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年後,才發現讀書改變不了命運

2020-08-27 林羽禾

參加高考的那一年天氣十分悶熱,記憶中的細節早已模糊,唯獨記得參加高考時像海浪般的人潮。

那年夏天我就在等成績的焦慮和等開學的興奮中度過,一轉眼就是七年,四捨五入也相當於10年了吧。

當年2013級高中畢業的人,如今大多二十六七歲:有的被催婚,有的生二胎,有的繼續深造,有的自己創業。

如果不是上個月的一場聚會,我還不知道原來畢業七年,每個人的境遇能夠迥異到極點。

同學小A是一個漂亮女生,家庭條件不錯,高中時期一直是班裡的優等生。模擬考大多是在前十名,高考成績一出來她是第一個在班級群報喜的。

不知是否是因為從小家庭條件就不錯,她沒有選擇外地的一所重點大學,而是選擇在本地的普通一本就讀,畢業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

同學B當了三年的班長,雖家庭條件不好但從小學習成績拔尖,從未讓父母擔心過什麼,屬於別人家的孩子。

他本人也很爭氣,在考入外地重點大學之後順利進入青島一家五百強實習,並順利晉級成為管理層的培育人才。

同學C也是女生,但其貌平平,普通話也說的不好,臉頰上有些高原紅。

她在學習上很努力,但成績始終是班級中等,高考剛過二本及格線,畢業後進一家外貿公司工作。

在這幾個同學中,同學小A和同學B是讀書讀的最好的,而同學C卻始終與讀書無緣,即使努力到凌晨也無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也許就因為這樣的固有印象,在聚會時我才沒有將同學C認出來。

因為上半年疫情的影響,本來約好的春節聚會取消了,改到了六月。

這次見面幾乎是在無數唏噓聲中度過的,令我們都沒想到的是,變化最大的是當年的班花A與C。

班花A進來的時候,容貌與當年一樣漂亮,只是多了些時光的侵蝕,身材變得有些臃腫,臉龐有些暗淡,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那份神採奕奕。

而同學C進包廂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第一時間將她認出來。

C穿著得體的套裝,畫著精緻的妝容,說著一口流利動聽的普通話,她的身上閃爍著一種自信而沉穩的光。

從C的口中我們知道了她後來的經歷,她在進入外貿行業後憑藉穩紮穩打的努力繼續自學英語,跟著公司的老人熟悉了整個外貿流程,也積累了自己的客戶資源。

從普通的銷售到進階成主管,公司的高學歷者用了兩年,而她用了三年的時間。

這三年她是加班最多的同事,將所有閒暇時間用在找客戶上,終於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她微笑的對我們說「因為疫情,公司業務暫時受到影響,她同時開闢自媒體帳號寫文章做視頻,增加副業收入。」

C為父母在家鄉買了房,在一線城市付了首款,她不僅是公司的稀缺骨幹,還成為憑藉副業就可以生存的斜槓青年。

C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言談舉止落落大方,早已沒有了當年卑怯的模樣,而A從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到平淡無奇的今日,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我在班長B的身上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班長B在青島公司實習成為管理層培育人員後,才發現公司競爭異常激烈,和他一起的管培生都來自於各地的高校,而B在這裡並不具備優勢。

接下裡發生的事急轉而下,B在經過一番激烈角逐下選擇了放棄,主動申請去家鄉子公司,就這樣失去了成為總公司管理層的資格。

B現在在在子公司當經理,可他能夠升遷的空間和機會並不多,從他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種落寞。

到底是什麼令三個人的命運在七年後發生變化,甚至在將來會起到更多的顛覆,這裡起絕對因素的自然不是讀書。

老一輩的人總是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可實際上他們沒有意識到讀書的根本目的。

書籍本身並不能帶給我們什麼,書本身的價值體現在於競爭工具,持有這個工具是加分項但不起到決定的作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做人與人之爭,讀書多的人只是多了一分準備而已。

讀書就像一份技能,你有讀書的技能,他人就可以有他人的技能。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段話:「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自然比別人接觸到更多知識;生在官宦之家的,那從小就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生在工人之家的,常見的便是日復一日的工作;生在農民之家,目之所及之處便是農田和春種秋收的身影。」

