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考是命運的謎面,總有合適的時機,讓你親手把謎底解開。時機何來?看天賦,更看努力,看緣分,更看精誠。
△很多事情,18歲的考生哪裡能預料。
作者丨傅踢踢
11年前的6月,我打著傘去參加高考。淅瀝的雨水有點煩人,即便考點就設在母校,還是因為緊張而倍感陌生。
至今我還記得,因為不小心戳破了語文試卷,整場考試都神思不寧。第二門考數學,有一道大題,從第一步起就寫錯了公式。那道題16分,在當年文科數學淨是滿分的大環境裡,我果不其然地拿了134分。
順帶的結果是,我以3分之差,從第一志願的廣播電視新聞系掉到了第三志願中文系。然後,大一那年,又轉回了第二志願新聞系。
我已經無法清晰地回憶那些為了分數而惴惴不安的夜晚,也難以盡數志願踏空後的失落。
如今能夠說道的,恐怕也只是命運弄人,而冥冥中自有天意。
如果當時進了第一志願,我也許正扛著攝像機,或者對著視頻編輯軟體,從事著一份與文字並無多大關聯的媒體工作。但以高考為分歧點,繞了一大圈,卻好像更接近寫作為生的夢想。而且,似乎只用了更少的時間。
人生奇妙,而高考,藏著你未必知曉的命運。
很多事情,18歲的考生哪裡能預料。
他們不會知道,那年夏天,也許就站在人生中的一些高峰,譬如英語水平,譬如肚子裡古詩詞的積累。如果學習文科,在可見的將來,求導甚至二次函數都不再有意義,生活只需要四則運算而已。下一次深感數學重要,或許已經是20多年後,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刻。
他們不會知道,生活的難題不是雞兔同籠或者泳池邊蓄水邊放水,也不是氧化還原與離子反應,而是無處躲又不可說。發洩不是靠撕教材教輔就能解決,隱忍與克制也許是一生的課程。
他們不會知道,高考非但不是結束,可能還只是開始。自此,他們將從一個相對規範、公開、標準量化的賽場,進入更隱秘、詭譎、危機四伏的叢林,沒有道理可講,沒有外物可怨,成也自己,敗也自己。
△他們將從一個相對規範、公開、標準量化的賽場,進入更隱秘、詭譎、危機四伏的叢林。
這些「不會知道」,恰恰是18歲的幸運所在。
高考之後,可以任由愛情的萌芽肆意生長。多數父母對大學裡的戀愛都不再幹涉,年輕人面對星空和草坪,沉浸書籍和電影,早晚自習的教室,社團活動的場所,都是天然的故事。
故事裡有愛情的甜蜜和愛情的苦澀,有青春的張狂和青春的迷惘,而這一切,都有待年輕人親自品嘗。
高考之後,可以任憑不停的步履自由前進。十八歲出門遠行,不再是先鋒小說的題材,而是無處不在的例證。小至漫遊旅程,大到負笈求學,地球的另一端,世界的另一面,都不再遙遠。
如果說11年來最大的變化,我相信是,年輕人迎來了個體更自由的時代,擁有了更多選擇。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為高考卸去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畢其功於一役」的沉重負累。海外教育資源的開放,也洞開了愈加廣闊的天地。
這是前人從未有過的經驗,滿是幸運,又滿是驚險。
電影《高考1977》上映那會兒,我第一時間去看了。影片本身極端做作,但題材的重量,令人難以忘卻。坐我身邊的長輩,看上去和父母年紀相若,當片尾曲響起,真實的考生照片投在銀幕上,她忍不住抹起眼淚。
一己之力無從改變,政策閘門忽閉忽開,命運與離合就此倒轉。這樣的事情,仿佛是昨天。
△命運與離合就此倒轉。這樣的事情,仿佛是昨天。
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可以相對地輕鬆上陣,權當是體驗人生節點般地參加高考,可謂是萬幸。
對考生而言,正常發揮、宏圖大展固然是最衷心的祝願。但更想說的是,不用把結果看得太重,人生還有更難的路,等待登高望遠。
如果高考是命運的謎面,總有合適的時機,讓你親手把謎底解開。時機何來,看天賦,更看努力,看緣分,更看精誠。
那些人為框定的日子,固然重要。但我更相信專欄作家陶傑的一段話:「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各位年輕人,山長水闊,卸下重擔,好生加油。(作者為自由撰稿人,專欄《傅踢踢》作者)
相關閱讀
取消高考加分,如何關注學生個性特長?
農村的教育競賽:中上層的文化較量,與底層無關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關高考的文章。
掃描指紋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郵箱:sike@news.cn
聯繫電話:010-880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