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DBJ Daily · 第216期
藤原浩 (Hiroshi Fujiwara), 日本人,時裝設計師,音樂監製。被大眾譽為裡原宿教父。其龍頭品牌 GoodEnough (GE) 向來以玩限量見稱。
經常被潮流雜誌強力推介,以致在日本炒賣價極高。GoodEnough 在 1990年成立,最初以極少量生產,卻大受年青人歡迎。
01
不平凡的經歷
潮流教父的成長
▼
藤原浩經常都以一身 GoodEnough 打扮示人,時尚的藤原浩,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受關注,真是穿什麼,火什麼,其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
作為潮流之王Gentle.Chang鼎力推薦的潮流人士,藤原浩一度吸引人們的眼球,在多年前就以傲視群雄的姿態進軍日本潮流界,主打的Punk風格也適宜了大眾的審美觀,在多年打拼後終於被《Dc.Wind》發掘,成為日本潮流界不得不關注的人士。
約在1991年左右,藤原浩在原宿 「A Store Robot」 一店內被介紹認識了與他相貌酷似的 Nigo。當時藤原正熱愛DJ活動,在尋找幫手,Nigo 亦正好此道。他們互相切磋學習,也就因此建立了友誼。
除了 Nigo 外,藤原浩也與其他裡原宿人仕交情甚深,例如 Undercover 的高橋盾。早年,他們曾合作推出過時裝品牌 「AFFA」 Anarchy Forever Forever Anarchy,可惜已經停產。
除了 GE,Head Porter 也是由藤原浩監製。Head Porter 以做袋為主。其實Porter袋早在1935年由吉田吉藏先生在東京神田町設立吉田皮革製造廠 Yoshida & Co. Ltd。
1962年再成立Porter袋系列,以Tanker系列最為人熟知,到近年 Head Porter 由藤原浩發揚光大. 實在 Head Porter 只是於用料及款式上與 Porter 十分相似,但根本是兩個牌子。Head Porter 經常參照 Porter 用料及款式再委託 Yoshida & Co. Ltd. 聯手合作生產。
2000年 9月14日 Head Porter 進駐美國聯同 Stussy 在 New York 開設首間海外分店。
GE 的專門店 「ReadyMade」 於 2000年年尾關閉,只剩下 HeadPorter Plus繼續經營,而 GE 則轉移陣地到了代官山「Silas & Maria」 發售。2001年,藤原浩繼 GoodEnough,Finesse 和 More About Less 後,再重玩早年的另一品牌 Electric Cottage. Electric Cottage 其實是他早年私人辦公室的名字,在內有很多設計師。Electric Cottage 生產的數量極少與及不定期出售,也可以在找到。
在音樂方面,藤原浩與 Mo'wax 曾合作過,也因此成為 Mo'wax family tree旗下的一位成員。也是早年唱片 LabelMajor Force 創辦人之一。
2001年7月,藤原推出了與 K.U.D.O. 一起監製的大碟 《Undercover + Flower》。除了個人大碟外,藤原浩也有為電影做配樂。
1979年11月 Plastics於英國獨立音樂廠牌 Roughtrade 發行首張單曲 COPY/ROBOT。念國中的藤原浩開始出沒東京各時髦CLUB 1982。
中西俊夫和YMO團員細野晴臣,高橋幸宏以及土屋昌巳(後長居英國)桑原茂一等人合作專輯 "Do You Like Japan?" 。中西俊夫和晚輩藤原浩,高木完等人於LONDON NITE結識。
1987年TSUBAKI HOUSE(樁館)閉店,LONDON NITE仍持續舉行。WATER MELONGROUP開始活動,成員為中西俊夫,佐藤千賀子(CHIKA) 屋敷豪太,工藤昌之(K.U.D.O)。
念文化服裝學院的巖永光開始出沒於LONDON NITE - TINNIE PUNKS(藤原+高木)。改名為"TINY PANX"藤原浩和高木完共同以TINY PANX的名義在當時潮流雜誌"寶島"上連載 名為"LASTORGY"的專欄。
