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0年】益陽親兄弟齊上抗美援朝戰場:96歲哥哥仍能清晰喊...

2020-12-15 騰訊網

烽火已止息逾半個世紀,但70年前鴨綠江邊那一幕幕,老兵的記憶不會含糊。「三八線」迫敵、漢江血戰、停戰板門店……這些往事,曾親歷過抗美援朝戰場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記得很清楚,仿佛時光從未流走。哥哥姚子政今年96歲,弟弟姚家瑜今年93歲,老家湖南益陽。這對年逾九旬的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從學校參軍趕赴朝鮮時,他們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Don't act!」說到動情處,96歲的姚子政當年戰場上對美軍的這句喊話,脫口而出,這句英語還能一個字母不差地寫出來。

2020年10月15日,在長沙的家中,回憶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哥哥姚子政仍然激動萬分,「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希望世界和平。」

臨時學英語向敵軍喊話

「每當大獲全勝時,『Don’t act』這句英語,就響徹戰場。」哥哥姚子政回憶,戰前,志願軍指戰員和戰士都突擊學英語,用以在戰場上向敵軍喊話。入朝後,姚子政所在部隊在前線迎敵。戰前,部隊要組織戰士學習英語,在戰場上與敵軍喊話,指揮部了解到姚子政是一名大學生,文化基礎好,於是姚子政和其他幾個戰士被組織起來,臨時在戰地學習英語,以向敵軍喊話。一份簡易油印的學習手冊發到了姚子政手裡,裡面是對敵喊話的英文用語和中文音譯。

姚子政還記得,「Don't act(中文含義:不要動)標註成音譯「東特安克特」,「Hands up」(中文含義:舉起手來)標註成音譯「喊支阿撲」等等。這些快速學習英語的「土辦法」,在今天看來有些讓人忍俊不禁,但在戰場上,卻真正派上了用場。每次和敵人短兵相接,「東特安克特」、「喊支阿撲」聲就此起彼伏。其實志願軍戰士們也都清楚,自己依葫蘆畫瓢喊出來的「英語」不標準。「就這樣的英語,聽懂了的美軍算是幸運,乖乖地及時舉手投降,可以保住性命。聽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槍負隅頑抗,最後遭殃的是他們自己。」講述這些時,姚子政回憶,當年他用這樣的「土方法」學了一年多的英語,「我的湖南塑料英語,敵人也是可以聽懂的。」中國志願軍來自全國各地,說起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

因為會英語,姚子政也審過戰俘,「雖然中式英語磕磕巴巴,但大多數美國士兵表示還是能聽懂。」姚子政說道。

戰役中臉部燒傷仍堅守陣地

喊話歸喊話,在戰場上,見功夫的還得是真刀實槍的對陣。

「驚險?這個詞你用得不準確。」姚家瑜糾正記者採訪時的用詞,「在那個環境,我們都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再驚險的事,比得過生死存亡嗎?」講到激動處,這位老兵用力揮動手臂。在選擇參軍入伍時,姚子政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在他入朝作戰幾天後,小他3歲的弟弟姚家瑜也隨軍入朝。

姚子政告訴記者,1949年,他在武漢師範大學,弟弟姚家瑜在長沙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參軍入伍,兄弟倆都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隨軍第一批秘密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隨軍入朝。

姚家瑜回憶,1950年10月22日,大軍乘坐綠皮火車從河南一路北上,達到鴨綠江江邊的丹東。為了保密,部隊只能夜間行軍,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志願軍用木板鋪在鐵鏈上搭成浮橋快速通過, 「我們志願軍秘密入朝,給美軍猝不及防一擊,當時俘獲了戰俘,對方都不知道我們是哪一支軍隊。」姚家瑜回憶,1952年的一次戰役中,他和7個戰友在山坡上建設工事,一戰壕被敵人發現,12架敵機飛來,飛機的盤旋聲、飛彈的嘶叫聲、噴氣機的呼嘯聲、陸面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動地。

志願軍躲在防空洞中,不料一凝固汽油彈命中防空洞窗口,熊熊大火瞬間燃燒,姚家瑜和戰友身處在火海,姚家瑜左半邊臉傳來火辣辣的灼燒感,必須馬上撤離,撤退途中,一通訊員倒地無法行動,他留下拖著通訊員撤離,「當時,我只有一個信念,要帶著我的戰友撤離。」

保存了70多年的毛毯和飯勺

一條軍綠色的毛毯,是姚家瑜的珍貴之物,這是清掃戰場時撿到的「寶貝」。時隔70多年,這條毛毯依舊保存完好,姚家瑜偶爾會拿出來,來回撫摸。姚家瑜告訴記者,這是一條土耳其毛毯,是自己在清掃戰場時無意間撿到的。

