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
到了年底,進入臘月,家裡就開始忙碌起來。
辛苦了一年的父親母親,開始盤算著一年的收入和盈餘:計劃著要添置什麼年貨,家裡哪些物品要換新的,哪家的親戚要走動,哪些長輩要孝敬,哪些人情禮節要趁著年節打點好……
勤勞的母親,拿出儲備了一冬天的食材,開始蒸豆包,蒸年糕,做各式各樣的點心。
憨厚的父親,吆喝同村的人,一起幫忙殺年豬,備年貨,打掃房前屋後。
最快樂的是孩子們,走街串戶,呼朋引伴,比誰的新衣服好看,看誰攢的糖紙兒花色最多。
年節前辦喜事的人家會特別多,於是大家又一起去吃酒席,談論誰家酒席上的菜講究,哪家的新娘子長得最是喜人……
過年的氣氛隨著忙碌的日子越來越濃,大年三十,一定是家裡人最多的時候,年夜飯也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最好的食材留到過年,最最好的做成了年夜飯,「年年有魚」「金玉滿堂」「吉祥如意」……年夜飯裡,每道菜都賦予了最美好的寓意。
在外地奔波,工作的人回家了。所有人都嚮往三十晚上能跟最親的人最愛的人在一起。一家人圍在大桌子旁,不論老少都穿上新衣服,說的都是吉祥話,談的都是開心事。
窗外是萬家燈火,漫天煙花和爆竹聲。奶奶忙著幫小孫子捂耳朵,妯娌們吃著福橘看著電視聊著天,男人們喝著酒說著莊稼的收成或者生意上的事情。
那個時候,「年」在我們的心中就是信仰!
孩子們在過年的時候是被允許不寫作業的,親戚朋友串門兒,會帶孩子們最喜歡的水果和禮物,還有壓歲錢紅包,雖然不多,雖然還沒等孩子們把紅包捂熱就被母親用「代為保管」的理由收走了,但還是忍不住的開心,快樂!
過年放煙花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就在大人們準備年貨的時候,孩子們也開始自己偷偷地攢著零花錢,然後趕集的時候去買喜歡的煙花,都是小孩子玩的那種小玩意。到晚上的時候,村裡一群孩子湊到一起,輪流放手裡的煙花,燦爛的煙花映襯著天真孩童的笑臉,也映襯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忽然變得不那麼期待過年了。
也許是成長的煩惱吧?逐漸長大,童年的快樂不再,生活中多了責任,心中的欲望也不是小時候那麼容易滿足,快樂也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了。
也許是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們吃得越來越好,玩得越來越嗨。
以前過年才能享受到的美食,現在點個外賣就能送到家;以前一大家子人才能玩的遊戲,現在隨便上個網就有幾萬幾十萬人和你聯機。
以前沒有電話,更沒有微信,親人摯友難得見一面,團聚是那麼的溫馨美好。現在天天看著朋友圈,時時關注著動態,好友吃頓火鍋你都能知道他用的啥調料。
欲望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旦滿足,就會立馬失去作用。在速食和快消費流行的當下,是不流行等待的。想約就立刻約起,外賣晚幾分鐘我們都要索賠,那我們怎麼還有必要去期待過年的美食和團聚麼?
身邊的人也在慢慢地變化。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聚到一起,再也沒有人關心你的冷暖艱辛。大家早已不習慣噓寒問暖,只想聽聽八卦:
「工作怎麼樣啊?一月工資多少錢啊?」
「是不是國企啊,工作穩定不?不行考公務員吧,穩定。」
「房子買沒呢?幾環啊?準備買多大平的?」
「我家你表哥,去年考的公務員今年提辦公室主任啦,有事你就打電話。」
……
不,這還不夠,接下來才是暴擊的開始:
「處女朋友沒?」
「我給你介紹一個啊?你三舅的小姨子的二大伯子的女兒,高個,漂亮,白,還是老師呢。」
「真該處一個對象啦,你看我家你表弟,兒子都快上幼兒園了。」
……
是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都有各自的壓力,大家都在暗自較量,在這舉國同慶,闔家歡樂的時候。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得到的同時,有些東西也在慢慢失去。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的「過年」和「放假」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不變的年節,消失的年味,曾經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