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有「年味」了?年輕人能對此做點什麼

2020-12-19 新華教育

  臨近春節,有關過年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不過,如今年輕人似乎對新年傳統層面的風俗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到底啥是「年味」,一家人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晚會算「年味」?闔家團圓之際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算「年味」?那麼家人在外地一起旅遊,算不算「年味」呢?因為工作原因無法與家人團聚、只能通過電話或視頻來聯繫,算不算「年味」呢?

  其實,過年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中既是一個交融情感的渠道,也是一種文化的儀式。在日常生活缺乏儀式感的時候,以節日的方式來傳承文化、凝聚人心,是再好不過的方式了。古代中國長期都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形態,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長期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對年輕人來說,趁著過年好好孝敬長輩、拜訪家族中的老人,既是現實情況的需要,也是傳統倫理的要求。幾千年來,這種倫理和文化並未受到質疑,也從未受到衝擊。

  真正改變這一切的是現代性的降臨。現代性進程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現代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層次上脫離古典文化。過去那種以家庭為單位運轉的社會結構被分割成獨立的個體元素,在現代技術和交通條件的影響下,人們不再完全依託家庭來從事學業、工作。因此,所謂「年味」變淡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家庭文化元素的改變,由此引發了倫理和情感方式的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年味」是一種情感體驗,但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它不只屬於個體的感受,更是一代人的集體情緒,這就是「年味」變淡的話題能引起輿論場上不少人共鳴的原因所在。而且,很多人把「年味」狹義地理解為家庭生活與溫馨團聚,其實,過年的方式已經千變萬化,就像人們不再以收看春晚為唯一的娛樂方式,「年味」其實也有不同的變現方式。

  家裡的老人喜歡在嘮嘮叨叨之中期盼兒女回家,而中年人即使在春節假期中也很難不想起現實壓力和工作挑戰,至於年輕人,往往在網上聊天、吐槽乃至玩遊戲之際,就度過了春節,不同代際對過年的理解是不同的,對此應該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尊重每一代人的文化觀念和選擇。

  不過,即便如此,如今在城市過年和農村過年的體驗也是很不同的。鄉土社會依然保留著較多的傳統風俗,而城市則更趨於現代化的過年方式。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判它們,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只要是符合人情倫理的,都是合理的、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90後一代對「年味」的新見解。90後的思想已經日趨多元化,年輕人對「年味」更看重真實的感受,對形式似乎不再格外重視。就像年輕人對待其他節日那樣,只要能感受到節日氛圍的快樂和由內心生發出來的幸福感,至於什麼節、如何過節似乎並不重要。與之相反,如果拿著過於繁文縟節的要求來限制年輕人的想法,反而會讓他們失去對過節的興趣。