行軍打仗,戰士們都在荒山野外生活,天為被、地為鋪。在寒冷的冬天,這條破爛的毛毯是姚家瑜唯一的防寒物,「我把毯子蓋在身上,拿著槍躺在地上睡覺。」在行軍途中,毛毯也破損了一些,一次,在朝鮮居民家附近駐紮時,一位朝鮮老奶奶主動幫他縫補,毛毯終於不漏風了。

另一件珍貴之物,是一個飯勺。姚家瑜回憶,一次,戰士們在戰場發現了「新物件」——一個美軍廢棄的油箱,他就把油箱帶回駐紮營地。大家看到這個鋁製油箱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其中一個對金屬材料比較熟悉的戰士,把油箱拆分做成了一把把飯勺,分給戰士們用於吃飯,解決了戰場上餐具短缺的情況。

70年過去了,毛毯和飯勺這「兩件套」,還一直跟隨著姚家瑜。5年後兄弟重逢,「弟弟長高了」「上了戰場一年多,我們終於可以跟家人通信了。」姚子政回憶,上戰場是瞞著家人的,直至一年後父母才得知兄弟倆都上了戰場。母親擔心著兄弟倆,時常來到他們幼時玩耍的大壩旁,等待著他們的歸來。

1953年7月27日,停戰的消息像疾風一樣來到每一處陣地,每一個防空洞。入朝作戰一年後,兄弟倆分別將立功喜報寄回家中,從父親給他們的回信中,兄弟才意外得知,彼此在同一戰場戰鬥。「入朝三年從未見過面。」弟弟姚家瑜說,因哥哥的工作需要保密,兄弟倆從未見面,他們只能從父親回信中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對方情況。1953年10月弟弟姚家瑜回國,哥哥因參加戰後重建,直到1954年才回國。哥哥姚子政回國後,來到弟弟姚家瑜所在部隊探望,才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弟弟,他拍了拍弟弟肩膀:「你長高了!」這是兄弟時隔5年重逢後的第一句話。久別重逢,因軍隊需要,兄弟倆很快又分別了,弟弟姚家瑜回到大連部隊,哥哥姚子政回到湛江軍隊。兄弟倆仍鮮少見面。「3年抗美援朝,只要想到和哥哥在同一戰場上保家衛國,我就更堅強、更拼命。」姚家瑜說。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再次哼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兩位耄耋老人,儘管有些歌詞已記得不太清楚,但他們仍堅持一字一句,唱完了整首歌曲。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實習生王開慧 鄧寧龍 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湖南親兄弟:入朝一年後才得知彼此都參戰了,至今...
    圖/記者張雲峰 70年前,益陽一對親兄弟姚子政、姚家瑜相繼前往抗美援朝戰場。 入朝作戰時需要保密,因此入朝一年多之後,兄弟倆的父母才得知兩兄弟都在朝鮮。姚子政與姚家瑜也是在父親寄給他們的信中,才得知彼此的消息。 母親擔心著這兄弟倆,時常來到他們幼時玩耍的大壩旁,等待著他們的歸來。
  • 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瑞光:熱血灑戰場 傷殘亦無悔
    抗美援朝老兵李瑞光。今年七月中旬,筆者有幸參加玉林市「誰是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雙擁文化採風團的活動,有緣認識了一批令人肅然起敬的參戰老兵,其中,讓我最為難忘的是在朝鮮戰場英勇負傷的李瑞光老人。李老雖已年近九旬、眼睛殘疾,但仍精神抖擻,思維較為清晰。
  • 赫山為80餘名抗美援朝老兵發放70周年紀念章
    紅網時刻益陽10月23日訊(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譚贊)「今天給您送來了國家頒發的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感謝您曾經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國家沒有忘記您,向您學習,向您致敬!」……10月23日下午,在益陽市赫山區國富小區,赫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一行人為抗美援朝老兵趙德明送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致以慰問。趙德明老人今年87歲,曾於1952年光榮入伍,次年赴朝參戰,先後在反擊119、堅守023等戰鬥中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一次。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
    >——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新華社記者牛紀偉、梅世雄、於力、高爽男兒從軍去,百戰衛家邦。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衛國、出國作戰的徵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解甲歸田後,丹心系鄉梓。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幹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群眾……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後,新華社總社又從三野總分社調記者閻吾、王玉章、尤璐、趙普來到第9兵團參與報導。《人民日報》於12月組成一個包括田流、林韋、譚文瑞、陸超祺、姚力文、張榮安和李莊在內的7人記者團赴戰場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51年和1952年兩年中,新華社志願軍總分社共向總社發回消息、通訊、述評約1000篇,平均每月發稿40多篇。
  • 立功狀錯當烈士證 抗美援朝哥哥56年找到親妹
    立功狀錯當烈士證 抗美援朝哥哥56年找到親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9日 20:23 來源: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兄妹兩人互喚著乳名,一會兒抱頭痛哭,一會兒又緊緊抓著彼此的手痴痴地笑     1950年,哥哥赴朝鮮戰場參加戰爭,從此杳無音信。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向英雄致敬!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向英雄致敬!年前,一群年輕的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70年後,我們用最高禮遇致敬不畏犧牲的英雄兒女緬懷那段血淚寫就的崢嶸歲月!
  • 老兵記憶——興國縣部分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在興國光榮院,我們見到了幾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知道我們來訪,幾位老人穿著一新端坐在椅子上,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故事。   身著軍裝軍帽的老人名叫劉傳祺,90歲高齡的他卻依舊精神矍鑠。1949年8月,23歲的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鼎龍區中隊的一名普通戰士,並於1950年進入興國縣大隊暫編五團任班長。由於出色的表現,1951年2月被提拔至中央獨立團任副連長,在後方負責訓練新兵。
  •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頒發儀式暨...
