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過年卻沒有年味了?看看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

2020-12-24 三農笑事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三農笑事,每天給大家分享有趣的三農資訊。

導語: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全家老少團圓的日子,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十分重視。過去的人們一提到過年就會很興奮,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過年卻沒有年味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於過年的期待值越來越低了,那麼以前的農村是怎麼過年的呢?今天老農民就來給大家講講30年前的農村是怎樣過年的吧,一起來看看。

人們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農民對於過年是十分重視的,在這一天,大伙兒都會備上臘八粥,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喝臘八粥的這個習俗以前就是用來祭祀穀神的,為了祈求新的一年裡可以有更好的收成,同時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節約糧食,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年味了,緊接著還有這麼幾件事要做。

一、釀酒

臘八過後,各家各戶就紛紛開始為了過年而準備了,人們首先要去釀酒,一般城裡人過年都是買到了好酒來喝,而農民則選擇自己去釀酒,他們用提前準備好的糧食和酒窖,通過傳統的工藝來進行製作,將糯米蒸熟然後等涼了後,再把曲餅搗碎撒入米中,然後將這些糯米密封存放起來,就可以釀出香醇可口的美酒,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和和氣氣,享受著家中釀造的美酒,對新的一年也是充滿了希望。

二、殺豬

30年前的農村過年,殺豬也是全村一大盛世,當時的殺豬方式簡單粗暴,並不是現在的工廠流水線。老百姓殺豬還是很費勁的,需要好幾個人一起來分工協作。首先一個人要先抓到豬尾巴,其他人用繩子綁住豬後,才可以開始動刀子,殺豬的聲音聽起來十分悽慘,小孩子們很想吃豬肉但是卻會被豬叫聲嚇哭。30年前吃一頓肉可不容易,很多家庭只能等到春節,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提升了,天天大魚大肉,對過年的期待值降低了,所以才會感到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三、準備柴火

30年前的農村過年期間,各家各戶還要準備很多柴火,畢竟那個時候天氣寒冷,也沒有暖氣,家家戶戶只能通過火柴來過冬。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火,全家老老小少就都要遭罪了,為了準備好足夠的柴火,一家人也要費不少的心思,雖然也很辛苦,但是新的一年就要到來了,也是苦中有甜,心中孕育著希望的種子。

四、年夜飯

最先迎來的是小年,進入小年後,也就是農民最忙的一段時間,這個期間人們不僅要準備過年團圓飯,也要準備一些額外的點心用來上墳,布置新年該有的新器件。大年三十的時候,幾乎一上午都在準備晚上的年夜飯,而正式到了除夕夜時,這就是年味最濃厚的時候,貼對聯、放鞭炮,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吃年夜飯前還要先為祖輩敬酒,擺上佳餚美食,全家人一起守夜過迎新年,正式迎來大年初一。

