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場上,火車司機用一顆白菜過年

2021-01-15 人民鐵道

1933年生,吉林省通榆縣人。1951年5月參加鐵路工作,任機車司爐。1952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支前工作,兩個月後任代務副司機,榮獲集體一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一次。1953年回國在齊齊哈爾機務段任副司機;1957年在佳木斯機務段任副司機、司機、司機長。曾被評為哈爾濱鐵路局安全標兵。1983年9月退休。

1951年5月,張成萬在齊齊哈爾機務段當司爐。那時,抗美援朝戰爭打得很激烈,為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張成萬報名參加了支前工作。


1952年1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吉林集安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張成萬被編入897部隊序列,分配到通化口岸機務段第一機車大隊MK6型機車3400號當司爐,兩個月後任代務副司機,那一年他剛18歲。


那時張成萬駕駛的機車後面掛有一節宿營車,車內一頭有9張床鋪,另一頭是用枕木和沙包搭的防空掩體,一旦有敵機來,大伙兒都進入掩體。車上還帶有一個月的糧食和蔬菜,大家換班開車,交替休息。


初到朝鮮,張成萬看到美國的飛機天天狂轟濫炸,鐵路線路、橋梁被炸得千瘡百孔。敵人炸,咱們的鐵道兵就修。所有的橋梁幾乎都有用枕木垛壘起的橋墩,很多路段被炸得坑坑窪窪,列車只能以3至5公裡的時速緩慢前行。白天沒有特殊任務,他們就把列車開進隧道裡躲避敵機轟炸。沒有隧道時他們就把機車用樹枝偽裝起來。

夜間行車,他們必須把司機室用布帘子蓋得嚴嚴實實,不露一丁點光亮,司機只能從布帘子孔眼中把頭伸出去進行瞭望。司機室被捂得像蒸籠,悶得氣都喘不上來,張成萬他們渾身是汗,但誰都不叫苦。有時夜間敵人扔照明彈,把天空照得像白天一樣,他們就得趕緊停車躲避,等敵機飛走後再繼續開。


一次,張成萬在陽泉站遇到敵機掃射、投彈,一顆「殺生彈」落到了3472機車司機室頭頂,司爐、副司機當場犧牲,司機長高洪有一條腿、一隻胳膊被炸掉……張成萬和戰友連忙把他抬到醫院搶救,可還是沒救過來,就這樣在他們面前離去……


高洪有是剛剛從張成萬的車上調到3472號機車當司機長的,第一趟乘務就遇上了敵機轟炸。為了給犧牲的戰友報仇,在備戰會上,張成萬全車9個人都咬破手指寫血書「誓與機車共存亡」,並向上級請戰,堅決擔當最艱巨的運輸任務。

1952年4月29日,張成萬的乘務組又經歷了一次生與死的考驗。那天上午9點多鐘,敵機轟炸剛過,他們就接到命令,火速趕到宣川區間救援一列拉有重傷員和回國物資的列車。他們趕到後發現該列車機車後鉤與第一輛車車鉤都被敵機炸壞,無法連接。那棚車裡可是有幾百名重傷員啊!大家心急如焚,立即返回宣川站區取來鐵鏈子和維修工具把列車連接好,快速朝車站方向駛去。


這時敵機又來了,衝著列車掃射、扔炸彈,路旁的山石被打得直冒火星,機車右側前手把杆也被打斷了。他們把列車拉到站內,摘掉敞車,把載有傷員的10節車廂送到站外的山洞裡,保證幾百名傷員的安全。為此,上級給張成萬和司爐各記三等功一次,並讓他們參加了在丹東召開的東北鐵路軍管局表彰大會。在後來的幾次重要運輸任務中,我們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被稱為「拉得出、上得去、叫得響、不怕死」的機車組,並多次立功受獎。


1952年8月1日,在丹東召開的鐵路軍管局第二屆乘務員代表大會上,張成萬所在機車組被評為模範機車組,榮立集體一等功。

朝鮮戰場上,最殘酷的就是上甘嶺戰役。11月中旬,張成萬機組牽引著武器彈藥車幾次經過平壤,看到到處都是被炸毀的汽車、坦克、大炮,還沒到「三八線」,遠遠就聽得到隆隆的重炮聲。天黑以後遠遠望去,火光染紅了半邊天,軍代表告訴他們,那就是上甘嶺。每當看到一批批傷員從前線抬下來,鮮血染紅了軍衣、繃帶上流著血滴,張成萬的耳邊就響起軍管局劉居英司令員的話:「你們的任務就是把前線需要的彈藥、物資送上去,把傷病員接回祖國去,你們每一個人,拿七個兵,我都不換。」張成萬深感責任重大。


1953年2月14日這一天令張成萬終身難忘。那天上午9點多鐘,敵機又來轟炸,他們把機車開進勝湖裡車站附近的山洞裡待命。不多會兒時間,洞外傳來激烈的爆炸聲、機關炮的掃射聲。他們來到洞口一看,一百多米外的江橋上,一臺朝鮮機車和宿營車被敵機擊中起火,火越燒越大,幾個朝鮮機乘人員都跳入江中。我們立即開車前去搶救,把朝鮮機車和宿營車拉到山洞子裡,大家奮力把火撲滅。隨後我們下到江邊去找朝鮮機車乘務員,可一直沒找到。


