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受聘為北大客座教授,快來看北大學...

2020-12-16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受聘為北大客座教授,快來看北大學子與他的課間對話》

編者按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最近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意味著這位曾在數論研究領域作出裡程碑式貢獻的學者將與北大開展更為密切的學術合作。

上周,趁著暑期學校《模型式選講》課程的間隙,同學們和張教授進行了一次對談——作為教師重返北大是什麼體驗?有哪些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對年輕學子有哪些建議?快來看看吧~

人物介紹

張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至1985年,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於2018年受聘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於2019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2013年,他在《數學年刊》提交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差值小於7千萬的素數對,從而在最終解決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百年數論難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做出了突破性的工作。

重返北大

Q:張益唐老師您好,聽聞您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同學們都很開心。

據了解,您去年和今年夏天在暑期學校分別開設了《初等數論》和《模型式選講》,想請問您為什麼選擇了這兩門課程呢?

去年上《初等數論》是潘承彪老師建議的,主要面向低年級的同學。

今年是我自己選的,也有其他老師建議,說選一些層次高一點的。

想來想去,最希望找一個各方面聯繫多一點的,能夠跨越好幾個,或者說能夠包括好幾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比如像代數、解析函數。能夠讓學生驚訝,說數學原來是這樣的。

7月初,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為張益唐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Q:老師您在北大度過了自己的本科和碩士生涯,您認為在您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北大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北大長期以來都有一種特別嚴謹的學風,能夠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北大相對於其他學校比較突出的。

這要感謝北大一大批的優秀的老師,他們都是「無名英雄」,他們做了很多很多事,但不會喧鬧。

我很高興的是,過了那麼多的年,北大還是保留著這種學風,應該說把它發揚光大了。

張益唐教授在講授暑期課程《模形式選講》

Q:從學生、校友到老師的身份轉換,您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很欣慰。因為我在北大的時候,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幾個老師是我非常敬仰的。

我真想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講臺上,能像他們這種方式來教課。

經過了這麼多年,現在我做到了,我希望能夠一直做下去。

《模形式選講》課程上的同學們

Q:您未來在北大有什麼樣的教學計劃呢?

我們正在考慮,以後有更多時間的話也可以開設暑期學校以外的課程,不過還沒有確定下來。

張益唐教授在北大課堂上

數學人生

Q:在數學研究領域,您怎麼看待在不同方向的嘗試?您在做自己的研究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我覺得可以在一段時間專注於一個問題,但同時也可以關注其他的。如果只關注自己要做的問題,那真的做不出來怎麼辦呢,所以別的有關聯的問題也可以保持關注。

其他的問題就要有自己的判斷,比如說我就是因為我判斷,我是有希望能把它(孿生素數猜想)做出來。我看到別人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最後就差了那麼一點點,怎麼也過不去。但我覺得我有辦法,於是我就去做。

但對我來說,這個做完之後,我還有別的問題要研究,我就做別的了。

Q: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和思維的學科,那麼您認為研究數學對您的生活或者價值觀上有哪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應該說你真的做數學,你這個人會比較老實(笑)。一板一眼的,該怎麼樣就怎樣。

某種程度上說有些古板,但不太會耍滑頭。現在我們社會上,或者學術界都有一些這樣的問題,相對來說北大是做得比較好的。

Q:聽說老師您在業餘時間喜歡聽古典音樂,看一些文學作品。古典音樂/文學作品會不會對你在數學研究中帶來啟發?

應該會有這樣的作用。我覺得每個人做事情,還是要有一種心理上和各方面的平衡點。你該狂熱的時候可以狂熱一點,但是一個人的生活還是要有這種平衡點。

我的文學的愛好,當然不是說是必須會會寫詩,你才能去做數學,這個不是的,只是讓思維能夠平衡一些。

Q:黎曼猜想的研究最近關注度比較高,作為數論方面的頂尖數學家,老師您有沒有什麼比較感興趣或者比較看好的研究方向?

