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三農笑事,每天給大家分享有趣的三農資訊。
導語: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全家老少團圓的日子,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十分重視。過去的人們一提到過年就會很興奮,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過年卻沒有年味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於過年的期待值越來越低了,那麼以前的農村是怎麼過年的呢?今天老農民就來給大家講講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吧,一起來看看。
人們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農民對於過年是十分重視的,在這一天,大伙兒都會備上臘八粥,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喝臘八粥的這個習俗以前就是用來祭祀穀神的,為了祈求新的一年裡可以有更好的收成,同時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節約糧食,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年味了,緊接著還有這麼幾件事要做。
一、釀酒
臘八過後,各家各戶就紛紛開始為了過年而準備了,人們首先要去釀酒,一般城裡人過年都是買到了好酒來喝,而農民則選擇自己去釀酒,他們用提前準備好的糧食和酒窖,通過傳統的工藝來進行製作,將糯米蒸熟然後等涼了後,再把曲餅搗碎撒入米中,然後將這些糯米密封存放起來,就可以釀出香醇可口的美酒,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和和氣氣,享受著家中釀造的美酒,對新的一年也是充滿了希望。
二、殺豬
30年前的農村過年,殺豬也是全村一大盛世,當時的殺豬方式簡單粗暴,並不是現在的工廠流水線。老百姓殺豬還是很費勁的,需要好幾個人一起來分工協作。首先一個人要先抓到豬尾巴,其他人用繩子綁住豬後,才可以開始動刀子,殺豬的聲音聽起來十分悽慘,小孩子們很想吃豬肉但是卻會被豬叫聲嚇哭。30年前吃一頓肉可不容易,很多家庭只能等到春節,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提升了,天天大魚大肉,對過年的期待值降低了,所以才會感到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三、準備柴火
30年前的農村過年期間,各家各戶還要準備很多柴火,畢竟那個時候天氣寒冷,也沒有暖氣,家家戶戶只能通過火柴來過冬。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火,全家老老小少就都要遭罪了,為了準備好足夠的柴火,一家人也要費不少的心思,雖然也很辛苦,但是新的一年就要到來了,也是苦中有甜,心中孕育著希望的種子。
四、年夜飯
最先迎來的是小年,進入小年後,也就是農民最忙的一段時間,這個期間人們不僅要準備過年團圓飯,也要準備一些額外的點心用來上墳,布置新年該有的新器件。大年三十的時候,幾乎一上午都在準備晚上的年夜飯,而正式到了除夕夜時,這就是年味最濃厚的時候,貼對聯、放鞭炮,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吃年夜飯前還要先為祖輩敬酒,擺上佳餚美食,全家人一起守夜過迎新年,正式迎來大年初一。
總結:可見,30年前的農村無論是從年前的籌備,還是到了年中,處處都是對新年的期待和對傳統風俗的尊重,年味也是在無形之中出現的,哪怕過去的人們生活條件並沒有那麼充裕,但卻非常有儀式感。我們今天抱怨的「年味」的缺失,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儀式感」的缺失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喜歡農村趣事的朋友,歡迎關注三農笑事。本文是三農笑事自己周邊農村的趣聞軼事,看法可能會略帶地域性和局限性,如有不正之處請多指教,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