回到山洞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了,這時大家才感到饑渴難忍。張成萬他們翻遍宿營車,只找到一顆白菜,其他食品都沒有了,連飲用水都喝光了。大家心裡都清楚,一個月來,他們轉戰了大半個朝鮮,車上還能剩啥呢。這時,一個夥計說:「師傅今天是大年初一呀!」大家這才明白過來,只能在這山洞裡過年了。司機長說:「大夥精神點,我們不都好好的嗎。我知道你們都想家了,我也一樣,可現在我們在朝鮮戰場,就要像個戰士一樣!今天我們就在這山洞裡過年了,沒什麼好菜,就這一顆白菜了。」


說完,司機長就把那顆白菜一人一個菜幫地掰給大家。雖然每人只分到兩個白菜幫,但大夥心裡熱乎乎的。夥計們又到機車水箱裡打了點水,濾乾淨後,每人倒了一搪瓷缸。司機長說:「讓我們記住今天,我們在山洞裡一顆白菜過大年。」說著,他帶頭舉起搪瓷缸:「讓我們為家人幸福乾杯!為抗美援朝勝利乾杯!為偉大祖國乾杯!」大家以水代酒,搪瓷缸碰得噹噹響……

這一幕已經過去60多年了,可它在張成萬心裡就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如今,每當過年時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張成萬都會想起當年山洞裡過年的那顆白菜、那個場景、那些夥計們。他就會對孩子們講起一顆白菜過大年的故事,讓他們不忘艱難困苦的歲月,不忘那些流血犧牲的烈士,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來源:《鐵道團訊》

素材:《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哈爾濱記者站(哈爾濱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圖:韓兆利 康衛明

