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幾十年之後,人們都不再過年了

2020-12-20 秋心筆記

小時過年,我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酥肉。;

在滿屋蒸騰的熱氣和滋滋炸響的油香中,我們三兄妹流著口水,眼巴巴地等著第一鍋炸酥肉出來。母親把一個個和好佐料的麵粉團丟進燒開的菜油裡滾幾滾,熟了撈出來,稍冷一冷,就變得酥黃,焦脆,噴香……這使得我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在千裡之外的城市,每每想起來還流口水。;

這幾天,村裡的時間忽然停滯下來:放了假的學生開始睡懶覺,或者窩在床上玩手機;久別重逢的夫妻忙著合力彌補一年來身體上的虧空;只有睡不著的二大娘早早爬起來罵街……男人們打著哈欠起床後,也是打牌喝酒,喝酒打牌,然後蒙頭大睡,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回城上班。;

剛出來做事那幾年,回家還會跟朋友三五成群地聚一聚,現在有孩子了,就顧不上了。即使大家碰面,也不怎麼聊家長裡短了,彼此客套試探一番就是錢錢錢,車車車,房房房。然後有錢的看不起沒錢的,沒錢的看不慣有錢的,有錢的在一起也互相算計。有錢天天像過年,無錢日日哭喪天。

所以沒賺到錢你都沒臉回家。要不是親情維持著,誰還回去過年?父母都好說,一堆親戚真的很崩潰:啥時候結婚啊,掙了多少錢啊……好吧其實你並不是一個張揚的人,內心還是覺得自個兒很成功,很幸福的,自己知道就好的,可是你內斂不說吧,別人覺得你不行;你實話實說吧,他們又覺得你在裝……

相比較而言,還是手機靠譜,至少它沒那麼勢利,還對你不離不棄。這樣一來,你平時戳屏還有時限,回家反而自由放任起來。然後你發現親朋好友來了也一樣,一言不合就低頭猛戳手機,連做飯的人也不例外,不管農村信號有多差。好像所有人都忘了什麼叫過年了。;

想想也是,平常是想吃什麼就吃吃吃,想穿什麼就買買買,一切跟過年並沒多大區別。老輩留下的一些過年習俗,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就這樣,過年的宣傳一年比一年濃,味道卻是一年比一年淡。;

逝去的永遠是最好的。也許年味沒變,只是人心變了。;

小吋候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好吃的,只有過年才能補上,所以盼著過年。現在年齡大了,自然就沒小時那份期待了。;

以前壓歲錢是給自己,現在要給老人。小時候過年,是大人們為了讓你高興;如今你回家過年,是為了讓老人高興。

以前買個新款玩具就可以炫耀好幾天,現在連買輛車都不敢亂裝逼了。;

所以結果就變成,你不斷得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而且似乎你得到的並不比失去的多。這是社會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呢?;

為什麼幾十年前那麼窮還個個樂呵呵,現在卻都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連過年也沒了感覺呢?說到底是生活壓力更大了吧?教育、醫療、養老,誰頭上都壓著這麼三座大山。;

在這三座大山的重壓下,一切看起來很美,卻是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不光是回農村過年沒意思,在城裡也好不到哪裡去。在我工作的城市,大年三十下午,連條狗都看不到(單身狗除外)。還不如舶來的聖誕節。

也許幾十年之後,人們都不再過年了。誰知道呢?

