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臺主持人是很多人的夢想職業,也有很多學校設置播音主持的專業,但其實播音是播音,主持是主持,兩回事,不必然有必然的關係。臺灣就沒有這樣的專業,臺灣的傳播學院有新聞系,廣告系,廣播電視系,資訊傳播系等,卻沒有播音主持這樣的科系跟專業,其實播音主持系教授的內容到實際就業上幫助不大甚至有些電臺儘量不用播音主持系畢業的主持人。以下是我對主持人的一些建議,總結為:「三不十要」
臺灣的西洋音樂教父餘光,主持了警察廣播電臺青春之歌30多年,沒出過唱片卻在去年得到金曲獎的特別貢獻獎。中廣的董事長趙少康今年64歲了也還在主持啊。不管音樂類或者語言類節目,在臺灣都有很多很資深的主持人,帶給人們數十年的記憶,我的朋友雲南都市調頻的曾克,當了總監也還是繼續在主持啊,其實越老的主持人節目越有魅力,主持人真的是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業啊。
聲音好聽是優勢,但不是絕對優勢,主持人的內涵跟用心與否才是節目好壞的主要因素,在我看來聲音好頂多加分20%,所以不要怕自己的聲音不夠好聽,只要對主持有興趣,努力不懈絕對是可以成為一流的主持人的。
如果你打開蜻蜓聽臺灣的飛碟聯播網,三個主要時段飛碟早餐唐湘龍,飛碟午餐董智森,飛碟晚餐陳揮文不約而同的都有一定程度的口吃,你想想口吃都可以當名牌欄目主持人,你現在應該信心百倍吧?
我說的專業不是字正腔圓,是對廣播的特質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關於廣播的特質我歸納了12個點,限於篇幅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有好的主持技巧,熟悉單播,對播甚至多人主持的技巧,知道怎樣做專訪。很多廣播節目是有方向性的,比如中廣的夏韻芬做財經節目很好,飛碟的謝澤青做藝術解析類節目做的很好,你要成為行業的專家才有說服力啊!其實要主持人成為行業專家不容易,但讓專家成為主持人比較容易,臺灣很多節目都是請專家來做主持的。如果你在某些時候真的感覺專業不足,那麼邀請專業的嘉賓來上節目也是增加專業性的辦法。
在臺灣做廣播節目都是團隊力量,在大陸比較多是採編播一體,在臺灣語言類節目通常有幾個節目編輯或者助理,集思廣益共同來參與選題的工作,共同去想節目中的一些[梗],音樂節目也會有音樂總監或者音樂編輯來幫忙做音樂的選擇工作,一個人考慮的層面是有限的,單打獨鬥,沒有好的團隊是做不好節目的。
節目做久了通常都會陷入一種定式,開始要選定節目主題的時候也會需要借鑑,我常會建議大陸的主持人透過網絡去聽其他城市好的節目,甚至是臺灣,香港的節目都可以借鑑,現在好多收音機的收聽APP都提供回聽的功能,要做好節目多借鑑,多學習總結其他人的節目吧。
互動是廣播的重要的優勢,現在最流行的互動工具就是微信了,但用微信參與的弱點是看不到別人的互動內容,微信群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伴隨性的音樂節目雖然是沒有互動環節,但主持人還是要有對象感,在情感上跟聽眾互動起來,不要淪為自說自話哦。
主持人內涵既然是最重要的,怎樣充實內涵就是主持人最重要的課題,充實內涵當然必須養成閱讀的習慣,主持人一直在跟聽眾分享觀點,也就是在掏的過程,如果沒有閱讀的餵養,很快就會被掏空,當然現在微信上也有很多不錯的公眾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淺閱讀,這也是書本閱讀不足的一種補充。
主持人是否有熱情在電波的另一端的聽眾是感受的到的,當然主持工作進行了幾年之後肯定也會有疲勞期的產生,這個時候適合放個長假出去旅遊,回來的時候肯定又是充滿激情。
有時候同行的意見會給你很大的幫助,多出去交流學習,建立好交情跟聯繫方式,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主持人不適合太宅,要多出去社交,要懂別人的想法,朋友之間的談資整理一下常常可以變成節目的內容,其實社會上的人還是很願意跟主持人交朋友的,他們認為跟廣播裡面的人成為現實的朋友是一件很酷的事。所以主持人利用這個魅力去建立自己的人脈跟圈子吧。
以後用傳統收聽終端聽廣播的會越來越少,甚至在車上都開始有人透過網際網路來聽廣播,透過網際網路來聽廣播有好處是可以回聽,不必守著某個點來聽廣播,也可以隨時暫停,甚至網際網路收聽的數字音質都可能比傳統的類比信號音質要好,欄目或者主持人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去做推廣,廣播是一個可以跟網際網路共存的傳統媒體。
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你必須要有個圈內有經驗的師傅,他們給你的指導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你有哪些關於主持的心得體會呢?