  因此,90後對增進「年味」可以有形式上的創新。比如,一些在外漂泊的遊子,終於有時間回老家陪伴家人,不妨帶他們一同出遊、度假,並不是待在家裡才算過年。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趁著春節享受一次遠途的旅遊,正是看重了春節假期時間長的好處,當然也有一些觀念保守者認為必須在家甚至在老家才算過年。對這兩種看法,筆者都予以尊重,而且,年輕人其實沒必要試圖改變長輩的執念,如果家裡老人能適應新方式,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如果不能適應,也絕不能強迫為之,這點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再者,越來越多的90後把「年味」融入了更加日常的生活中。舉兩個極端例子:一個在外漂泊、從來不聯繫家裡老人的「遊子」只是過年回家一趟,以及一個平時就與家裡老人噓寒問暖、卻在春節時無法回家的孩子,哪一個更有人情味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為形式來限制人的想法,是否有「年味」,是否能有親情的溫暖,並不只是體現在過年這短暫的時間裡。因為年輕人觀念更迭和技術創新,如今足不出戶就能與千裡之外的家人密切交流,「常回家看看」也不只是在春節時才能實現的夢想,如果能把塑造「年味」的濃烈情感用在日常的交流中,難道不是一個更令人幸福的狀態嗎?(黃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過年卻沒有年味了?看看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
    過去的人們一提到過年就會很興奮,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過年卻沒有年味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於過年的期待值越來越低了,那麼以前的農村是怎麼過年的呢?今天老農民就來給大家講講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吧,一起來看看。人們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 為什麼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關於春節自古便有很多詩句和俗語,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條件越來越好的如今,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沒有年味了,這是為什麼呢?關於為什麼沒有年味,我有幾點看法。
  • 每到過年就很反感「走親戚」這個詞?是什麼改變了農村的「年味」
    因為每年快到過年的時候,無論是外地求學的學子,還是外地打工的農民工,亦或是在家務農的人,都在早早的籌備過年。說到親戚一些年輕人對於現在的親戚感情會覺得越來越淡,過年親戚聚會都覺得俗套,無聊,或者不知道有什麼好聊的,甚至覺得過年聚會是個頭痛的問題,大多數寧願在家宅著也不願意走親戚,甚至對「親戚」這個群體產生反感。
  • 假如沒有了央視春晚,會覺得過年缺少點什麼嗎?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雖然年味已淡,但是期盼團圓!作為咱們國家最喜慶的節日來說,春節這是最隆重的節日了。這一天無論是有工作的、當老闆的等等,各行各業都會回到自己的家中過個團圓節。當然,除了團圓佳節坐在一起拉家常吃團圓飯意外,看央視春晚是不可或缺的春節必備。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不知不覺,就又到了年底,2020年,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也讓這個庚子年在很多人的回憶中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距離過年還剩一兩個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卻越來越怕了呢?
  • 那些過年不想回家的年輕人,今年怎麼想?
    今年春節可能不能回家過年,很多漂在外地的人應該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有趣的是,我採訪了辦公室的幾位同事,詢問他們今年是否回家過年——平日裡興趣缺缺的他們,突然開始密切關注各地的隔離要求,對回家這件事,大家都變得焦慮和迫切起來。放在過去,臨近春節,要不要回家過年?是很多人必須要做的一道選擇題,沒有參考答案的那種。
  • 年味變淡?過年家長帶著孩子這樣做,濃濃的年味會伴隨孩子一生
    媽媽A:「元旦商場打折的時候,我給我女兒買了2套新衣服準備過年,這不,她等不及,現在就已經穿了一套。」媽媽B:「現在的孩子都不缺新衣服,不愁吃穿的,哪像我們小時候,能過年穿新衣服,都是一種期盼。」媽媽A:「是啊,還是小時候有年味一些,那時候早早起床,迫不及待的挨家挨戶討糖吃呢。」聽到她們的談話,不由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
  •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回家過年了,年輕人:我太難了
    回家過年,那是多少遊子一年的期盼。春運更是最聲勢浩大的一次遷徙。為了回到一個叫家的地方,不惜拼盡全力。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為一些原因回不了家,這些回不了家的人,各有各的故事。甚至還有些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回家,這是為什麼呢?
  • 快要過年了,農村集市商販叫苦連連:都沒有什麼人買年貨了?
    如今2020年最後一個月也過去了一半了,離春節的日子也越來越近。往年這個時候,農村集市的商販紛紛進貨拿去集市上賣,農民們也會經常逛集市買一些年貨回家先囤著,商販和農民們組成的農村集市熱鬧非凡。可是今年臨近過年的日子,農村集市上商販看著過往零零散散的路人,個個都愁眉苦臉,感慨到今年都沒有什麼人買年貨了,這讓積壓在他們手中的貨物怎麼辦?造成農村集市冷清的原因有很多,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其一。
  • 尋找童年的記憶,過年沒有年味?來這裡一定會讓你滿意的
    坐蘇州、高鐵只要25分鐘,就到了這個吳機軟語的蘇州城,寒冷的冬天,躲進蘇州香格裡拉,尋找久違的年味, 蘇香內已經年味十足,大廳方面的香宮特別顯眼,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中,掛著紅火燈籠,紅桌布配有高腳杯,傳統上不失洋氣。
