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聰明藥」網絡熱賣 醫生:或致神經錯亂
聰明藥。資料圖
港媒稱,內地高考將至,有黑心商家看準商機,在網上販賣「聰明藥」,宣稱藥物可提升學生集中力和記憶力,使學生取得佳績,吸引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熱捧。
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5月17日報導,但醫生說,這些「聰明藥」其實是治療抑鬱症和過度活躍症的藥物,長期服用會出現焦慮、頭痛等副作用,嚴重更可致神經錯亂。
內地媒體發現,近日有多位高考生和家長在網上發帖詢問聰明藥的購買途徑。有網店以每粒約十元人民幣價格出售,月銷量超過二百。商家宣稱藥物從美國進口,可提升記憶力和理解力,又強調藥物「沒有副作用,不會上癮」,過量只會「輕微拉肚子」和「頭暈」。
有醫生指,所謂的聰明藥其實是「莫達非尼」和「利他林」兩種藥物,前者有助提神,常用以治療嗜睡症;後者多用於治療過度活躍症,兩種藥物通常要醫生處方才可獲得。目前沒有研究證明服用這些藥物可變聰明,反而長期服用會出現焦慮、頭痛、失眠,甚至神經錯亂等副作用。
時評:「聰明藥」背後的教育與監管盲區
高考在即,風靡韓國的一種「聰明藥」「跑步」進入中國——在一些家長的微信朋友圈中有關「聰明藥」的文章和信息舉目可及,無不聲稱「學生、科學家都在吃」、「聰明藥」可以「顯而易見地提升認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藥丸」、「這種藥物表現出來的副作用非常小」云云。
然而據專家介紹,目前網上熱銷的所謂「聰明藥」,就主要是莫達非尼和利他林。這兩種藥物的用途是治療抑鬱症、持發性嗜睡和多動症,並不能提升智力。而且,正常人一旦長期服用,會出現神經過敏、焦慮、頭疼、失眠等症狀。所謂「是藥三分毒」,輕信網絡謠言,胡亂用藥,非但不能提高學生成績,還可能令他們惹病上身,得不償失。
「聰明藥」並不能使人變聰明,家長們仍然趨之若鶩,爭相購買,為什麼?常言道「病急亂投醫」,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家長們對一切有關孩子信息「寧可信其有」。
這從側面反映了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讓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從本質上看,依然是一種教育誤區的體現。讓孩子吃「聰明藥」與從小帶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如出一轍,都是一直以來「贏在起跑線」思想的延續。家長們總希望孩子能搶跑幾步,贏在前頭,所以才會在藥物進補、瘋狂補課上滿懷期待。從過往看,這種「只看結果、不講究手段」的功利方式,往往不僅得不到好效果,還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價值觀,在往後的人生之路上「劍走偏鋒」、得不償失。
當然,對於「聰明藥」,不能只靠消費者的自我辨識,更需要的是監管發力。當前「聰明藥」的賣家,多為海外代購,基本沒有獲得食藥監部門的審批。然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讓「聰明藥」泛濫於朋友圈了。我國《藥品管理法》,對這一類違法犯罪也早有相關規定。湖南省有沒有類似的案例發生呢?「聰明藥」在我省網絡端的「滲透」已到了什麼程度?監管部門當及時前移監管觸角,迅速介入糾偏,清除違禁藥品,保障公共健康安全。(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