讀書與人情世故,與勞動技能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它可以為同學A與B增加籌碼,也會成為籌碼下的試金石。

任何技能都不能單一存在,僅靠一個技能只會自取滅亡。

去年年初,咪蒙有一篇被全網下架的文章叫《一個高考狀元的寒門之死》,被禁的原因是涉及虛擬寫作,對社會傳遞不良價值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這篇文章,我是讀過的,除了裡面的結局太過不現實,它的內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比如主人公是一個只會讀書的人,他沒有人脈不會社交,近乎躲在一個角落裡閉門造車,這樣的人,即使學富五車終究是沒有任何現實價值的。

所以,他的死亡的原因不在於讀書,而在於只是讀書。

再者,咪蒙的這篇文章之所以被群起攻之,在於細節出現了bug,大眾認為咪蒙團隊是在消費和愚弄網友。

然而,這種消費的資本不就來自於咪蒙的文學資本嗎。

咪蒙的成功來源於讀書寫作順應了新媒體潮流,而她的失敗卻在於失去了對文字和大眾的尊重。

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讀書未必真的改變命運,但讀書的反面是可以毀滅命運的。

因此,只有認真對待讀書正確的轉化書,才是成長道路的最佳捷徑。

其實,讀書真的是一件很單純的事,這些年來人們賦予過它太多的意義,使得這兩個字本身變得很複雜。

讀書根本與成功毫無聯繫,因為讀書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的是教育。

之前看過一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簡介,選材於作者本人的真實經歷,講述了因讀書而改變命運的故事。

然而事實上,真的讀了這本書才會發現,這本書講的不是讀書改變命運,而是教育改變命運。

教育與讀書是有區別的,讀書增加的是知識,而教育增加的是對知識的思考,進而轉化為自己對個體和社會的理解。

作者塔拉是一個從未上過學的異類家庭,他的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父親是躁鬱症,母親由自由意識服從於父親的權威之下。

在父親的強權控制下,塔拉不能穿膝蓋以上的服裝,不能和男生走近,受傷不能去醫院,不可以去學校上學,還有接受末日降臨的預言,接受哥哥對她的暴力。

塔拉被迫將父親的思想內化成自己的思想,以至於她一直無法從大山中走出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改變她命運的並非是讀書,即使成為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塔拉依舊陷入與家庭的無形控制中,在堅持做自己還是回歸大山中不斷的糾結與自責。