總結:可見,30年前的農村無論是從年前的籌備,還是到了年中,處處都是對新年的期待和對傳統風俗的尊重,年味也是在無形之中出現的,哪怕過去的人們生活條件並沒有那麼充裕,但卻非常有儀式感。我們今天抱怨的「年味」的缺失,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儀式感」的缺失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喜歡農村趣事的朋友,歡迎關注三農笑事。本文是三農笑事自己周邊農村的趣聞軼事,看法可能會略帶地域性和局限性,如有不正之處請多指教,感謝大家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關於春節自古便有很多詩句和俗語,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條件越來越好的如今,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沒有年味了,這是為什麼呢?關於為什麼沒有年味,我有幾點看法。
  • 農村90年代,6張過年老照片,年味滿滿,農民:這才叫過年!
    文/豬友巴巴農村90年代,6張過年老照片,年味滿滿,農民:這才叫過年!然而,越長大,越孤單,雖然這些年農村經濟好了,可是卻感覺年味沒那麼「滿」了,作為80後的我們這代人來說,如今年過三十即將邁上四十歲的關口,雖然大家早已褪去了年少輕狂,多了歲月打磨的痕跡,可是,卻依然憧憬兒時過年的場景!
  • 過年風俗沒有變,就是年味淡了,都在與時俱進
    三天年咋過的呢,大年三十全家團聚,吃個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初一上午走親訪友或者就近給街坊鄰居、同村人家拜大年,本地農村幾乎家家都到,家裡來了客人成年人就給香菸抽,小孩子就發糖果,好不熱鬧;年初二開始給叔伯姑舅拜年,大家相互往來,帶上菸酒糖茶寒暄敘舊。
  • 年味為何越來越淡?以前過年穿新衣服,現在農村流行穿睡衣出門
    轉眼之間馬上就又是元宵節了,眼瞅著這個年就要過完了,小朋友們馬上就要開學了,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朋友也要出去打工了。如今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抱怨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以前過年都是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現在氣氛就冷清了很多。以前過年的歡慶團圓的時候,有些很長時間沒見面的親戚朋友也能好好聚聚,走親戚能從初一走到十五。那時候小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都是非常開心。小孩子可以穿新衣服,收壓歲錢,放鞭炮玩。大人也能好好地放鬆一下。但是現在人們那種發自內心的開心不見了。
  • 農村沒有什麼「偽過年」的風氣,是你們看走眼了!
    農村沒有什麼「偽過年」的風氣,是你們看走眼了!時代在快速發展,社會在滾滾前進!農村也一樣,也在逐步適應城市的變化和節奏。許許多多的農民匆匆忙忙回家,還沒過完年,初三又急急忙忙離家上班去了!一些人看到這些個例,就說農村興起了什麼「偽過年風」,親戚不想走,朋友不想見,失去了應有的年味!作為一個農村人,不知道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有何依據!
  • 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什麼有些農村人,不回家過年呢?
    春節作為我們的傳統節日,被人們看待的尤為重要,不管你是在外打工,還是已經定居大城市,到了春節,都無一例外地選擇回到農村的老家,跟家人一起過個團圓年。在過去,到了冬至,在外漂泊的人就該回家過年了,現在不同了,春節假期有限,人們都是挨著年跟前兒,懷著期盼,急匆匆趕回家,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跟家人,與親戚朋友,聯絡聯絡感情。
  • 過年沒有「年味」了?年輕人能對此做點什麼
    臨近春節,有關過年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不過,如今年輕人似乎對新年傳統層面的風俗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到底啥是「年味」,一家人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晚會算「年味」?闔家團圓之際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算「年味」?
  • 以前農村過年,年前十五天春節十五天,如今卻兩天結束了
    以前農村過年,年前十五天春節十五天,如今卻兩天完事了。在農村,以往過年人們都是滿懷著期待,無論是老幼,對於過年這件事都是十分在意,從年前十五天左右,就基本回家了,之後各種買菜、買年貨、買新衣,到過小年,再到祭祖吃年夜飯。
  • 每到過年就很反感「走親戚」這個詞?是什麼改變了農村的「年味」
    生活水平提高,在以前的農村,一年難得吃上幾頓好飯,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往往都能吃上一頓大餐,想想都開心。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誰還會在意這些。嘮家常變成了攀比,過年肯定是要走親戚的,一是禮數,二是對長輩的尊敬,親戚們聚在一塊,聊一聊生活狀態,關心關心對方的家庭,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本來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現在有個別的農村家庭,親友聚會的時候不是在談感情,而是在吹牛攀比,坐在一起不是聊房車就是聊掙錢,有錢的滔滔不絕,沒錢的默默吃飯,其實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意義,還會讓親情越來越淡薄,甚至還導致了許多農民朋友,對於過年走親戚越來越
  • 農村過年為什麼要大掃除?有什麼寓意嗎?