百家號年味徵文專稿

相關焦點

  • 不再放鞭炮、不再盼著穿新衣、不再盼著過年,如何讓孩子明白過年
    馬上要過年了,我家4歲的兒子早已放了年假,他剛剛上小班,這是他的第一個假期。自從放假以來,兒子就屢屢問我,媽媽我為什麼放假啊?我每次都回答道:「因為要過年了啊!」我這才發現過了快三十個年了,至今還不明白過年的意思,在我的記憶裡,過年就是闔家團聚、穿新衣服、貼春聯、放鞭炮、走親戚、吃好吃的......我趕緊到網上查閱了很多關於過年的資料,惡補了一通,繪聲繪色的給兒子講關於灶王爺、門神、財神、以及關於過年傳說。
  • 消失的年味: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期待過年了
    年節前辦喜事的人家會特別多,於是大家又一起去吃酒席,談論誰家酒席上的菜講究,哪家的新娘子長得最是喜人……過年的氣氛隨著忙碌的日子越來越濃,大年三十,一定是家裡人最多的時候,年夜飯也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最好的食材留到過年,最最好的做成了年夜飯,「年年有魚」「金玉滿堂」「吉祥如意」……年夜飯裡,每道菜都賦予了最美好的寓意
  • 馬上就要過年了,年的來歷你知道嗎,這個來歷很奇怪
    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外形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散居在深山森林中,人們把它們叫「年」,又名「夕」故過年又稱「除夕」,每「年」出來害人一次,當時的人無法制服它,只能受其侵害。怪物來到村裡,嚇得人們四散奔逃,它見人就追。凡人怎能鬥得過妖怪,轉眼間幾十個人已經在它的肚子裡了。它吃飽了之後,便搖搖晃晃地走回去了。
  • 被人們遺忘的族譜,曾是認祖歸宗的最好方法,可能幾十年內消失!
    在我們漫長的歷史裡面,人們創造出了很多方法,來確保自己對於自己這一支血統的來源地釐清。先是人們的姓氏,全部都採用了後代跟隨父姓的方法。而後就是「字輩」,自己的父親是什麼字輩的,自己是什麼輩的,將來的兒子又是什麼輩的。在一整套的傳承方法下,人們對於自己的祖宗是誰,隔壁鄰裡見面怎麼叫,自己的孩子怎麼取名,全部都一清二楚。而這整套文化裡面,以物資載體記錄這些的,就是我們的族譜了。
  • 過年的故事
    村人準備過年時,村口出現了幾個走親戚的,人們這才發覺年過錯了。年過去了,但人們又不能倒回到過去,為自己過個年。農村人不看黃曆,記錯日子是常有的事,但像把過年這樣重要的日子弄錯卻是絕無僅有的。這一年就這樣從人們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溜掉了,而它原本可以過得更充實、更富有,但由於人們的一時疏忽,它卻被永遠地漏掉了。它空在生命裡,讓我們的人生顯得不夠完整,總覺著比別人少了點什麼。
  • 一到過年,這一現象,就從城市轉到農村,村村都有,讓人苦不堪言
    農村的「村村通」工程在後續完善之後,大部分的地區都有了平穩的水泥馬路,方便農村內部與外部城鎮的經濟交流。今年過年,大部分人選擇鐵路或者航空運輸回家,但總有那麼多人買不到票。一些人在城市工作發展的好,也買了車,於是也有很多人就選擇了開車回家。
  • 山東人為什麼現在過年多數不再貼窗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是山東人過年必備的窗花漸漸消失了。只有大門上的對聯、福字還大多保留著,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窗花淡出了山東人家?1、窗花圖案和所表現出來的故事,曾寓意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窗花曾是山東人過年的必備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可用來寄託美好生活嚮往、裝飾家庭並烘託節日氣氛的手段越來越多
  • 穿新衣不再是國人過年的最大期盼 網友:新衣不是 吃肉是
    鼠年春節將至,伴隨著春運,人們也開始了緊張的年貨置辦,為此簡直使出了渾身解數三十六計,最近,蘇寧易購最新發布了「春節消費趨勢報告」,從2020年1月1日-2020年1月18日這個周期內人們的消費行為中我們發現,傳統與新潮在「年味兒」裡完美的融合了。
  • 過年的由來是什麼?也許和營銷有關
    說起過年,放鞭炮、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過年這個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叫過年呢?過年的由來有很多傳說,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一些,流傳最廣泛的是這個樣子。據說從前有一種怪獸,叫「年」,頭大身小,尖牙利齒,眼若銅鈴,目露兇光,來去如風,兇猛異常,屬於兇獸,嚎叫「年」的聲音,所以大家都叫它年獸,古代人編故事還是很講道理的,我想這和《山海經異獸圖》差不多,都是以現實的東西加以想像製造出來的,我想,年獸是以老虎等兇殘動物為藍圖,臆造出來的神獸。比起現在有的故事,那真是憑空想像啊,我也很佩服他們,真是能編,都是人才。
  • 年底了,大家工作熱情是不是淡了,都在期待著過年無心工作了麼?
    美麗的彩虹也許就在風雨後,無論何時何地,積極勤奮,爭取收穫,成功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年一度,光陰飛逝。春節臨近,故鄉在召喚,故鄉的山山水水,記憶裡嫋嫋炊煙,兒時的夥伴們猶在夢中呼喚,努力不放鬆,加把勁用愉悅的心情去吮吸故鄉的味道。嚴冬凍手指,又到春節時。年的概念在中國人眼裡是隆重儀式感,更是團圓時刻。