讀書也許增加了她的知識,但並不能解脫這種心靈枷鎖。

最終讓塔拉做決定的是她內在話語權的清醒,前所未有的決斷力讓她斬斷與父母的聯繫,從而得到真正自由的蛻變。

這種銳變,塔拉稱之為「教育」,而非「讀書」。

總結來說,讀書是一個很淺的詞彙,是增加知識的工具與加分項。

而教育的目的卻很明確,就是改變,銳變,轉變,成為全新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高考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考驗,無數家長含辛茹苦,希望孩子能夠金榜題名,鯉躍龍門,然而,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有很多不好的言論冒出來,什麼高考其實不重要,讀書無用,考上了大學依然要給考不上大學的打工等等,就連古代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還有一些人放棄高考,或者故意考零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讀書真的無用嗎?高考真的不重要嗎?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高考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考驗,無數家長含辛茹苦,希望孩子能夠金榜題名,鯉躍龍門,然而,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有很多不好的言論冒出來,什麼高考其實不重要,讀書無用,考上了大學依然要給考不上大學的打工等等,就連古代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還有一些人放棄高考,或者故意考零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讀書真的無用嗎?高考真的不重要嗎?
  • 十年前參加高考的過來人:高考可能是最公平的競爭,確實改變命運
    有一群年輕人,他們本來應該已經享受了很久的人生最長暑假,迎接著自己金榜題名的消息,卻因為疫情的影響,推遲了一個月才參加高考。畢業季遇到這種事,無疑是人生的遺憾,校園裡本該有的肆意揮灑不能那麼自如了,可該來的終究要來,明天就是高考學子的大日子。作為一個參加過高考已經十多年的老學長,如今面對高考這件事已經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 讀書改變命運:劉強東讀書創業逆天改運
    ▼ 說到「命運」二字,關乎每一個人,這個詞的兩個字,怎麼理解呢?我們常說:「人的命天註定」。又常常說:「逆天改命」。我覺得:「命可能先天註定,人決定不了自己生於什麼樣的家庭,自己出生的年代,自己出生的環境;但是運可以改變,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的運程。」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除了讀死書,大部分只是按照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在學習,很多孩子不知道學習是為了幹什麼,可能是為了考大學吧。但考上大學,人生就圓滿了嗎?但其實,很多人大學畢業後明白的很:還遠遠沒完!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把這句話奉為信仰:農村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上大學,將來有知識有文化能成為人上人,城市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原生家庭的固有階層,將來成為行業精英待在社會中上層,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不止高考一條路走,他們有錢,可以很小就出國,可以曲線考名校,沒錢的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指望在高考這件神器中變魔法。
  • 高考——改變命運的轉輪
    小時候家長和親友都鼓勵我好好讀書,要「書包翻身」,意思就是通過讀書來改變收入和階層,跨出農門,改變命運。雖然我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村,從小沒有種過地,但是畢竟也在農村,長輩們對我是一樣的期許。 後來隨著大學擴招,也就是大學生通貨膨脹的機遇,通過努力,我考上了省內的一所211學校,當時考得並不是太好,也算是初步達到長輩的期許。
  •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道路從未被堵死,也不只有讀書一條路
    留美學生嘛,算是讀書人中相對精英的人群,自然要為「讀書改變命運」搖旗吶喊,至於不讀書的人能不能改變命運,怎麼改變命運,就不是他關心的了。只要自己的命運得不到改變,或者達不成他心目中期望的改變,就是「階級固化」、「上升通道被堵死」,嘖嘖。
  • 讀書能改變人的命運?三代人的高考故事帶你了解讀書對人生的影響
    都說讀書能夠改變人的命運,這句話一點不假。可以說他的經歷完美的詮釋了「讀書改變了命運」這句話。下面再來看看我的高考,我的高考是在1998年。我的高考並不像我的父親當時那樣條件艱苦,那個時候沒有空調,只有電風扇的響聲一直陪伴著我們度過了一整個夏天,而我每天跟周圍的大多同學一樣上學,放學,在高中畢業後參加高考。高三那一年過的很快,到了高考前夕,我失眠了,生怕自己考不上大學,生怕自己這麼久的努力付之一炬。如今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高考結束後,我身邊的許多同學痛哭失聲,因為那年的高考試題真的太難了。
  • 讀書能翻轉人的思維,讀書能改變人的命運
    人的命運有很多種可能性,希望帶給大家更多的改變。於然(新疆,俄羅斯族) 「讀書能改變命運」,這句話常常被人視為心靈雞湯式的安慰,對我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於是高二時我毅然選擇了文科,並在高考時考入了中文系,開始踏上作家夢的徵途。
  • 從陳春秀到苟晶:努力讀書,改變別人的命運
    從陳春秀到苟晶:努力讀書,改變別人的命運苟晶本是濟寧重點高中尖子班的佼佼者,1997年高考後,這個日常在尖子班成績中上的女孩,發現自己的高考成績「低的驚人」。同樣都是家庭貧苦的農家女孩,陳春秀不得以放棄了復讀的機會,而苟晶懷著全家人的希冀,選擇了復讀。她那時還不知道,另一個苟晶早已移花接木,憑著自己的成績去一所北京的大學報導了。
  • 高考不能改變命運,但WTO能