1988年商店 MADE INWORLD 澀谷店開店。中西俊夫化名為饒舌樂手"TYCOON TOSH"。藤原浩,高木完,中西俊夫(TYCOON TOSH),工藤昌之(K.U.D.O),屋敷豪太 共同設立獨立音樂廠牌- MAJOR FORCE 同時藤原浩和橘HAJIME也設立以major force為名的服裝品牌 (紐約名店UNION也曾在1994~1995年間販賣過major force服飾,但經查證並非同一品牌)。
MAJOR FORCE發行第一張專輯"LAST ORGY",由TINY PANX製作 1989。品牌 UNDER COVER 設立 - 藤原浩結識長尾智明(NIGO) - 雜誌"BOON"創刊。
02
fragment design
只設計 不製造
▼
Fragment Design由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創辦的公司。雖然Fragment Design雙閃電的名氣非常之大,但是相關背景資料也是相當稀缺。
Fragment Design除了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還有倉石一樹(Kazuki Kuraishi)也是其成員之一。Fragment Design作為一間頂尖設計公司,其設計的範圍相當廣泛,由產品小飾物到家居用品乃至藝術創作均可見到Fragment Design的蹤影。其Fragment Design在街頭潮流裡面的地位最為引人注目。
與 Louis Vuitton 合作時,fragment design 閃電的外圈從原來的連貫改成了現在的 4 段式形態,原以為只是用於 LV 系列,但慢慢發現在 THE PARK·ING GINZA、MEDICOM TOY 等單品上都採用了這樣的 logo 變化,甚至是餐盤當中也是如此。
截止目前,藤原浩也未對 fragment design 這個小變化作出說明,所以還不確定這樣的形式只是階段性試驗還是徹底的改變。如果沒有翻閱 fragment design 悠久的歷史,誰曾意識到其實這個設計早在多年前就有過出現。
早在 2010 年與 MEDICOM TOY、2012 年與 NEIGHBORHOOD、Burton 的聯名系列中,fragment design 就別出心裁的推出過和現在相同的 4 段式 logo 設計,由於在上述時間段大多數單品並未採取這樣的形式,所以大家也僅僅把它們當做 「一時興起」 的小細節,誰曾想到藤原浩其實早就把它列入未來清單,在時隔多年後的今日重啟。
儘管 fragment design 為大家熟知的就是經典的圓圈形設計,不過回顧以往的 logo 的確有過幾個時期的變化。
2008 年到 2010 期間,fragment design 與 OKALEY、Burton 等品牌的合作系列採用了六邊形 logo 設計,雖然在 2008 年屬於多方聯名,但包含 Burton 後還是不禁令人將這個特別的設計與戶外聯繫在一起。從圓形到邊角的 「進化」 鮮有出現,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頗為難得且珍貴的。
除了上述偶有出現的固定設計外,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這個圓圈形的 logo,看似平淡無奇的單品擁有了閃電就具備魔力,足夠驚喜的設計加持後更是夢幻的代名詞,想必大家已經從 fragment design x Air Jordan I 中感受得淋漓盡致。
從 2003 年至今,fragment design 在多數時間內也正是用這個圓圈譜寫了一段潮流神話。
從 1995 年的 Electric Cottage 到如今的 fragment design,藤原浩的標識就從未離開過閃電元素,從簡單的 logo 逐漸成為潮流愛好者信仰的圖騰。有時候一件普通的單品也許毫不起眼,但有那麼一個小閃電在上面出現後,它的魅力便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偶爾出現的單品會讓人摸不清頭腦(比如 fragment design x NikeLab HyperRev 2016),但總體來說 fragment design 創造出的美好還是相當值得擁有的。當然,令我們著迷的也不僅僅是這個小圓圈,更多的還是它背後經典的內容所在。
超級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