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期一點點臨近,我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過春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新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傳統的曆法中是夏曆元旦,即正月初一。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會慶祝新年的到來,如漢、蒙古、壯、布依、朝鮮、滿、侗、瑤族等等。
從小年(北方地區的農曆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屬於新年的範圍。
年的由來
過年的由來,相傳是源於原始杜會的臘祭,在《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到:"虞不臘矣。"
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即辛苦了一年的農事做完了,為報答上天的恩賜而舉行祭祀,過年就是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穀梁傳》記載到:"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在古代,一切的時間節點都是以農業為主,五穀豐收,一年中最為收穫的季節,雖然寒冷,卻是最為滿載而歸。在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是谷穗飽滿,壓彎了枝的形象。
也有相傳在堯舜時期已有過年的習俗,但稱呼不相同。在《爾雅·釋天》中記載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古時,歲首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夏朝歲首與今天的農曆春節日期相同,以北鬥所指的時辰,由子至亥,每月遷移一辰,所以定下夏曆的正月初一,來慶賀新歲。商朝把四季大祀中的冬祀視為新年節日,當時甲骨文中已有卜年辭句的記錄。
周朝民間有喝春酒慶豐收的習俗。在《詩·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凜……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到了漢武帝時期,創製了"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史記》、《漢書》稱正月初一為"四始"(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並定為夏曆新年。
年獸的傳說
關於新年,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相傳"年"是一種怪獸的名字,它長得很可怕,跑起來速度非常快,叫聲也十分嚇人。"年"經常出來傷害農家的人民和家畜,所以上天就把它鎖進了深山,一年只許它出山一次。
由於人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出來,所以每一天都是提心弔膽,小心防範。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還沒有出來,可是到了十二月,"年"突然出現了,使人畜受了傷害。從此以後,每到農曆十二月,人們就準備和"年"做鬥爭。
特別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關門閉戶,防備'年"來害人,因為據說臘月三十晚上,"年"會挨家挨戶吃人。後來,人們發現"年"怕火光、怕紅色、怕響動,於是便在三十晚上點火炬、放鞭炮、敲打鑼鼓,"年",聽到響聲、看到火光便跑開了。人們用這種方法趕走了"年",為了慶祝這個勝利,人們互相慶賀。
過年的習俗
自古以來,過年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有祭祀,朝會、宴飲、佔卜、迎神、賀年、玩賞等活動。過年期間的活動內容十分多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等也有不同的習俗,。漢族把春節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前,人們積極置辦年貨,貼春聯、掛年畫、一起吃團圓飯等活動。
尤其是在除夕這一天格外熱鬧,人們早早開始了一天的準備。貼年畫,年畫起源於門神畫,漢代時期就有了門畫。不管是貼門神——鍾馗,還是現在更為生動可愛的生肖畫,都是想要闢邪祈福,來年有好運。另一項準備就是貼春聯,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王安石曾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象徵著闢邪祈福。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貼福字,用篆文、楷書等字體在方塊形狀的紅紙上,書寫"福"字。然後貼到門窗等地,有時還把"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之意。據記載,除夕貼"福"字的習俗,可能是源於清代皇帝書寫"福"字贈予大臣。
這些準畚工作做好了,就等過年的重頭戲,除夕夜年夜飯了。除夕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也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晚飯,也有"吃了年飯旺,神鬼不敢撞"的說法。一般,飯桌上除了豐盛的家宴之外,一定要有魚,諧音取"年年有餘"之意。家人們團團圓圓聚在一起,分享過去一年的喜悅,也展望來年的美好。吃過年夜飯,全家人一起熬夜,辭去舊歲,迎來新年。
現代社會,各式各樣名目的節日越來越多,很多人會說"年味兒淡了",也許是我們不再需要一年一次的改善夥食,穿新衣,也許是我們有更多的娛樂方式。但過年仍是我們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