    延續千年的科舉總是給我們一個錯覺,仿佛高考成功,就等於鯉魚跳龍門,貧寒子弟考上個好大學,就能飛黃騰達,娶上白富美,登上人生巔峰。 不得不悲哀的說,有很多人對高考的認知,還是停留在1977年高考恢復的那一時刻。說句良心話,從1977年到1997年,這二十年,高考確實給很多窮人家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
  • 我們被「高考改變命運」忽悠了多久?
    5第三種迷信叫「高考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不能說是錯的,因為人一生中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改變命運,包括高考。比如說,投胎可以改變命運,結婚可以改變命運,育兒可以改變命運,留學可以改變命運,移民可以改變命運。但相對於這些人生際遇而言,我們無法確定高考給命運帶來的轉折幅度更大。把高考單獨拎出來、鼓勵孩子把人生前十幾年大部分的時光都投入到一場考試中去,其實是一種不加思辨的偏執。
  • 高考改變命運?
    2011年,某個炎熱的夏天(時隔太久,忘記具體是幾月幾日高考了),我拿著各種證件和筆,走向考場,校門外圍著一群家長老師,為了讓我取得好成績,我媽媽聽說穿紅衣服會帶來好運,所以一大早就去商城給我買紅T恤,也不知道是誰傳出來的這種說法,導致商場紅色T恤供不應求,最終只買到了西瓜紅色的短袖,走進學校,發現大家基本都穿著紅色短袖,還挺神奇的
  • 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高考都表示痛恨,但實實在在的說,高考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至今看來,幾乎沒有什麼考核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不用看你長相,不用看你家富不富有,更不用看你爸媽是誰,比的只有成績。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當年,最開始的時候,俞敏洪只是想考一個地方上的師範學校。第一年高考,他英語考了33分,人家分數線38分;第二年,他英語考了55分,人家分數線變成了60分;第三年,俞敏洪本人都打算放棄了,他的媽媽卻要求他堅持。
  • 高考能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嗎?
    高考能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嗎?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即將高考,為命運抗爭的學子們,預祝金榜題名。我的家鄉位於河南中部的一個小村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作在這片貧瘠而熾熱的土地上,伴著時光流走。三年中學後,我來到縣城的高中求學,競爭也愈發激烈,我已不是「鄰居家的孩子」,學業中等,但我依然抱著那顆初心,骨子裡的驕傲和倔強不允許我安於現狀,我是不服輸的我。時間來到2008年,汶川地震,舉國悲痛,20多天後,我走進了高考的考場。最後一次檢查身份證、準考證…...在我身後是成千上萬個與我一樣,同命運抗爭的河南農村學子,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 藝人仝卓玩弄高考,獨臂女孩高考報恩:不要消費改變命運的高考
    因為,高考背後,有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希望以此來改變命運,不負十幾年寒窗苦讀。大山裡的女校長張桂梅,用11年的時間,拼盡全力,通過高考把近1800名瀕臨失學的女孩,送入大學,改變命運。她說,「我們這裡是用命換來的!」
  • 康輝高考被頂替:大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近段時間,許多寒門學子高考中被頂替的事件不斷出現。社會是無法做到完全公平的,所以很多人們都將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教育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是高考中的頂替而撼動了教育的大廈。康輝坦言:「如果不是他父親的爭取,他的命運就會被改寫。」如果沒有去上大學,那他也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央視一哥」。對於很多寒門學子來說,高考真的是改變命運的一部分。
  • 00後多數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讀書無用?學歷的力量超乎你想像
    再過幾天就是高考了,現在再讓各位考生「加油學習」似乎太晚, 只希望你們能超常發揮考出好成績。恍惚之間又想起了廣東中公考研網當年高考的時候,具體哪年就不跟你講呢滴了。近日就看到新浪教育搞了一個高考的態度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超過半數的00後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看到這個結論我並不吃驚,不過想跟千禧年後的寶寶們說,too young too naive。
  • 中國第一位女狀元發言:感謝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
    劉學紅感到前途迷茫,她不想一輩子在這裡揮霍青春,卻也沒有改變命運的方法,那個時期像劉學紅一樣被殘酷的社會打擊的年輕人有很多。1977年10月末,國家領導決定恢復高考,這一通知讓成千上萬的知青們趕到振奮,他們從毫無生機的人生中看到了一縷曙光,劉學紅聽到高考恢復的消息後,趕緊去報名處交了5毛錢的報名費後,就回到生產隊一邊學習一邊種樹掙工分。
  • 為什麼父母總是讓我們多讀書?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
    而讀書好的孩子,則承擔家族全部的希望,繼續在學校寒窗苦讀,為改變家族命運而奮鬥。而我小叔則寄託著家中的重任與希望,在學校讀書學習,期望能考上大學,魚躍龍門,改變命運!但天不遂人願,我小叔當年高考的時候,還是惜差幾分,名落孫山。而我父親則早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了,期間吃了很多苦,也遇到過很多挫折。也許就是在那時,他就暗下決心,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好好學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