頭,人工心臟的功能與其類似。」
  • 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首例人工血管內瘻成行術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陳紅雲 張海燕)近日,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該院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標誌著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51歲的羅女士,8年前被確診出患尿毒症,在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進行血液透析。
  • 長沙市第一醫院腎病風溼科成功開展尿毒症患者人工血管內瘻術
    今年以來,患者在當地醫院高位內瘻穿刺困難,左側自身血管耗竭,嚴重影響透析質量及生活質量。近日,路先生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腎病風溼科就診,科室主任黃映紅為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反覆開展風險評估。在完善手術相關準備後,黃映紅帶領血管通路成員副主任醫師王慧、袁新科,聯合血管外科主任李可、B超室主治醫師羅元臣,為路先生開展了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瘻手術(AVG)。
  • 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
    在周圍血管疾病診治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行胸腹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人工血管置換術;動脈瘤及動脈閉塞病(內臟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的開放手術及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置管溶栓、取栓治療,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術微創治療,下腔靜脈濾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創治療,透析病人自體動靜脈瘻的建立及使用維護。 1、什麼是血管通路?
  • 尿毒症患者的第二生命!臨湘市首例腹膜透析管植入術成功實施
    嶽陽晚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吳倩 記者 餘勇華)5月9日,內分泌腎病科成功開展臨湘市首例腹膜透析管植入術,填補了該市腹膜透析的空白,為廣大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療提供了更多醫療選擇。陳阿姨,47歲,幾個月來,嘔吐伴乏力,入住內分泌腎病科,入院後查肌酐700多,處於CKD5期,需要行腎臟替代治療,由於患者前臂血管無法滿足動靜脈內瘻手術要求,行內瘻手術成功機率不高,若插長期導管,不僅會影響病人以後的生活質量,還可能產生併發症。面對這一難題,蘇冉醫師和周利醫師在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成功為其實施了腹膜透析置管手術。
  • ...武大人民醫院完成湖北首例人工虹膜植入術!術後15天患者視力恢復!
    12月6日,肖璇再次主刀為他成功實施「人工虹膜+人工晶狀體懸吊植入」手術。術後第15天複查顯示,他術前接近失明的右眼,裸眼視力已恢復到0.5,眼壓正常,同時畏光和眼球震顫的問題得到極大緩解,恢復了正常工作生活。這也是湖北虹膜缺損患者首次接受這一術式。
  • 長沙市中心醫院完成了首例腹腔鏡下腹膜透析置管術,為尿毒症患者...
    提到尿毒症大家都會想到透析治療,腎臟的替代治療即透析成為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12月2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腎內科聯合普外科完成了首例腹腔鏡下腹膜透析置管術,為不適宜用傳統手術方法進行腹膜透析置管的尿毒症患者帶來了希望。
  • 實驗室培養的生物工程血管或能取代人工血管
    (原標題:實驗室培養的生物工程血管或能取代人工血管)
  • 山西首例青光眼患者PanOptix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術實施
    山西新聞網7月15日訊(記者王曉豔)7月14日,一臺為可疑房角關閉青光眼患者植入愛爾康PanOptix新一代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手術在太原愛爾眼科醫院順利實施,這在山西尚屬首例。7月14日上午,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委員、愛爾眼科山西省區副總院長戴超教授為韓女士實施了「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愛爾康PanOptix新一代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房角分離術」。「手術差不多十幾分鐘,也沒有什麼疼痛感。真沒想到一次手術可同時解決我的青光眼、白內障和老花眼。」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植入人工材料或器械已十分常見,但小口徑人工血管由於「再狹窄」發生率高,目前尚未有成功的臨床應用。
  • 清華大學附屬醫院長庚: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鈦合金骶骨植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582.htm  骨科主任肖嵩華教授帶領脊柱中心宋飛、趙喆等醫師,日前成功為骶1-2骨巨細胞瘤患者實施根治術,精準化整塊(en-bloc)切除高位骶骨腫瘤,並植入3D列印個體化適型假體,重建脊柱骨盆穩定性,成功為患者保住下肢及二便功能,為世界首例。
  • 中科大附一院成功開展安徽首例白內障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14日,65歲的夏阿姨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接受了一臺「黑科技」手術:通過安徽首例3D 引導下飛秒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PanOptix 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術,10分鐘解決了眼睛的老花和白內障問題。
  • 七旬老人患兇險型「主動脈夾層」 11小時換上「人工血管」
    據悉,為如此高齡的該類疾病患者進行手術並獲得成功,在貴州尚屬首例。七旬老人患兇險型主動脈夾層 11小時手術換上「人工血管」「從中午2點持續到凌晨2點,11個小時才成功完成了手術。」貴州省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劉秀倫向記者介紹了這一例特殊的手術——升主動脈置換+全主動脈弓置換+降主動脈支架植入+主動脈竇部成形術(孫氏手術)。
  • 清遠成功實施首例恥骨後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人醫」)成功為患者實施經恥骨後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這也是清遠首例經恥骨後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不到1個小時,解決15年「社交癌」57歲的範女士15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漏尿,咳嗽、提重物就會漏尿,多年求醫,但效果不佳;今年7月病情加重,站立時也出現漏尿,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受夠了的範女士前往市人醫就診,診斷為壓力性尿失禁(重度)。
  • 廣東首例!清遠痊癒患者自願捐血漿用於研究
    2月2日是清遠市人民醫院3000多名員工全員重返工作崗位的首日,也是該院第2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的日子。為了確認患者的痊癒情況,清遠市疾控中心先後於1月30日和2月1日對患者進行了病毒核酸檢測,兩次檢測的結果均為陰性,已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的確診病例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康復患者是一位19歲的男生,平常喜歡打籃球。在接受治療期間,他深感醫生護士對自己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