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受聘為北大客座教授,快來看北大學子與他的課間對話》
編者按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最近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意味著這位曾在數論研究領域作出裡程碑式貢獻的學者將與北大開展更為密切的學術合作。
上周,趁著暑期學校《模型式選講》課程的間隙,同學們和張教授進行了一次對談——作為教師重返北大是什麼體驗?有哪些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對年輕學子有哪些建議?快來看看吧~
人物介紹
張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至1985年,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於2018年受聘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於2019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2013年,他在《數學年刊》提交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差值小於7千萬的素數對,從而在最終解決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百年數論難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做出了突破性的工作。
重返北大
Q:張益唐老師您好,聽聞您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同學們都很開心。
據了解,您去年和今年夏天在暑期學校分別開設了《初等數論》和《模型式選講》,想請問您為什麼選擇了這兩門課程呢?
去年上《初等數論》是潘承彪老師建議的,主要面向低年級的同學。
今年是我自己選的,也有其他老師建議,說選一些層次高一點的。
想來想去,最希望找一個各方面聯繫多一點的,能夠跨越好幾個,或者說能夠包括好幾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比如像代數、解析函數。能夠讓學生驚訝,說數學原來是這樣的。
7月初,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為張益唐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Q:老師您在北大度過了自己的本科和碩士生涯,您認為在您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北大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北大長期以來都有一種特別嚴謹的學風,能夠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北大相對於其他學校比較突出的。
這要感謝北大一大批的優秀的老師,他們都是「無名英雄」,他們做了很多很多事,但不會喧鬧。
我很高興的是,過了那麼多的年,北大還是保留著這種學風,應該說把它發揚光大了。
張益唐教授在講授暑期課程《模形式選講》
Q:從學生、校友到老師的身份轉換,您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很欣慰。因為我在北大的時候,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幾個老師是我非常敬仰的。
我真想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講臺上,能像他們這種方式來教課。
經過了這麼多年,現在我做到了,我希望能夠一直做下去。
《模形式選講》課程上的同學們
Q:您未來在北大有什麼樣的教學計劃呢?
我們正在考慮,以後有更多時間的話也可以開設暑期學校以外的課程,不過還沒有確定下來。
張益唐教授在北大課堂上
數學人生
Q:在數學研究領域,您怎麼看待在不同方向的嘗試?您在做自己的研究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我覺得可以在一段時間專注於一個問題,但同時也可以關注其他的。如果只關注自己要做的問題,那真的做不出來怎麼辦呢,所以別的有關聯的問題也可以保持關注。
其他的問題就要有自己的判斷,比如說我就是因為我判斷,我是有希望能把它(孿生素數猜想)做出來。我看到別人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最後就差了那麼一點點,怎麼也過不去。但我覺得我有辦法,於是我就去做。
但對我來說,這個做完之後,我還有別的問題要研究,我就做別的了。
Q: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和思維的學科,那麼您認為研究數學對您的生活或者價值觀上有哪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應該說你真的做數學,你這個人會比較老實(笑)。一板一眼的,該怎麼樣就怎樣。
某種程度上說有些古板,但不太會耍滑頭。現在我們社會上,或者學術界都有一些這樣的問題,相對來說北大是做得比較好的。
Q:聽說老師您在業餘時間喜歡聽古典音樂,看一些文學作品。古典音樂/文學作品會不會對你在數學研究中帶來啟發?
應該會有這樣的作用。我覺得每個人做事情,還是要有一種心理上和各方面的平衡點。你該狂熱的時候可以狂熱一點,但是一個人的生活還是要有這種平衡點。
我的文學的愛好,當然不是說是必須會會寫詩,你才能去做數學,這個不是的,只是讓思維能夠平衡一些。
Q:黎曼猜想的研究最近關注度比較高,作為數論方面的頂尖數學家,老師您有沒有什麼比較感興趣或者比較看好的研究方向?
黎曼猜想現在還看不出來什麼時候能做出來,但相關的問題會陸續做出來。
數論是不會衰落的。但去年北大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成立的時候,揭牌儀式上潘承彪老師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數論永遠不能成為數學主流」。大家一窩蜂去做數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如果有學生是喜歡數論的話,我是特別高興的。
張益唐教授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揭牌
良師箴言
Q: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是很強的,但一些數學很出色的同學最終並沒有選擇數學研究為職業,而選擇了金融等行業,您怎麼看待呢?當時是什麼讓您一直堅持對於數學的研究?
我覺得這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各個選擇都有它的合理性。
儘管我選擇了數學,但我不能說別人沒有選擇,就一定不好。我選擇數學也不是說你要我往東,我非要往西,只不過就是因為我喜歡數學,而且我覺得我能做,就一直做下去。
而對我們的一些青年的同學來講,特別是我們北大很優秀的,對數學確實有愛好、有天分的同學,我覺得我還是想說我幾年前在北大說過的:只要你是真心喜歡,就不要輕易放棄。
Q:在您看來,做好學術研究需要哪些特質?您對年輕學子有哪些建議?
我覺得做學問,在精神品質上而言,要老老實實,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是非常反感的。另外就是要專注,專注於一個事情。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是很重要的。
北大在一百多年來,形成了它良好的學風,它對學術、對真理的追求。我們這一代,是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的。
張益唐教授在北大作學術報告
更多精彩內容
來源: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採訪:譚詩穎、齊文軒、馬逸
圖片: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北大新聞網
編輯:張靈鳳、劉釗、吳林桐、邱添、湯繼堯
排版:童禕璐
責編:譚詩穎、以棲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