  • 年輕人在口碑餓了麼花式尋找「年味新服務」
    中新網1月3日電 「過了臘八就是年」。1月3日,口碑餓了麼「年貨節」正式開啟,百場城市年味直播、億元補貼省錢狂歡,讓懂生活的年輕人們花更少的錢,為自己和家人安排上更輕鬆、花式的「新年味」。用口碑餓了麼囤年貨、買盲盒,帶家人拍組中國風全家福,約二三好友一起泡澡汗蒸,給喜歡的人送張驚喜「飯票」……都排進了年輕人們的新春日程表中,成為90、95後的心頭好。
  •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回老家過年了?背後這3點原因很現實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回老家過年了?背後這3點原因很現實現在的年輕人,在外面工作久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害怕回家。而其實有時候不是不想回家,不是不想爸媽,只是,單純害怕過年。2、過年的年味被紅包衝淡了以前大家過年,常常是大家熱鬧地吃完飯後,一大群人在客廳看春晚聊天,爸爸則招呼著在隔壁鬧哄哄地打牌,滿屋子的歡聲笑語。
  • 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是好還是壞?說說你的看法吧
    關於這個話題我以前也和朋友討論過,確實是感到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還記得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這麼多的聊天軟體,和親戚之間的聯繫很緊密。初三的時候又回去奶奶家,奶奶會做很多的飯菜,在奶奶家和堂弟玩,和親戚之間聊天,當然啦,我更多的是屬於聽著的份兒哈哈。初四或者初五的時候又會去姥爺家,然後又是玩一整天。感覺小的時候,過得挺快樂的,似乎沒有什麼煩惱。
  • 描寫春節最有年味的一首古詩,可惜現在過年再也沒有這樣的年味了
    可惜,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讀讀古詩詞,可以在其中找到我們小時候數著日子盼望著過年的那感覺。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有著濃濃的年味,是每個中國人都懷念的「過年」。元日,即農曆大年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陣陣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和煦的春風中,人們喝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
  • 在外漂泊一年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
    伴隨著社會人發展,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對於家族的感情和認同感也不是那麼深。對他們來說,過年回家面對親友開心的是他們,而自己卻不開心。 那麼都是什麼原因造成自己不開心的呢?一、怕回家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嬸四大爺、左鄰右舍、周圍發小問工資,問房子,問對象,問東問西的,最扎心的是還有一大推人用他的長處來和你的短處做比較。二、在外打拼一年,最後還是兩手空空,沒有賺到錢,更慘的是還沒有對象,不敢回家,更是沒有顏面對江東父老啊!
  • 年味是淡還是濃?說說過年的「文」與「質」|荔枝時評
    快過年了,女兒從外婆家打電話給我,連珠炮似地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到奶奶、爺爺那裡去?請向他們轉達我的問候。   這段話大家都能心領神會,可是我們不妨 「科學分析」一下其中的民俗意味。中國人重視倫理,回家過年是一件大事。「身體健康」是「口惠」的、「紅包」是「實至」的。倫理何從體現?就是通過年夜飯、祝福語、紅包,這些都是過年的禮節「儀式」。
  • 年味為何越來越淡?以前過年穿新衣服,現在農村流行穿睡衣出門
    轉眼之間馬上就又是元宵節了,眼瞅著這個年就要過完了,小朋友們馬上就要開學了,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朋友也要出去打工了。如今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抱怨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以前過年都是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現在氣氛就冷清了很多。以前過年的歡慶團圓的時候,有些很長時間沒見面的親戚朋友也能好好聚聚,走親戚能從初一走到十五。那時候小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都是非常開心。小孩子可以穿新衣服,收壓歲錢,放鞭炮玩。大人也能好好地放鬆一下。但是現在人們那種發自內心的開心不見了。
  • 消失的年味: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期待過年了
    辛苦了一年的父親母親,開始盤算著一年的收入和盈餘:計劃著要添置什麼年貨,家裡哪些物品要換新的,哪家的親戚要走動,哪些長輩要孝敬,哪些人情禮節要趁著年節打點好……勤勞的母親,拿出儲備了一冬天的食材,開始蒸豆包,蒸年糕,做各式各樣的點心。
  • 尋找年味:若只是放假,過年還有什麼意思?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每到過年,就能聽到許多人講「年味越來越淡了」。到底什麼是「年味」?在相關的議論中,它似乎總是與懷舊的情緒纏繞在一起,指向那些被歸為「傳統」的年俗,諸如祭灶、掃房、穿新衣、放鞭炮、拜財神……當這些儀式不再那麼隆重和認真地進行,「年味」就顯得淡了。但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過年的重要性並沒有分毫降低。
  • 【尋找記憶年味】退休教師記憶中的年味 盼望能吃上娘親做的白面饃饃
    編者按:跟爸媽走家串戶拜年、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都覺得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甚至有「雞肋」的感覺。但在我們的記憶中,關於年味兒的回憶總是美好的。即日起,萬家熱線陸續推出「尋找記憶年味」系列故事,帶你回味幼時年味,懷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