    魯網10月26日訊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進一步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傳承抗美援朝戰士不怕犧牲、英勇奮鬥、保家衛國的精神,近日,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
  • 【抗美援朝70年·老兵】桂建和:炮火中行進的通信兵 口令必達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後,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
  • 98歲川籍戰地記者 為你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70周年在這場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中有這樣一個眉山人他同一線作戰部隊戰士一樣奔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在槍林彈雨中無畏前進不同是,筆是他的武器《新華日報》《人民鐵道報》等刊發了他多篇優秀的戰地報導下面就讓98歲高齡的盧陸念爺爺為我們講述那段出生入死但又熱血沸騰的崢嶸歲月穿越戰火,報導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曾擔任抗美援朝戰爭戰地記者的盧陸念,在家中唱起了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 抗美援朝老戰士:戰場上我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0月15日,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趙子明(右一)正在講述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上,他親身經歷的故事。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0月21日,在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重慶日報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92歲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朝鮮的那段歲月。」趙子明的聽力已不甚敏銳、身板不再挺拔、步履也已蹣跚;但他依然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言談間神採飛揚。
  • 抗美援朝70年,曲園學子鴻鵠志彌堅!
    七十年砥礪奮進,七十年長歌未央,七十年精神永存!2020年,我們迎來了抗美援朝七十周年!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書寫了氣壯山河英雄讚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以及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他們的功績彪炳千秋!10月23日,我院學子共同組織觀看了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同學們紛紛表示,直播振奮人心,大家也感觸頗多。
  • 聆聽戰歌憶英雄 保家衛國氣如虹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
    作者全家福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1953年7月14日,伯伯在朝鮮戰場上查線排障時,突遇敵機轟炸。為保護通訊線路不受破壞、確保前線部隊與指揮部正常聯絡,他不顧身邊不斷爆炸的美帝航彈,毅然堅守在崗位上。當時伯伯頭部、腿部多處被彈片擊中,傷口血流如注,生命危在旦夕,所幸被隨後增援的戰友及時發現並火速送往附近野戰醫院搶救,傷愈後成為革命傷殘軍人。
  • 解辛平: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
    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在與世界列強血與火的較量中日益清晰起來。創造這一切的,是一名名平凡的戰士——1952年10月20日,21歲的黃繼光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此前的10月12日夜,同樣年輕的邱少雲在奉命潛伏時,被敵人的燃燒彈點燃了身體,他卻紋絲未動。沒有從天而降的勝利,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犧牲。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鄧華1954年10月回國後,湖南醴陵人楊得志接任志願軍司令員。他是朝鮮戰場「地道戰」的首倡者,志願軍指戰員3年裡挖坑道1250公裡,各種塹壕、交通壕6240公裡,修地堡20多萬個,為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 再憶往事,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重溫歷史、砥礪精神,這場戰爭中有太多閃亮的名字需要銘記、有太多英雄的事跡值得傳頌。而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當天上午,家住開發區(高橋街道)百福村的92歲退伍老兵陳永順,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心情十分激動。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年22歲的陳永順,隨所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
  • 桐鄉為老戰士頒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70周年之際,10月30日,桐鄉市領導盛勇軍、於會遊分別走訪慰問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 當天下午,市委書記盛勇軍來到抗美援朝老戰士趙繼祖家走訪慰問。盛勇軍為老人送上紀念章。接過紀念章,趙繼祖有些激動,他回憶,1950年他赴朝作戰,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是志願軍戰士抱著必勝的信念衝向戰場,最終贏得了勝利。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總喜歡過來轉轉看看的朱承修老人,如今身體已大不如前,面對新華社後輩記者的採訪,90歲的他,思緒沉浸在70年前的崢嶸歲月中。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新華社先後派出陳伯堅等50多名記者、編輯赴朝,組建了新華社志願軍總分社及其分支機構。這是新華社歷史上首次向國外大規模派出記者採訪報導。
  • 開國少將劉居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
    值班大話君:劉芯瑩 在舉國隆重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們敬愛的老局長(哈爾濱鐵路局)、開國少將劉居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可歌可泣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