黎曼猜想現在還看不出來什麼時候能做出來,但相關的問題會陸續做出來。

數論是不會衰落的。但去年北大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成立的時候,揭牌儀式上潘承彪老師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數論永遠不能成為數學主流」。大家一窩蜂去做數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如果有學生是喜歡數論的話,我是特別高興的。

張益唐教授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揭牌

良師箴言

Q: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是很強的,但一些數學很出色的同學最終並沒有選擇數學研究為職業,而選擇了金融等行業,您怎麼看待呢?當時是什麼讓您一直堅持對於數學的研究?

我覺得這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各個選擇都有它的合理性。

儘管我選擇了數學,但我不能說別人沒有選擇,就一定不好。我選擇數學也不是說你要我往東,我非要往西,只不過就是因為我喜歡數學,而且我覺得我能做,就一直做下去。

而對我們的一些青年的同學來講,特別是我們北大很優秀的,對數學確實有愛好、有天分的同學,我覺得我還是想說我幾年前在北大說過的:只要你是真心喜歡,就不要輕易放棄。

Q:在您看來,做好學術研究需要哪些特質?您對年輕學子有哪些建議?

我覺得做學問,在精神品質上而言,要老老實實,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是非常反感的。另外就是要專注,專注於一個事情。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是很重要的。

北大在一百多年來,形成了它良好的學風,它對學術、對真理的追求。我們這一代,是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的。

