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高考的那一年天氣十分悶熱,記憶中的細節早已模糊,唯獨記得參加高考時像海浪般的人潮。
那年夏天我就在等成績的焦慮和等開學的興奮中度過,一轉眼就是七年,四捨五入也相當於10年了吧。
當年2013級高中畢業的人,如今大多二十六七歲:有的被催婚,有的生二胎,有的繼續深造,有的自己創業。
如果不是上個月的一場聚會,我還不知道原來畢業七年,每個人的境遇能夠迥異到極點。
同學小A是一個漂亮女生,家庭條件不錯,高中時期一直是班裡的優等生。模擬考大多是在前十名,高考成績一出來她是第一個在班級群報喜的。
不知是否是因為從小家庭條件就不錯,她沒有選擇外地的一所重點大學,而是選擇在本地的普通一本就讀,畢業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
同學B當了三年的班長,雖家庭條件不好但從小學習成績拔尖,從未讓父母擔心過什麼,屬於別人家的孩子。
他本人也很爭氣,在考入外地重點大學之後順利進入青島一家五百強實習,並順利晉級成為管理層的培育人才。
同學C也是女生,但其貌平平,普通話也說的不好,臉頰上有些高原紅。
她在學習上很努力,但成績始終是班級中等,高考剛過二本及格線,畢業後進一家外貿公司工作。
在這幾個同學中,同學小A和同學B是讀書讀的最好的,而同學C卻始終與讀書無緣,即使努力到凌晨也無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也許就因為這樣的固有印象,在聚會時我才沒有將同學C認出來。
因為上半年疫情的影響,本來約好的春節聚會取消了,改到了六月。
這次見面幾乎是在無數唏噓聲中度過的,令我們都沒想到的是,變化最大的是當年的班花A與C。
班花A進來的時候,容貌與當年一樣漂亮,只是多了些時光的侵蝕,身材變得有些臃腫,臉龐有些暗淡,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那份神採奕奕。
而同學C進包廂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第一時間將她認出來。
C穿著得體的套裝,畫著精緻的妝容,說著一口流利動聽的普通話,她的身上閃爍著一種自信而沉穩的光。
從C的口中我們知道了她後來的經歷,她在進入外貿行業後憑藉穩紮穩打的努力繼續自學英語,跟著公司的老人熟悉了整個外貿流程,也積累了自己的客戶資源。
從普通的銷售到進階成主管,公司的高學歷者用了兩年,而她用了三年的時間。
這三年她是加班最多的同事,將所有閒暇時間用在找客戶上,終於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她微笑的對我們說「因為疫情,公司業務暫時受到影響,她同時開闢自媒體帳號寫文章做視頻,增加副業收入。」
C為父母在家鄉買了房,在一線城市付了首款,她不僅是公司的稀缺骨幹,還成為憑藉副業就可以生存的斜槓青年。
C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言談舉止落落大方,早已沒有了當年卑怯的模樣,而A從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到平淡無奇的今日,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我在班長B的身上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班長B在青島公司實習成為管理層培育人員後,才發現公司競爭異常激烈,和他一起的管培生都來自於各地的高校,而B在這裡並不具備優勢。
接下裡發生的事急轉而下,B在經過一番激烈角逐下選擇了放棄,主動申請去家鄉子公司,就這樣失去了成為總公司管理層的資格。
B現在在在子公司當經理,可他能夠升遷的空間和機會並不多,從他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種落寞。
到底是什麼令三個人的命運在七年後發生變化,甚至在將來會起到更多的顛覆,這裡起絕對因素的自然不是讀書。
老一輩的人總是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可實際上他們沒有意識到讀書的根本目的。
書籍本身並不能帶給我們什麼,書本身的價值體現在於競爭工具,持有這個工具是加分項但不起到決定的作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做人與人之爭,讀書多的人只是多了一分準備而已。
讀書就像一份技能,你有讀書的技能,他人就可以有他人的技能。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段話:「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自然比別人接觸到更多知識;生在官宦之家的,那從小就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生在工人之家的,常見的便是日復一日的工作;生在農民之家,目之所及之處便是農田和春種秋收的身影。」
讀書與人情世故,與勞動技能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它可以為同學A與B增加籌碼,也會成為籌碼下的試金石。
任何技能都不能單一存在,僅靠一個技能只會自取滅亡。
去年年初,咪蒙有一篇被全網下架的文章叫《一個高考狀元的寒門之死》,被禁的原因是涉及虛擬寫作,對社會傳遞不良價值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這篇文章,我是讀過的,除了裡面的結局太過不現實,它的內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比如主人公是一個只會讀書的人,他沒有人脈不會社交,近乎躲在一個角落裡閉門造車,這樣的人,即使學富五車終究是沒有任何現實價值的。
所以,他的死亡的原因不在於讀書,而在於只是讀書。
再者,咪蒙的這篇文章之所以被群起攻之,在於細節出現了bug,大眾認為咪蒙團隊是在消費和愚弄網友。
然而,這種消費的資本不就來自於咪蒙的文學資本嗎。
咪蒙的成功來源於讀書寫作順應了新媒體潮流,而她的失敗卻在於失去了對文字和大眾的尊重。
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讀書未必真的改變命運,但讀書的反面是可以毀滅命運的。
因此,只有認真對待讀書正確的轉化書,才是成長道路的最佳捷徑。
其實,讀書真的是一件很單純的事,這些年來人們賦予過它太多的意義,使得這兩個字本身變得很複雜。
讀書根本與成功毫無聯繫,因為讀書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的是教育。
之前看過一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簡介,選材於作者本人的真實經歷,講述了因讀書而改變命運的故事。
然而事實上,真的讀了這本書才會發現,這本書講的不是讀書改變命運,而是教育改變命運。
教育與讀書是有區別的,讀書增加的是知識,而教育增加的是對知識的思考,進而轉化為自己對個體和社會的理解。
作者塔拉是一個從未上過學的異類家庭,他的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父親是躁鬱症,母親由自由意識服從於父親的權威之下。
在父親的強權控制下,塔拉不能穿膝蓋以上的服裝,不能和男生走近,受傷不能去醫院,不可以去學校上學,還有接受末日降臨的預言,接受哥哥對她的暴力。
塔拉被迫將父親的思想內化成自己的思想,以至於她一直無法從大山中走出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改變她命運的並非是讀書,即使成為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塔拉依舊陷入與家庭的無形控制中,在堅持做自己還是回歸大山中不斷的糾結與自責。
讀書也許增加了她的知識,但並不能解脫這種心靈枷鎖。
最終讓塔拉做決定的是她內在話語權的清醒,前所未有的決斷力讓她斬斷與父母的聯繫,從而得到真正自由的蛻變。
這種銳變,塔拉稱之為「教育」,而非「讀書」。
總結來說,讀書是一個很淺的詞彙,是增加知識的工具與加分項。
而教育的目的卻很明確,就是改變,銳變,轉變,成為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