    說起過年期間大掃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還記得小時候過了小年,就會幫助爸爸媽媽打掃院子、屋裡,然後清洗家裡的家具等,有些人會不解了,在農村過年,為什麼要進行大掃除呢?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下:1、掃除一年的黴氣(晦氣)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說今年的運氣很不對,做生意賠本、幹什麼都不如意,然後就會說,等過了年在說吧,好像年就是一個分割點,而在快要過年時,打掃衛生,把家裡的髒東西都掃除,寓意把黴氣掃地,來年會有好運氣。
  • 年關將至,為何這幾類人卻不願意回農村老家過年?看看有沒有你
    導讀:年關將至,卻有幾類人為何不願意回農村老家?看看有沒有你隨著天氣的變冷冬至也即將到來,過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每年的臘月,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開始踏上了返鄉的歸途,一年一度的大遷移又開始上演,過年是傳統的節日,也是闔家歡樂團圓的日子,不論是身在何處,也要想方設法地回家過年,平時在忙但到了過年之際,也一定要回家去,但隨著年關將至,卻有一些人卻不想回到農村老家去過年,這又是為何呢?
  • 描寫春節最有年味的一首古詩,可惜現在過年再也沒有這樣的年味了
    可惜,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讀讀古詩詞,可以在其中找到我們小時候數著日子盼望著過年的那感覺。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有著濃濃的年味,是每個中國人都懷念的「過年」。元日,即農曆大年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陣陣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和煦的春風中,人們喝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不知不覺,就又到了年底,2020年,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也讓這個庚子年在很多人的回憶中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距離過年還剩一兩個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卻越來越怕了呢?
  • 農村貧困戶過年會有怎樣的補貼?不知道的花點時間看看
    過年的鐘聲再過一周多就要正式的敲響了,我想現在不少人都感受到了過年的氛圍,不管是在大街小巷還是在各個商場。國家近幾年加強了對民生的重視,更是將民生的建設擺在了第一位,根據不同的群體出臺了很多的利民惠民的政策以及福利待遇等。
  • 為什麼一些農村會出現「年前歡喜、年後憂愁」的現象?
    農村出現這種現象說到底其實就是「有錢沒錢」和「有人沒人」的區別。首先來說錢我記得小時候我媽媽就跟我說過:「過年只有你們小孩子才喜歡,我們大人一點都不喜歡。」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過年要花錢啊,年前十幾天,各種要債的就上門了,如果要不到他們,待到大年30晚上都不會走。
  • 為什麼農村在外打工者,不回家過年的越來越多了?
    農村在外打工的人,不回老家過年的越來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說根本的,還是因為現在的年味淡了,年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而且,按照舊有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中旬就算是進入年關了,家家戶戶都要為過年做準備,有許許多多的事要做,大家都是忙忙活活、熱熱鬧鬧的。像陌上花小時候,一到年關,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打年糕、壓米糖、做油芰、炒花生瓜子、炸帶魚、炸油豆腐、掃塵避邪、祭祖納福、寫春聯貼窗花,等等等等。早早的,年味就瀰漫開來了。
  • 以前過年前除了殺年豬,還有哪些習俗?現在農村還會殺年豬嗎
    這首民謠所要表達意思,是當時農村孩童對過年的渴望,每年進入臘月這時節,農民們沒有什麼農活做了,都會為過年做準備,殺年豬就是其中一件。考慮到清時,皇帝是在京城,並且當時皇帝也是滿人,我想這殺年豬原本是屬於東北農村的習俗吧,不過也有人說到這是漢族才有的習俗。
  • 在農村,為什麼在過年之前很多人都喜歡剃頭呢?
    在農村,過年可是非常忙碌的,置辦年貨、炸丸子等等都是夠忙活的,但是即使這麼忙,還有一件事不管農村的男女老少都想要趕著過年前去做,那就是剃頭。 剃頭怎麼會要趕著過年前去剃呢?其實原因還蠻多的!首先,農村大都是正月不剃頭的,為什麼呢?
  • 回家過年:瞧瞧我們東北農村是咋過大年的
    紅紅的燈籠增添了年味農曆臘月二十九,馬年降至,我帶著娃回到東北公婆家——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渤海沿岸的一座小村落,準備和老家人過個團圓年。小村落雖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不過年味貌似更濃,公公臘月二十九當天起早忙去趕農村大集採購一些新鮮的年貨,下午公公把養了半年多的公雞殺了。我們這過年還是習慣殺豬宰雞,好像不帶點血腥年過得不夠勁似的。聽村裡人說現在不少城市的人年前來這裡購買家養的肥豬或是溜達雞,就為吃上一口放心的食物。當晚,多年不見的鄰裡親戚晚飯後過來串門,嘮點東家長西家短的事兒,當然,也都沒忘給我家娃壓歲錢。
  • 現在農村過年發紅包有多少種方式,哪一種更有過年氣氛
    說起紅包,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人,記得還小的時候每次過年都得到大人給的紅包,好像今天剛剛過完年然後又盼望明年快點到來,所以每當鬧父母的時候,父母就連哄帶騙說不聽話到過年就不給紅包不買新衣服給,現在想起又好笑又忘不了當時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