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味: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期待過年了

2020-12-22 優美而低回

記得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

到了年底,進入臘月,家裡就開始忙碌起來。

辛苦了一年的父親母親,開始盤算著一年的收入和盈餘:計劃著要添置什麼年貨,家裡哪些物品要換新的,哪家的親戚要走動,哪些長輩要孝敬,哪些人情禮節要趁著年節打點好……

勤勞的母親,拿出儲備了一冬天的食材,開始蒸豆包,蒸年糕,做各式各樣的點心。

憨厚的父親,吆喝同村的人,一起幫忙殺年豬,備年貨,打掃房前屋後。

最快樂的是孩子們,走街串戶,呼朋引伴,比誰的新衣服好看,看誰攢的糖紙兒花色最多。

年節前辦喜事的人家會特別多,於是大家又一起去吃酒席,談論誰家酒席上的菜講究,哪家的新娘子長得最是喜人……

過年的氣氛隨著忙碌的日子越來越濃,大年三十,一定是家裡人最多的時候,年夜飯也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最好的食材留到過年,最最好的做成了年夜飯,「年年有魚」「金玉滿堂」「吉祥如意」……年夜飯裡,每道菜都賦予了最美好的寓意。

在外地奔波,工作的人回家了。所有人都嚮往三十晚上能跟最親的人最愛的人在一起。一家人圍在大桌子旁,不論老少都穿上新衣服,說的都是吉祥話,談的都是開心事。

窗外是萬家燈火,漫天煙花和爆竹聲。奶奶忙著幫小孫子捂耳朵,妯娌們吃著福橘看著電視聊著天,男人們喝著酒說著莊稼的收成或者生意上的事情。

那個時候,「年」在我們的心中就是信仰!

孩子們在過年的時候是被允許不寫作業的,親戚朋友串門兒,會帶孩子們最喜歡的水果和禮物,還有壓歲錢紅包,雖然不多,雖然還沒等孩子們把紅包捂熱就被母親用「代為保管」的理由收走了,但還是忍不住的開心,快樂!

過年放煙花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就在大人們準備年貨的時候,孩子們也開始自己偷偷地攢著零花錢,然後趕集的時候去買喜歡的煙花,都是小孩子玩的那種小玩意。到晚上的時候,村裡一群孩子湊到一起,輪流放手裡的煙花,燦爛的煙花映襯著天真孩童的笑臉,也映襯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忽然變得不那麼期待過年了。

也許是成長的煩惱吧?逐漸長大,童年的快樂不再,生活中多了責任,心中的欲望也不是小時候那麼容易滿足,快樂也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了。

也許是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們吃得越來越好,玩得越來越嗨。

以前過年才能享受到的美食,現在點個外賣就能送到家;以前一大家子人才能玩的遊戲,現在隨便上個網就有幾萬幾十萬人和你聯機。

以前沒有電話,更沒有微信,親人摯友難得見一面,團聚是那麼的溫馨美好。現在天天看著朋友圈,時時關注著動態,好友吃頓火鍋你都能知道他用的啥調料。

欲望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旦滿足,就會立馬失去作用。在速食和快消費流行的當下,是不流行等待的。想約就立刻約起,外賣晚幾分鐘我們都要索賠,那我們怎麼還有必要去期待過年的美食和團聚麼?

身邊的人也在慢慢地變化。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聚到一起,再也沒有人關心你的冷暖艱辛。大家早已不習慣噓寒問暖,只想聽聽八卦:

「工作怎麼樣啊?一月工資多少錢啊?」

「是不是國企啊,工作穩定不?不行考公務員吧,穩定。」

「房子買沒呢?幾環啊?準備買多大平的?」

「我家你表哥,去年考的公務員今年提辦公室主任啦,有事你就打電話。」

……

不,這還不夠,接下來才是暴擊的開始:

「處女朋友沒?」

「我給你介紹一個啊?你三舅的小姨子的二大伯子的女兒,高個,漂亮,白,還是老師呢。」

「真該處一個對象啦,你看我家你表弟,兒子都快上幼兒園了。」

……

是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都有各自的壓力,大家都在暗自較量,在這舉國同慶,闔家歡樂的時候。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得到的同時,有些東西也在慢慢失去。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的「過年」和「放假」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不變的年節,消失的年味,曾經的情懷!