張益唐教授在北大作學術報告

更多精彩內容

來源: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採訪:譚詩穎、齊文軒、馬逸

圖片: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北大新聞網

編輯:張靈鳳、劉釗、吳林桐、邱添、湯繼堯

排版:童禕璐

責編:譚詩穎、以棲

在看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張益唐 資料圖「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7月23日消息: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最近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意味著這位曾在數論研究領域作出裡程碑式貢獻的學者將與北大開展更為密切的學術合作。公開簡歷顯示,張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至1985年,張益唐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張益唐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於2018年受聘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於2019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 北大客座教授、著名數學家張益唐答北大學生問,問的問題都很經典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最近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意味著這位曾在數論研究領域作出裡程碑式貢獻的學者將與北大開展更為密切的學術合作。上周,趁著暑期學校《模型式選講》課程的間隙,同學們和張教授進行了一次對談——作為教師重返北大是什麼體驗?
  • 「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近日,著名華人數學家、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的張益唐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這位恢復高考後最早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輾轉半生,又回到了燕園。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間隔》的論文,為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 留學困苦、科研艱辛,張益唐在美國成名後回中國,成北大客座教授
    他出生於上海,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4年後,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出國,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他就是著名數學家張益唐。1985年,張益唐獲得了碩士學位,出國留學後,長達7年的時間才拿到了博士學位,而這期間倒不是張益唐不夠優秀,而是他畢業後既沒有發表論文,也沒得到導師的推薦信,因此想要在美國找一份基本的學術類工作難於上天。
  • 著名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教授在東南大學精彩演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0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8月27日晚,應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和數學學院的邀請,著名華裔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張益唐先生做客東南大學「吳院大講堂」,為東南大學學子帶來了「我對數學的追求」的專題講座。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孿生素數猜想也是著名的數學猜想。而「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例如3和5,17和19等。孿生素數猜想是說,存在無窮對孿生素數。孿生素數的問題已經有約200年的歷史。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希爾伯特將孿生素數猜想列入了他那著名的23個數學問題。想了解這個問題的奇妙之處,需要大概了解素數的分布規律。2000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最先證明了素數在自然數中有無窮多個。
  • 《紐約客》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這個牛人取得了什麼成就?
    2月2日,美國《紐約客》將刊發特約撰稿人亞歷克·威爾金森(Alec Wilkinson)對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的專訪。這個只於2001年低調地發表過一篇論文的男人,在2010投入研究「素數間隔」時,已經55歲了。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但是誰又能想到,這位名滿天下的超級數學家,在旅美之初,曾經以北大博士生的身份,刷過很長時間的盤子,送過外賣,受盡了人間的苦楚。如今他大器晚成,想起當年的苦,或許別有一番滋味。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這位作出重大數學突破的就是張益唐,由於對數學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中國科學界極大的正能量)
    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這位作出重大數學突破的就是張益唐,由於對數學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原標題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張益唐是個對數字「極其敏感」的人,他能把大學同班同學的出生日期背得「滾瓜爛熟」,並在每個人過生日時發去一封祝福郵件。  同為恢復高考後北京大學數學系第一批學生,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沈捷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1978年,張益唐考入北大數學系,本科四年接受系統嚴格的數學訓練,1982年本科畢業後師從著名數論專家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進一步打下了非常紮實的數論基礎。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希爾伯特發表著名演講,提出了23個有待解決的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其中最古老的「孿生素數猜想」是第8個問題中的一個小問題,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本世紀的四大著名數學猜想之一。
  • 世界著名數學家吳寶珠受聘為哈工大講席教授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劉培香梁英爽記者衣春翔)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受聘成為哈工大講席教授。他將助力我省和哈工大數學學科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龍江、哈工大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
  • 他是北大天才數學家,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
    導語:他是北大天才數學家,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說到天才人物,可能大家會想到很多,比如說歷史上的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等。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出現一些天才級別的人物。但是真正的天才人物,一定是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亦或者是有一些特殊的才能,能夠為人類的發展、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但是他是北大天才數學家,寧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這位北大才子就是張益唐,可能大家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會覺得有些陌生。其實張益唐本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 被北大送往美國的張益唐,寧願在美國餐館洗碗,也不願意回國發展
    在我國現代史的學術豐碑上,不知道大家心目當中崇拜的數學家有哪幾位?如果說起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偉大數學家的話,「師生關係」的華羅庚和陳景潤肯定會榮登榜首的,其餘聞名數學界的似乎便有些杳無音訊了。當時為了培養這位天才學生,北大數學系系主任丁石孫教授費盡心思將他推薦給了美國著名大學普渡大學,本可以一帆風順步入前途光明的他,卻在美國留學期間遇到了人生當中最大的困難,和導師的交流受阻,險些讓美國人群將他凐滅。
  • 兩位國際著名燃燒學者受聘中國科大客座教授
    近日,應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的邀請,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Philippe Dagaut教授和美國阿貢(Argonne)國家實驗室Stephen Klippenstein研究員訪問中國科大,並受聘為中國科大客座教授。
  • 法國ESSCA副校長沈偉受聘為西工大客座教授
    法國昂熱高等商學院(ESSCA)副校長、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孔子學院院長沈偉教授受聘為我校客座教授,授聘儀式由國際合作處處長李華星教授主持。管理學院院長趙嵩正教授首先宣讀了沈偉教授的個人簡歷和學術成就,袁建平副校長代表學校向沈偉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並發表講話。
  • 胡小松教授受聘為農業與食品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
    6月16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學農業與食品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胡小松教授聘任儀式在呈貢校區舉行。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學勤,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斌,副校長夏雪山出席。校辦、發規處、人事處、教務處、科學院、資產與實管處等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農食學院師生代表100餘人參加。楊斌副校長主持聘任儀式。
  • 國際頂尖數學家張益唐:數學中並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
    而在獲得成就以前,他過往58年人生的「傳奇故事」倒是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一個北大的數學天才,一個落魄的賽百味員工,一個50多歲籍籍無名的普通大學講師,憑一篇論文一舉成為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 算起來,那已經是6年前的事了。這些年來,類似的演講邀請在國內數不勝數。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擔任終身教授的張益唐每年有兩個月的時間回國度過夏天。
  • 北大畢業、出國留學,張益唐曾落魄20年,如今是北大美籍客座教授
    張益唐自我調侃說道。曾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非常看重張益唐」,並「力邀他回北大」,但是張益唐最終還是沒回來。或許,很多人對於張益唐的選擇,很不理解。「進了北大以後我才知道,以前好像看過很多、學過很多數學知識,但很多東西都搞得支離破碎,在北大的學習使我真正受到一套嚴格訓練,打下了基礎。」張益唐回顧學生時代,他內心其實是十分感激北大的教育的。1999年,對於張益唐來說,意義不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