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維多利亞9月1日電通訊:「永不離開的影像專家」——記中國醫師為塞席爾編寫全英文醫學影像學專著
新華社記者盧朵寶
孫佔國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為一個非洲國家寫一本全英文的書。
今年7月,在中國駐塞席爾大使餘勁松和塞席爾衛生部部長讓-保羅·亞當等人共同見證下,中國第16批援塞席爾醫療隊向塞席爾衛生部捐贈了由孫佔國獨立編寫的全英文書籍《塞席爾放射病例——影像解析與診斷要點》。這是自塞席爾獨立以來第一本醫學影像學專著,填補了該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2016年9月,孫佔國作為中國第16批援塞席爾醫療隊隊員來到塞席爾。提到塞席爾,多數人腦海裡會浮現出碧海白沙的美景。然而,初到塞席爾的孫佔國,卻無心欣賞美景。
塞席爾在醫療領域長期依賴外籍醫生,全國最大的塞席爾醫院像個「小聯合國」,有來自古巴、印度、烏克蘭和中國等多國醫生。近年來,塞席爾政府開始注重本地醫生培養,但為本地醫生開展教學並不簡單。
「他們沒有片子可看,也不像國內會列印膠片,PACS(影像存儲傳輸系統)也經常壞掉。」孫佔國說,本地醫生是未來塞席爾醫療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但這裡缺乏供他們深入學習的當地常見病種影像學資料。
孫佔國想到一個辦法。他將每天遇到的典型病例進行離線儲存、整理,用典型病例的片子對本地醫生進行教學。
「比如這個病例,病人主訴是腹痛,CT掃描發現腹腔及肝臟有感染,腹腔有異物,密度與骨質接近,懷疑是魚刺。」孫佔國拿著一個病例對記者說。「塞席爾人吃魚很多,魚刺順著食道下來進入腹腔的案例並不罕見。我把這個案例挑出來,以後塞席爾醫生在診斷類似情況時就有了參考。」孫佔國說。
經過近半年病例搜集,孫佔國編制的簡易病例資料庫變得異常龐大,病例管理和搜索日益困難。同時,他意識到,等援塞工作結束,沒有專人講解,這個資料庫「兩年之後就沒多大用處了」。孫佔國開始往資料庫裡增加注釋,以便讓後來人看懂。
2017年3月的一天,塞席爾醫療衛生機構執行長丹尼和孫佔國聊起此事,丹尼問:「你為什麼不印出來呢?」受此啟示,孫佔國開始著手寫書。
中國醫療隊在塞席爾承擔著繁重的醫療工作,是塞席爾醫院的「壯勞力」。孫佔國特意隨身攜帶一臺長期待機的筆記本電腦,只要有空就寫上一點。他經常下班後還要繼續伏案五六個小時,凌晨兩點睡覺是常態,就是希望在離任前把書完成。
2018年春節,孫佔國的家人來塞席爾探親。「每天,我在餐桌的一端敲電腦鍵盤,女兒在另一側寫作業,老婆就在旁邊讀書。」就這樣,一家三口在風景如畫的塞席爾過了一個足不出戶的難忘春節。
「快寫到最後一章時,我都想放棄了,想著是不是就從別的書上抄一部分算了,實在是太枯燥太耗時了。」孫佔國說,是同事的鼓勵讓他堅持了下來。他坦言,「如家人般的」醫療隊隊員們主動減輕他的工作負擔、幫他做飯,給予他很多支持和幫助。
在異國編寫出版一本非母語的醫學專著並不容易。歷經一年多,孫佔國終於完成編寫。這本書收錄了塞席爾常見病、多發病400餘例,涵蓋157個病種,共採用高清影像圖片1400餘幅、英文詞彙9萬多條。
該書受到塞席爾醫生廣泛好評。塞席爾醫院放射科主任奧廖娜說,書內所涵蓋的診斷經驗和相關知識點,均依據塞席爾的實際需求,蘊含了大量實用信息,是中國醫療隊為塞席爾醫院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
有了孫佔國的培訓教材,塞席爾本地醫生學習診斷本國常見病、多發病就有了一個可靠「幫手」。用塞席爾衛生部部長讓-保羅·亞當的話說:「這下好了,這個『中國醫生』再也不會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