相關焦點

  • 也許幾十年之後,人們都不再過年了
    小時過年,我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酥肉。;在滿屋蒸騰的熱氣和滋滋炸響的油香中,我們三兄妹流著口水,眼巴巴地等著第一鍋炸酥肉出來。好像所有人都忘了什麼叫過年了。;想想也是,平常是想吃什麼就吃吃吃,想穿什麼就買買買,一切跟過年並沒多大區別。老輩留下的一些過年習俗,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就這樣,過年的宣傳一年比一年濃,味道卻是一年比一年淡。;逝去的永遠是最好的。也許年味沒變,只是人心變了。;小吋候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好吃的,只有過年才能補上,所以盼著過年。
  • 為什麼現在過年卻沒有年味了?看看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
    過去的人們一提到過年就會很興奮,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過年卻沒有年味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於過年的期待值越來越低了,那麼以前的農村是怎麼過年的呢?今天老農民就來給大家講講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吧,一起來看看。人們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 關於年味:祖宗的過年習俗,我們還剩多少?
    二月份就快到了,世界再大,回家過年。每逢春節,都是中國人口一次聲勢浩大的遷徙。我們不厭其煩的在外打拼,卻對過年有著相同的約定,仿佛「回家」這兩個字才是我們漂泊的真正意義。說到過年,不得不說年味。什麼是年味?
  •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
    隨著日期一點點臨近,我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過春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新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傳統的曆法中是夏曆元旦,即正月初一。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會慶祝新年的到來,如漢、蒙古、壯、布依、朝鮮、滿、侗、瑤族等等。
  • 過年要有年味,你覺得哪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
    有朋友問過年要有年味,你覺得哪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年味就是一種過年的感覺,由於個人的生活的經歷不同,這種感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也大同小異,我們現在所說的年味一半就是指的有小時侯過年的那種感覺,那種記憶。
  • 過年沒有「年味」了?年輕人能對此做點什麼
    臨近春節,有關過年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不過,如今年輕人似乎對新年傳統層面的風俗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到底啥是「年味」,一家人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晚會算「年味」?闔家團圓之際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算「年味」?
  • 心理學丨春節將至,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期待過年了?
    但我想可能你和我一樣,對為什麼現在聯想到過年,我們的內心裡沒有太多的期待、聯想到放假,也不會像學生時代一樣,在倒數第二節課開始的時候,內心裡的興奮就已經達到了頂點,有些興趣。記得小的時候,雖然家庭條件非常一般,過年無非一套新衣服和幾百塊錢壓歲錢,但我的內心還是非常期待的。
  • 我們那時候是如何過年的?我們現在為何要過年?
    2020年是農曆鼠年,那麼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祝大家都能找到鼠於自己的愛,為什麼是愛而不是別的什麼呢?很簡單,因為世界唯有愛不能辜負啊。說起過年總有說不盡的話題。放爆竹、看春晚、小夥伴們相伴拜年,這一年年,一歲歲,眼看著大家舊貌換新顏,從孩童般稚嫩清澈的眼眸,變為而今滿是故事的深邃雙瞳,時間的意義在這個時候是什麼?一年一年的變遷為什麼要如此紀念?
  • 如今年味逐漸消失,記憶中的年味,再也回不去
    春節,我們中國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普天同慶,萬民雀躍,爆竹聲聲除舊歲中,穿花衣、穿新衣、壓歲錢等等,這些都是過年的符號。每個人對於春節的情懷,是一種嚮往、是一種生活總結、是一種團結的象徵,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變得稀鬆平常,年味不再。
  • 為什麼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關於春節自古便有很多詩句和俗語,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條件越來越好的如今,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沒有年味了,這是為什麼呢?關於為什麼沒有年味,我有幾點看法。
  • 過年父母最期待的年貨是什麼?答案竟然是……
    ▲童年記憶之黃桃罐頭過了一段時間生活改善了許多年貨的種類也豐富了許多那時候過年這種花樣繁多的點心盒子一定很常見▲哪種糕點是你的最愛?土貨當電商平臺讓我們備年貨更加方便「吃得更地道」成了年貨新需求廣西沙糖桔、四川臘肉、山東花糕……這些土年貨越來越受到喜愛▲過年時,你是否和小編一樣,可以坐在沙發上吃一整天的沙糖桔?
  • 「三九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9年過年的時候會很冷嗎?
