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已止息逾半個世紀,但70年前鴨綠江邊那一幕幕,老兵的記憶不會含糊。「三八線」迫敵、漢江血戰、停戰板門店……這些往事,曾親歷過抗美援朝戰場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記得很清楚,仿佛時光從未流走。哥哥姚子政今年96歲,弟弟姚家瑜今年93歲,老家湖南益陽。這對年逾九旬的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從學校參軍趕赴朝鮮時,他們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Don't act!」說到動情處,96歲的姚子政當年戰場上對美軍的這句喊話,脫口而出,這句英語還能一個字母不差地寫出來。
2020年10月15日,在長沙的家中,回憶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哥哥姚子政仍然激動萬分,「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希望世界和平。」
臨時學英語向敵軍喊話
「每當大獲全勝時,『Don’t act』這句英語,就響徹戰場。」哥哥姚子政回憶,戰前,志願軍指戰員和戰士都突擊學英語,用以在戰場上向敵軍喊話。入朝後,姚子政所在部隊在前線迎敵。戰前,部隊要組織戰士學習英語,在戰場上與敵軍喊話,指揮部了解到姚子政是一名大學生,文化基礎好,於是姚子政和其他幾個戰士被組織起來,臨時在戰地學習英語,以向敵軍喊話。一份簡易油印的學習手冊發到了姚子政手裡,裡面是對敵喊話的英文用語和中文音譯。
姚子政還記得,「Don't act(中文含義:不要動)標註成音譯「東特安克特」,「Hands up」(中文含義:舉起手來)標註成音譯「喊支阿撲」等等。這些快速學習英語的「土辦法」,在今天看來有些讓人忍俊不禁,但在戰場上,卻真正派上了用場。每次和敵人短兵相接,「東特安克特」、「喊支阿撲」聲就此起彼伏。其實志願軍戰士們也都清楚,自己依葫蘆畫瓢喊出來的「英語」不標準。「就這樣的英語,聽懂了的美軍算是幸運,乖乖地及時舉手投降,可以保住性命。聽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槍負隅頑抗,最後遭殃的是他們自己。」講述這些時,姚子政回憶,當年他用這樣的「土方法」學了一年多的英語,「我的湖南塑料英語,敵人也是可以聽懂的。」中國志願軍來自全國各地,說起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
因為會英語,姚子政也審過戰俘,「雖然中式英語磕磕巴巴,但大多數美國士兵表示還是能聽懂。」姚子政說道。
戰役中臉部燒傷仍堅守陣地
喊話歸喊話,在戰場上,見功夫的還得是真刀實槍的對陣。
「驚險?這個詞你用得不準確。」姚家瑜糾正記者採訪時的用詞,「在那個環境,我們都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再驚險的事,比得過生死存亡嗎?」講到激動處,這位老兵用力揮動手臂。在選擇參軍入伍時,姚子政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在他入朝作戰幾天後,小他3歲的弟弟姚家瑜也隨軍入朝。
姚子政告訴記者,1949年,他在武漢師範大學,弟弟姚家瑜在長沙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參軍入伍,兄弟倆都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隨軍第一批秘密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隨軍入朝。
姚家瑜回憶,1950年10月22日,大軍乘坐綠皮火車從河南一路北上,達到鴨綠江江邊的丹東。為了保密,部隊只能夜間行軍,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志願軍用木板鋪在鐵鏈上搭成浮橋快速通過, 「我們志願軍秘密入朝,給美軍猝不及防一擊,當時俘獲了戰俘,對方都不知道我們是哪一支軍隊。」姚家瑜回憶,1952年的一次戰役中,他和7個戰友在山坡上建設工事,一戰壕被敵人發現,12架敵機飛來,飛機的盤旋聲、飛彈的嘶叫聲、噴氣機的呼嘯聲、陸面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動地。
志願軍躲在防空洞中,不料一凝固汽油彈命中防空洞窗口,熊熊大火瞬間燃燒,姚家瑜和戰友身處在火海,姚家瑜左半邊臉傳來火辣辣的灼燒感,必須馬上撤離,撤退途中,一通訊員倒地無法行動,他留下拖著通訊員撤離,「當時,我只有一個信念,要帶著我的戰友撤離。」
保存了70多年的毛毯和飯勺
一條軍綠色的毛毯,是姚家瑜的珍貴之物,這是清掃戰場時撿到的「寶貝」。時隔70多年,這條毛毯依舊保存完好,姚家瑜偶爾會拿出來,來回撫摸。姚家瑜告訴記者,這是一條土耳其毛毯,是自己在清掃戰場時無意間撿到的。
行軍打仗,戰士們都在荒山野外生活,天為被、地為鋪。在寒冷的冬天,這條破爛的毛毯是姚家瑜唯一的防寒物,「我把毯子蓋在身上,拿著槍躺在地上睡覺。」在行軍途中,毛毯也破損了一些,一次,在朝鮮居民家附近駐紮時,一位朝鮮老奶奶主動幫他縫補,毛毯終於不漏風了。
另一件珍貴之物,是一個飯勺。姚家瑜回憶,一次,戰士們在戰場發現了「新物件」——一個美軍廢棄的油箱,他就把油箱帶回駐紮營地。大家看到這個鋁製油箱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其中一個對金屬材料比較熟悉的戰士,把油箱拆分做成了一把把飯勺,分給戰士們用於吃飯,解決了戰場上餐具短缺的情況。
70年過去了,毛毯和飯勺這「兩件套」,還一直跟隨著姚家瑜。5年後兄弟重逢,「弟弟長高了」「上了戰場一年多,我們終於可以跟家人通信了。」姚子政回憶,上戰場是瞞著家人的,直至一年後父母才得知兄弟倆都上了戰場。母親擔心著兄弟倆,時常來到他們幼時玩耍的大壩旁,等待著他們的歸來。
1953年7月27日,停戰的消息像疾風一樣來到每一處陣地,每一個防空洞。入朝作戰一年後,兄弟倆分別將立功喜報寄回家中,從父親給他們的回信中,兄弟才意外得知,彼此在同一戰場戰鬥。「入朝三年從未見過面。」弟弟姚家瑜說,因哥哥的工作需要保密,兄弟倆從未見面,他們只能從父親回信中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對方情況。1953年10月弟弟姚家瑜回國,哥哥因參加戰後重建,直到1954年才回國。哥哥姚子政回國後,來到弟弟姚家瑜所在部隊探望,才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弟弟,他拍了拍弟弟肩膀:「你長高了!」這是兄弟時隔5年重逢後的第一句話。久別重逢,因軍隊需要,兄弟倆很快又分別了,弟弟姚家瑜回到大連部隊,哥哥姚子政回到湛江軍隊。兄弟倆仍鮮少見面。「3年抗美援朝,只要想到和哥哥在同一戰場上保家衛國,我就更堅強、更拼命。」姚家瑜說。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再次哼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兩位耄耋老人,儘管有些歌詞已記得不太清楚,但他們仍堅持一字一句,唱完了整首歌曲。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實習生王開慧 鄧寧龍 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