編輯:林飛翼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赴前線去採訪「要不是我積極爭取,差點上不了前線。」原第27軍《勝利報》編輯沉冰回憶道。
  • 開國少將劉居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
    值班大話君:劉芯瑩 在舉國隆重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們敬愛的老局長(哈爾濱鐵路局)、開國少將劉居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可歌可泣的往事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在新華社社史館二樓的展廳裡,除了上述文字,還擺放著當年電文的手寫原稿,戰地記者的筆記本、記者證,以及獲得的各種軍功獎章,還有戰場上用過的電文發報機……  在北京佟麟閣路新華社大院的這座古建築裡,不僅陳列著當年新華社記者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相關文物史料,更有刻在烈士牆上的雕像和不朽的名字。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湖南親兄弟:入朝一年後才得知彼此都參戰了,至今...
    「三八線」迫敵、漢江血戰、停戰板門店……這些往事,親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記得很清楚。 姚子政96歲,姚家瑜93歲,老家在益陽。這對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
  • 【抗美援朝70年】益陽親兄弟齊上抗美援朝戰場:96歲哥哥仍能清晰喊...
    「三八線」迫敵、漢江血戰、停戰板門店……這些往事,曾親歷過抗美援朝戰場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記得很清楚,仿佛時光從未流走。哥哥姚子政今年96歲,弟弟姚家瑜今年93歲,老家湖南益陽。這對年逾九旬的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從學校參軍趕赴朝鮮時,他們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Don't act!」
  • 抗美援朝老戰士:戰場上我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0月15日,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趙子明(右一)正在講述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上,他親身經歷的故事。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0月21日,在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重慶日報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92歲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朝鮮的那段歲月。」趙子明的聽力已不甚敏銳、身板不再挺拔、步履也已蹣跚;但他依然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言談間神採飛揚。
  • 抗美援朝戰場上,7位新華人為國...
    7位新華社新聞工作者永遠留在異國的土地上  70年彈指一揮間,追思從未遠去,讓我們走近朝鮮戰場上這群塑造「最可愛的人」的新聞工作者,走近這支以筆為槍保家衛國的「筆墨勁旅」首發:10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張博令
  • 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中新社記者 李純「三年打仗,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談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經歷,89歲的王力平如是說。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第三分部的軍務參謀,他的任務就是為一線部隊供應「吃、穿、打、用」所需要的一切。戰爭初期,志願軍尚未掌握戰場制空權。王力平回憶說,敵軍的飛機「貼著我們頭上飛過」,甚至能夠看清飛行員的長相:「挺長的臉,還在嚼東西。我們就挺奇怪,開飛機怎麼還吃東西?後來才知道是在嚼口香糖。」1952年,王力平所在部隊配備了高射機槍。
  • 黨校人·祖國情|抗美援朝結伉儷 妻子送郎上戰場
    「妻子送郎上戰場」是抗日時期著名歌曲《在太行山上》的一句歌詞,謳歌了中華兒女割捨親情,英勇反抗侵略者的大義凜然。我們1950年前後出生的那代人,更是因為將軍合唱團的演唱,把這歌詞的歷史場景深深地烙入心靈和記憶。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種為保家衛國而割捨親情的壯舉,也發生在了我自己的父母身上。
  • 抗美援朝戰場,棗莊市中區九秩老人張士龍是名坦克兵
    家住棗莊市中區立新北裡的張士龍老人今年90歲,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坦克兵車長。11月27日,記者在採訪他時,老人一再說,自己入朝晚,沒有什麼可寫的,比起那些犧牲和受傷的戰友,自己的經歷實在是微不足道。老人的言行,彰顯了一位老兵低調謙虛的高尚品格。
  • 98歲川籍戰地記者 為你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從宣傳進步思想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見證開國大典到親歷抗美援朝戰爭……盧陸念以記者的身份記錄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期。1948年,在華北大學學成後,由於表現優異和新聞報導的經驗,盧陸念被分配到了北京,在中國人民軍事委員會鐵道部工作,擔任《人民鐵道報》記者、編輯。
  • 抗美援朝英雄程龍江:生擒七名美軍士兵九死一生 孫女奪今年撫順市...
    他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一路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在參加完解放海南島戰鬥以後,又於1950年10月19日投身到抗美援朝的戰鬥中。他完整經歷了抗美援朝三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被戰機投放的炸彈炸傷,導致右耳失聰,身體多處有彈片殘留,致二等傷殘,鼻子也失去了嗅覺。 戰爭中,他和警衛員兩個人用短步槍俘虜了七名美軍士兵,獲「大功」「小功」各一件。
  • 我從抗美援朝前線歸來
    10月19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我校全體師生員工紛紛報名參軍參戰。11月11日學校選送醫療二期畢業生88名第一批赴朝,1951年1月再選送醫療四期畢業生30名,1951年3月選送護士一期畢業生60名, 1951年5月選送護士二期畢業生61名,前後四批共有239名,參加抗美援朝第一線醫療救護工作。
  • 抗美援朝戰場上,湖南67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5位司令員都是...
    楊勇曾在1953年7月指揮了抗美援朝中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共殲敵7.8萬餘人,迫使美國總統艾森豪、國務卿杜勒斯和韓國總統李承晚相繼發表聲明,同意接受停戰。1958年10月24日,楊勇和王平率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時,周恩來稱讚楊勇「為抗美援朝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 抗美援朝戰場揚名的「夜老虎」連隊今朝換「新牙」
    從指揮方艙電子屏上看到官兵優異的表現,該旅領導發出感慨。「這一幕」,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1951年9月,為破壞停戰談判,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志願軍發起「秋季攻勢」。在反擊作戰中,二連前身部隊受命對287.2號高地的美軍陣地進行反攻。那一夜,二連官兵在夜幕的掩護下迂迴至敵「眼皮子底下」。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呂志斌:用生命保障前線軍需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一顆白菜,一清二白
    那時,一顆白菜吃得十分計較,外層的老葉扒了餵雞,葉瓣切開燉豆腐,小菜心切絲蘸醬涼拌,切下來的菜根也捨不得扔。找個小盆裝上清水,放在暖和的地方,沒幾天就會長出綠芽,打著黃色的小花骨朵。有一回,幾位好友到燒烤攤吃肉,每人撿上幾味,架子上就已擺滿了一串串牛肉、羊肉、魷魚、秋刀魚、雞翅、生蠔......它們在烤架上滋滋地冒著煙,肉香四溢,惹得人食指大動,只得放縱起來,大口吃肉。
  • 過年記憶:那一碗白菜肉片
    對白菜肉片的記憶,都記不起是在何時了,好像傳統的走親戚飯式就是這樣,幾個盤子碗子吃完,最後的飯就是一人一碗白菜肉片。後來,大概都嫌熬白菜麻煩,於是改為簡單的做鹹湯、熱饅頭,十分鐘搞定。最初白菜肉片的印象是聽老人說想像出來的。記得媽媽說過,那年月窮,一年到頭大概只有過年一次可以吃上白菜肉片,外加兩個油炸丸子。
  • 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瑞光:熱血灑戰場 傷殘亦無悔
    抗美援朝老兵李瑞光。今年七月中旬,筆者有幸參加玉林市「誰是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雙擁文化採風團的活動,有緣認識了一批令人肅然起敬的參戰老兵,其中,讓我最為難忘的是在朝鮮戰場英勇負傷的李瑞光老人。李老雖已年近九旬、眼睛殘疾,但仍精神抖擻,思維較為清晰。
  • 過年爽口涼菜「涼拌白菜心」做法!吃膩了大魚大肉吃這個!
    涼拌白菜心是我家鄉的一道傳統的冬季涼菜,幾乎只在過年吃,因為只有過年時候的大白菜的菜心做出這個味道來,過年這段時間的白菜心清甜無異味,好吃!下面介紹一下做法:原材料白菜心一顆 粉絲適量 蒜泥適量 香菜梗適量 白糖、雞精、米醋、味極鮮、鹽適量,喜歡吃辣的可以加一點小米辣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