  • 老北京的人們春節過年的準備工作是按照這個程序進行的
    在老北京,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一首首童謠伴著孩子們稚嫩的童音,清脆的走進千家萬戶,在深深的胡同裡,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蕩漾。過去的時候,孩子們說童謠常常是即興加詞兒,也許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為了念來上嘴兒,所以有時一首童謠竟有好幾種版本。
  • 回家過年,路途不再遙遠
    回家過年,路途不再遙遠作者 布建忠(小布丁)抖落一層層覆蓋的灰塵, 綻放一朵朵開心的微笑。回家過年, 路途不再遙遠。 問安父母的孝心, 扮做滾滾轉動的車輪, 急速的一次次在我的心頭碾過。 親吻妻兒的淚花, 酸酸的滴落在我的心裡。
  • 年關將至,「反向春運」已成趨勢,農民不再回家過年,怎麼回事?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年關將至,「反向春運」已成趨勢,農民不願再回家過年,咋回事?一年一度的春節馬上又要到了,2020年春運即將來臨,而有些農民工,卻不急於購買回家的車票,這又是為什麼呢?而且在機票所佔的比例上很多價格都比高鐵票便宜的多。其實出現這樣的狀況,也是能夠可以理解的。畢竟每年春運時的火車票非常難買的程度大家也是比較清楚的,而且在返鄉票價上面也會存在價格上的增長。拋開一票難求的觀點說一說為什麼還會出現「反向春運」的情況呢?第一就是在返鄉難買的同時很多農民為了買到票都會選擇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買。
  •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
    從小年(北方地區的農曆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屬於新年的範圍。年的由來過年的由來,相傳是源於原始杜會的臘祭,在《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到:"虞不臘矣。"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即辛苦了一年的農事做完了,為報答上天的恩賜而舉行祭祀,過年就是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穀梁傳》記載到:"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在古代,一切的時間節點都是以農業為主,五穀豐收,一年中最為收穫的季節,雖然寒冷,卻是最為滿載而歸。在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是谷穗飽滿,壓彎了枝的形象。也有相傳在堯舜時期已有過年的習俗,但稱呼不相同。
  • 孫女看完了爺爺的幾十年的日記之後寫了一篇總結
    今天看到李馳在語音禪訓練營的微信群裡面分享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孫女看完了爺爺的幾十年的日記之後寫了一篇總結,有幾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 為什麼越長大越討厭過年,因為心理都發生了這些變化
    年味,似乎對于越大的人看得越淡,因為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纏身,早已把小時候的天真和稚氣衝淡了。對於90後的人,早已過了十幾歲的年紀,他們對過年,也有了新的界定,不再是天天盼望著過年,也不再是能吃好吃的、能玩好玩的。
  • 90後害怕過年的原因,有這三種,你知道嗎?
    其實,到底有沒有壓力,只有切身體會的人才深有感觸,也許有很多人有一份好的工作,可能在經濟上沒什麼壓力,並不擔心過年時需要出多少錢。但是,不得不說依然有很多90後的一批人,在年前幾個月就開始害怕過年了,因為,過個年花費的錢也許會是他新年後半年之久的生活費。
  • 「一句」名言影響人們幾十年,原來卻是半句話,意思截然相反?
    幾十年,中國名校畢業學生出國留學者紛紛,歸來者卻是廖廖,廣大民眾對此雖然有所不解,認為這是在免費為國外輸送人才,「為他人做嫁衣裳」,可是卻被「科學無國界」「說服」了。因為言必此語者都是社會名流,氣場很大,不由得別人另有想法、提出異議。在這種語境之下,留學不歸被解釋為國際大視野,是與國際接軌、是國際趨勢的正常現象。
  • 過年風俗沒有變,就是年味淡了,都在與時俱進
    三天年咋過的呢,大年三十全家團聚,吃個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初一上午走親訪友或者就近給街坊鄰居、同村人家拜大年,本地農村幾乎家家都到,家裡來了客人成年人就給香菸抽,小孩子就發糖果,好不熱鬧;年初二開始給叔伯姑舅拜年,大家相互往來,帶上菸酒糖茶寒暄敘舊。
  • 你為什麼不再期待過年了?甚至有些討厭害怕
    前些年自己年齡還小的時候是很期待過年的,當時卻是還小,過年可以買新衣服,有長輩給的壓歲錢,還有很多小夥伴一起出去放鞭炮,回想那時候還是很美好的。 現在長大了,也許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有趣的東西也都丟掉了,面對的也更多的是現實生活。本該應該享受的過年休閒時光,有時候過的卻更加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