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和聊天群。
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博物館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場所,這裡收集著人類的記憶,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這裡抵禦著歲月的剝蝕,這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一個生命因為有了記憶而更加精彩,一個國家因為有了記憶而更加厚重,一個民族因為有了記憶而得以延續。請帶著對逝去記憶的尊崇,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中國》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博物館數量大幅增加。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顯示,截止至2019年底,中國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535個,2019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舉辦社會教育活動33.46萬場。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2000餘項,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這些數據不僅彰顯了我國博物館的數量、功能、特點,也借改革的動力加速了博物館的現代化、智慧化進程,通過交流互鑑指引博物館邁向世界舞臺。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逛博物館。從「逛」這個詞我們就能感受到,中國人把參觀博物館定義為一種像逛街一樣的新的休閒方式,而帶著孩子去逛博物館,自然也被家長們賦予了更多的教育意義。
一、如何理解博物館?
博物一詞在《漢書·楚元王傳贊》中有記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博物本意是辨識了解各種事物,引申指萬物。現多用作動植物、礦物、生理一類學科的統稱。(來自百度百科)而博物館則是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等的文化教育機構。
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這也標誌著博物館教育正式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博物館不僅是陳列、典藏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場所,也具有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文化的教育機構。
二、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博物館?
我想很多家長的初衷跟我是一樣的,博物館是一個記載歷史的地方,是儲存人類文明精華的場所,所以我帶孩子去博物館,只是想讓孩子了解歷史,能夠真正的「觸摸」和「感受」到歷史,用實物傳遞知識,激發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引導孩子思考,開拓孩子的歷史人文視野。
開學前我帶孩子去深圳博物館參觀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覽後,我不禁思考,博物館帶給孩子的教育意義僅僅是歷史嗎?冰冷安靜的博物館怎樣給孩子帶來教育呢?
三、帶孩子逛博物的意義是什麼?
空談意義不務實,我根據我們參觀展覽的過程,結合孩子的感受和體驗,談一談我們感受到的逛博物館的意義。
我們這次參觀的是名為《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的古生物展,該展覽展現了從「世界第一魚」到「現代人」各個演化節點上來自中國的的古生物化石。
我們按照預約時間(深圳的小夥伴,去博物館一定要記得預約哦)提前半小時到了博物館,本以為工作日人會少一些,沒想到博物館門口已經排起了長蛇一樣的隊伍,看來博物館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高冷,家長對博物館的重視程度並不亞於課外培訓班,非常樂意帶著孩子感受歷史的氣息。
整個參觀全程,我有一些感悟,正是這些啟發和思考,讓我明白了參觀博物館的意義。
1,我為什麼要參觀博物館(展覽)
排在我身後一對母子的談話吸引了我的注意,男孩大概11-12歲左右,媽媽對男孩說:「今天這個展覽,我最想知道魚和人有什麼關係,人不是由猿猴進化的嗎?」男孩回答:「媽媽,我同學告訴我這個展覽是關於脊椎的進化,跟人類進化沒關係」。媽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又對男孩說:「參觀完了,你寫個讀後感,我想知道你怎麼想的」。男孩極不情願的說了句「哦」。
從他們的對話不難聽出,想必孩子是做了功課才來參觀展覽的,而媽媽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的,所以跟展覽主題有出入。
在參觀博物館(展覽)之前,適當對博物館的展覽活動做一些了解,有必要的話可以做提前做一些功課,帶著問題去參觀,會更有動力,也更能激發興趣,提高求知慾。
順利進入展廳後,大廳內有兩具恐龍骨架,雖不及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但也足以讓孩子欣喜萬分,同時,恐龍骨架的存在也暗示著今天的展覽跟古生物有關。
一樓展廳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用化石展現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從寒武紀的無頜魚到泥盆紀的兩棲動物,再從石炭紀的爬行動物到白堊紀的鳥類,最後從侏羅紀的哺乳動物到中世紀的類人猿,這一系列的化石演化,完整的展現了從魚到脊椎動物的誕生。
2,參觀博物館要適齡。
在我們參觀展覽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年齡較小的孩子(約2-3歲)對展覽毫無興趣,但家長強行拉著給孩子耐心講解,可孩子因為聽不懂很痛苦的想逃跑。我感受到了父母的苦心,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耐煩,只能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
參觀博物館,建議家長從孩子的年齡,認知,理解能力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如果孩子對所參觀的事物沒有任何了解,一片空白,那很大程度上,孩子也不會很感興趣,更談不上去思考,去探索了。
3,如何能讓冰冷的文字「開口說話」?
展覽中所有的化石旁邊都做了文字說明,但恬恬識字量有限,很多字不認識,一知半解,而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孩子的興趣就會降低,也無從思考。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講解答疑了。
不過,博物館裡的文字說明都是冰冷晦澀的,乾巴巴的讀給孩子聽,有些拗口的詞孩子根本沒辦法理解。
對於恬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即便我通讀了文字說明,有些不常見詞語和句子也不能充分理解,所以讓這些冰冷的文字變成能讓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採用了擬人、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給恬恬聽,從而達到聽懂的目的。在後來的體驗活動中,我發現讓孩子聽懂這件事太重要了。
4,眼睛看到終覺淺,深究此事要動手
參觀完主展廳,剛好還有一個配合展覽主題的親子體驗活動,填了登記表後,等了約5分鐘,就可以參加了。
強烈建議大家參加這場親子體驗活動,會有工作人員將本次展覽的全部內容以提問和標本實物的形式,一一講解和展現給大家。工作人員的提問,恰好是我也一知半解的內容,伴隨著孩子積極踴躍的回答,工作人員給大家揭曉了謎底。孩子們驚呼「啊!原來是這樣!」
不過也有孩子沒有參觀主展廳或者沒有家人陪同講解,所以當工作人員提問或解疑答惑時,孩子還是聽不懂。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讓孩子理解的重要性。
工作人員講解完全部內容後,還有一個動手的環節,這個活動讓孩子真正的觸摸和參與到了古生物「研究」中,孩子體驗到了新鮮感和成就感。
我們抽到是「羽毛的出現」,按照提示需要完成觀察,測量和繪圖三項工作,恬恬很認真的觀察,動手,完整的記錄了她的所見所測。
完成所有的項目後,又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集滿了展覽中9個環節的小印章。在蓋印章的過程中,恬恬努力回憶,想按照9個環節的先後順序蓋好所有的章,並自言自語「假裝我們現在是什麼時代」。這就是親子體驗活動帶給她的收穫和啟發。
以上,是我們參觀博物館過程中帶給我的啟發和思考,那麼,參觀博物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你想讓孩子通過參觀博物館,提高學習成績,我想恐怕你要失望。因為博物館沒有1+1=2的學科知識。
如果你想讓孩子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歷史的變革,我想恐怕並不能得償所願。因為博物館雖記載歷史,但大都以主題的形式展現,並不會一一覆蓋。
博物館是一個見證歷史長河的地方,每一個標本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每一座建築都是一部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傳說都寄託著古人的夙願和期許。
逛博物館的意義,不是隨大流,跟個風,而是家長用自己耐心和細心,讓孩子體會到博物館珍藏的文明,感受到博物館典藏的歷史,接受到博物館的文化薰陶,借博物館之力,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孩子的求知慾,探索欲,給孩子深刻的精髓教育。
另,參觀結束後,建議大家可以看看紀錄片《你體內的魚》。(B站有)
願我的分享,與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