    問題:「三九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9年過年的時候會很冷嗎?正常每年的數九是從冬至那天開始的,而今年的冬至是2017年12月22日開始的,那就數九天被!一九就是2017年12月22日至30日。二九就是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1月8日。那三九就是從2018年1月9日至17日了。數九以後,我們老家這邊大雪連天,天氣預報說連續三天有雪。陽曆2018年的最後一天,是二九第一天,二九第六天是小寒,半月後是大寒,也就是說三九四九正好在大寒小寒之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由此可見三九四九是數九寒冬裡最冷的日子了。
  • 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是好還是壞?說說你的看法吧
    關於這個話題我以前也和朋友討論過,確實是感到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還記得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這麼多的聊天軟體,和親戚之間的聯繫很緊密。過年那一天晚上回去爺爺奶奶家吃好吃的,後半夜回到家裡聽見外面鞭炮聲乒桌球乓的也不會煩,大年初二會去姥姥姥爺家,會見到很多的親戚。男人們打麻將,女人們下廚做飯,我作為孩子們和兄弟姐妹們去外面玩,我們經常去後山放風箏,去買摔炮,到中午的時候回來吃飯。然後下午繼續出去玩,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就睡覺了。
  • 年味是家人團聚的渴望 年貨是過年最醒目的標籤
    世界再大 家為牽掛回家的車票還沒有搶到 還沒有寫完的年終報告小時候,年味是壓歲錢是新衣裳長大後,年味是家人團聚的渴望當年夜飯桌上坐滿了家人舉杯喝下一整年的失落與滿足便是讓人心頭久久溫暖年味,是家人團聚的渴望年貨,是過年最醒目的標籤
  •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歌頌夢想?
    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談論夢想?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向現實妥協?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成為了別人眼中膽小怕事的「油膩中年」?令人感到窒息的迷茫不是矯情,不是矯揉造作,我們這批年輕人,普遍性地患上了稱之為「迷茫」的病症。經常性地,下班後倒在書桌前,面如死灰,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尋找什麼,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探求什麼,更不知道未來一年、兩年、五年自己究竟會何去何從?
  • 繼不讓放鞭炮後,又開始禁止張貼春聯?難怪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在這幾天的前後時間春運開始,交通非常繁忙。對於很多在外面打工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唯一一次能回家跟家人團聚的時間,所以非常寶貴,人們也都期待著春節,畢竟這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並且還有很多的習俗,比如說貼春聯、貼門神、吃餃子以及放煙花等等,因為地區不同,還是稍微有點區別的,但是這幾樣幾乎國內每個地區都是一樣的。
  • 尋找年味:若只是放假,過年還有什麼意思?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每到過年,就能聽到許多人講「年味越來越淡了」。到底什麼是「年味」?在相關的議論中,它似乎總是與懷舊的情緒纏繞在一起,指向那些被歸為「傳統」的年俗,諸如祭灶、掃房、穿新衣、放鞭炮、拜財神……當這些儀式不再那麼隆重和認真地進行,「年味」就顯得淡了。但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過年的重要性並沒有分毫降低。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有句話叫做,近鄉情更怯,也許就更能形容如今年輕人對於過年的心態了,小的時候,過年是一件喜慶事,新衣服,新玩具,還有壓歲錢,吃好的喝好的,大魚大肉,過年是十分值得期待的,可是長大了,這種感覺卻變了。年味為何越來越淡?
  • 年味是如何消失的?天地三界一片祥和的氛圍呢?如今只剩遊子歸
    除夕敬神·網絡供圖 若論年味,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除夕夜——氤氳的煙霧縈繞,描金的大紅蠟燭對燃,門外嘈嘈切切的鞭炮,暗黃的裱紙熄滅留一片恭敬。家庭敬神,這才是過年文化自古的底蘊。香、蠟、紙、炮四大件,在除夕敬神的這一刻一起使用,恭敬默念悼詞以及慎終追遠肅穆,這是中國文化底子裡的繼承,也是文化最濃厚的體現。
  • 過年,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詞彙,年是臘肉的味道,是餃子的味……
    >提起過年,肯定會勾起大家內心最美好的回憶,那麼年是什麼,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沉澱,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詞彙。那麼在你的記憶中,年是什麼味道的呢,是臘肉的味道,是餃子的味道,是新衣服的味道·····那年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 每個人的心裡,年味都有各自的味,有興奮的,有難忘的,甚至還有難過的,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年味一直是激動高興的,細細算算,距離過年也就四十多天了,就讓我們一起盤點自己身邊的年味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